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本文主要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途径、注意的问题三个大的方面来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及协作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与科学道德,即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认真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做人的态度,这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自主性、社会性、过程性等特点,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研究意识能力已经成为人参与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学会搜集和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地理信息,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正确出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是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极大的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它首先,促使教师努力提高文化素质,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文化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充实内容,了解信息,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其次,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争取科研立项;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争取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指导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践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害。”所以,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特点,作好地理研究性课题选择,是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器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极其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也可以在研究教材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即“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时,给学生演示这个规律的形成原理和过程,也让学生自己演示,亲自体验这个规律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出衷
(二)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人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到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阿富汗饱受战乱的原因、印巴冲突的由来及现状、巴以的根源及思考、假如我是联合国秘书长等等,均可联系时事,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通过双向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注意因“学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朦胧美的问题情景或悬念,从而激发学生一睹“庐山真面目”的探究欲望。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发言给予及时、积极、公正的评价,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才华、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生大胆的发言中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及时因“学情”的变化而变换教法,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多给学生“动”的机会,如动手设计旅游线路、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图、选择校园绿化植物、谈谈当地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对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现状开展调查并向环保部门提出建议等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展开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广博及意义,坚定学好地理的决心,达到拓宽知识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境地。
(四)多进行开放性良好的教学活动,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地理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城市环境保护应从那些方面着手?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什么影响?应采取那些措施?如果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还会有四季吗?季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利与弊?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气候与房屋建筑、气候与饮食的关系等等,都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型的辩论活动。如讲“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反方反对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辩论、研究,能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发状态。
(五)巧用比较法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如经线与纬线特点的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与判断,七大洲的地形特点比较等;又如讲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时,可以用教室或电影院的排座位来类比。这种把同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目的是了解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从而了解各自的地理特征。又如根据河流的流向来确定当地的地势高低时,可借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俗语来分析。这种把难以想象的、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进行比较。又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及等降水量线等等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这种围绕某一专题,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又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通过多种比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现象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 ,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六)通过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
世界上有许多热点、焦点问题都涉及到地理教学内容,而这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通过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讨“气候变暖对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时,先向学生提出全球变暖的影响,即极地冰川融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全球的干湿状况发生变化等,而这些变化都会对河流产生影响。鼓励学生顺着这条思路继续思考,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些观点结论正好相反。有的说气候变暖使引起冰雪融化增多,河川径流量将会增加;有的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河川径流量会减少;有的说将会使沿海低地地区洪了涝灾害加重;有的说,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不同地区的河流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同一条的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另外的补充教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意义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热水器的使用在我国方兴未艾,若在某地安装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则一年中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的调节范围应该从多少到多少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断的提出提出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好习惯,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也锻炼了合作能力和互助能力,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建立电子表格来完成活动实践报告。这对研究性学习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三、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应是学生熟悉
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某些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以启发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释疑、点拨,二者的环节是紧密结合进行的,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解疑,应在辅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完成的。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多方位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目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恰恰应表现为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在研究性活动过程当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这的关系,使学生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传统的高考指挥吧棒的应试教育始终在无形中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疑虑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对学生原来各科的学习会造成冲击吗?这些都是教师、家长、学生必然会面对的疑问。因此,教师还要在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大的气力,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充实、丰富了课余生活,更为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四)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一般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正相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很难想象,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文化课成绩很差,而研究性学习能够取得相当的进展。学业成绩的高低通常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对进行学生活动分组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总之,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实施的形式和方法也很很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是课内外相结合进行,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地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期.
[4]《中学地理教学法》.
作者简介:
侯汉慧(1966),籍贯:甘肃合水,理学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地理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是学生的研究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及协作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评价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与科学道德,即让学生养成事实求是、认真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做人的态度,这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合作性、自主性、社会性、过程性等特点,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研究意识能力已经成为人参与社会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学会搜集和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地理信息,以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正确出理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关系的意识等科学发展观的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是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二)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地理研究性学习极大的强化了全体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它首先,促使教师努力提高文化素质,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文化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充实内容,了解信息,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其次,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教学研究,争取科研立项;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地争取继续教育,提高自己对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指导能力。
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而且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关心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学生关注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研究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践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要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害。”所以,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特点,作好地理研究性课题选择,是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加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器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同学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同学,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同学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极其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也可以在研究教材中酌定研究课题。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即“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时,给学生演示这个规律的形成原理和过程,也让学生自己演示,亲自体验这个规律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和可行性论证时,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即使有个别的课题存在着疑问,在指导中学生仍坚持己见的,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想法、意见强加于学生。应该相信,学生在进入研究后期,如果能够发现自己选题存在问题而进行修改、纠正,或由于选题不当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败并能从中吸取教训,对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或许更能贴近研究性学习的出衷
(二)创设研究性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步人研究情景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因此,立足课堂搞好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我们的重要教改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地理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到课外去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阿富汗饱受战乱的原因、印巴冲突的由来及现状、巴以的根源及思考、假如我是联合国秘书长等等,均可联系时事,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通过双向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注意到把握以下“五多”,即多设计能诱发学生探究积极性的问题、多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想象空间和机遇。注意因“学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朦胧美的问题情景或悬念,从而激发学生一睹“庐山真面目”的探究欲望。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发言给予及时、积极、公正的评价,使每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才华、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生大胆的发言中及时了解学生想法,及时因“学情”的变化而变换教法,实现师生“双向互动”;多给学生“动”的机会,如动手设计旅游线路、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图、选择校园绿化植物、谈谈当地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对学校周围环境污染现状开展调查并向环保部门提出建议等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展开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空间,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广博及意义,坚定学好地理的决心,达到拓宽知识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境地。
(四)多进行开放性良好的教学活动,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地理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倡导“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城市环境保护应从那些方面着手?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什么影响?应采取那些措施?如果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还会有四季吗?季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利与弊?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利与弊?气候与房屋建筑、气候与饮食的关系等等,都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型的辩论活动。如讲“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支持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反方反对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的观点。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辩论、研究,能激发学生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发状态。
(五)巧用比较法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比较法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了解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并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如经线与纬线特点的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与判断,七大洲的地形特点比较等;又如讲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时,可以用教室或电影院的排座位来类比。这种把同类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目的是了解这些地理事物的异同,从而了解各自的地理特征。又如根据河流的流向来确定当地的地势高低时,可借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俗语来分析。这种把难以想象的、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进行比较。又如复习等值线专题时,可以把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及等降水量线等等来比较,得出共同的读图技巧和规律,这种围绕某一专题,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又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比较,把不同区域的地理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各个区域整体的地理环境特征。通过多种比较法的巧用,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现象与联系,理清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趋向 ,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六)通过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
世界上有许多热点、焦点问题都涉及到地理教学内容,而这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通过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探讨“气候变暖对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时,先向学生提出全球变暖的影响,即极地冰川融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全球的干湿状况发生变化等,而这些变化都会对河流产生影响。鼓励学生顺着这条思路继续思考,学生马上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些观点结论正好相反。有的说气候变暖使引起冰雪融化增多,河川径流量将会增加;有的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河川径流量会减少;有的说将会使沿海低地地区洪了涝灾害加重;有的说,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全球变暖对河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不同地区的河流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同一条的不同河段和不同时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另外的补充教材,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又如:在学习了地球公转的意义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热水器的使用在我国方兴未艾,若在某地安装热水器,为了使热水器的使用效率达到最高,则一年中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的调节范围应该从多少到多少呢?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断的提出提出问题。通过诸如此类的热点问题的探讨,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主动参与课堂的好习惯,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也锻炼了合作能力和互助能力,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运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习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研究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建立电子表格来完成活动实践报告。这对研究性学习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三、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应是学生熟悉
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学生熟悉的,并能有意识的与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相整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水平的提高。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某些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以启发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质疑和教师的释疑、点拨,二者的环节是紧密结合进行的,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解疑,应在辅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完成的。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多方位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目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全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部分,它并不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方式,甚至也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恰恰应表现为互相渗透和融合。因此在研究性活动过程当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这的关系,使学生不断自觉地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传统的高考指挥吧棒的应试教育始终在无形中使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疑虑研究性学习对高考有用吗?对学生原来各科的学习会造成冲击吗?这些都是教师、家长、学生必然会面对的疑问。因此,教师还要在转变教、学观念上下大的气力,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真正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远意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掌握学习的钥匙,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永不落伍;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地、合理地利用节假日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充实、丰富了课余生活,更为研究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四)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
研究性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一般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成正相关。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很难想象,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文化课成绩很差,而研究性学习能够取得相当的进展。学业成绩的高低通常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对进行学生活动分组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总之,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实施的形式和方法也很很多,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是课内外相结合进行,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地理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第1期.
[4]《中学地理教学法》.
作者简介:
侯汉慧(1966),籍贯:甘肃合水,理学学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地理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