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掌握70%的住房市场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youreadygo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房地产调控大年。北京市推出了包括限购、税收、信贷、供地、加大住房保障等一系列调控政策组合拳,彰显遏制房价的决心。政策累积效果已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北京新建住房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连续7个月回落,由5月份的22%降至12月的9.9%。但从全年看,同比涨幅仍然达到18%,房价上调的冲动依然强烈。土地出让金也刷新历史,总额突破1600亿元。
  飙升的数字背后,是否意味着调控政策再度失效?综观2010年一年来北京市住房生态结构的变化,此结论又难以立足:2010年,北京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政策性住房用地占全市住宅用地的50%以上、新开工建设政策性住房占全市住宅新开工数量的50%以上”两个“50%”目标,完成保障房用地供应约1332公顷,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2.5万套,超额完成全年新开工13.6万套的任务。
  2010年,北京土地市场“地王”的声音在调控中渐趋微弱。国土部门采取“多招标、少拍卖”、“综合评标”、“限房价、竞地价”等土地出让新规则,有力地防控了多起可能出现的“地王”事件。
  2011年1月中旬,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的专访。陈刚不但畅谈了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的现状与未来,更透露出诸多北京“房改”细节。譬如对保障房政策的前瞻设计,对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的试点探索,以及“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对房地产业的重新定位。
  
  保障房占比2010年超60%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北京市住房市场变化,你会选择哪个词?
  陈刚:“十一五”期间,北京住房市场在结构调整方面有明显的变化,每年开竣工的住房中,保障性住房的比重越来越大。“十一五”起步之年也就5万套左右,占比不到10%,到去年这个数字超过了60%。这个结构调整的力度相当大,意味着北京的房地产市场用于解决市民住房需求的数量大幅增加。从数量上看,已经到了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局面。纯商品房收缩到50%以下,可以这么理解,自住需求占多数,这就开始回归到房地产本来的属性。
  《财经国家周刊》:“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住房调控的关键词又是什么呢?
  陈刚:整个“十二五”的关键词,仍是“调结构”。就是继续增大保障房的比例,在保障房中,继续增大租赁房的比例。北京未来要实现总的目标是“住有所居”,要通过租售并举,在北京工作的不同人群,根据不同收入水平,提供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在这一前提下,北京市的商品房市场的价格和秩序就基本可控了。因为到时候整个大市场的70%掌握在政府手里。
  《财经国家周刊》:可否透露一下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计划建设多少套保障房?
  陈刚:“十二五”期间北京计划建100万套保障房,每年20万套,占北京住宅投资的一半以上,有些年份可能占到70%。在保障房里面,主要发展公共租赁房和租赁屋,过去我们租售并举,以后我们以租为主。毕竟土地资源有限。
  现在这一比例还比较低,在30%左右。当前已经大幅度开工,先保证在50%以上。
  每年的20万套保障房中,有10万套是定向改善,比如棚户区,二环以里的文化保护区及破旧平房,教师队伍、科研单位和困难企业,都是定向解决。这个国家有政策,自有地的困难企业,可以自建分给职工,这块实际上没有划入公租房,但也是这个性质,因为它不能上市,或只能卖给国家。包括中直、国管、一些企事业单位。这个全部用于公租房也不现实,但有大部分是用于租赁,资产要循环利用。解决真正住房困难的人群。
  另外10万套给社会公开摇号,其中有6万套是公租房。这里有多种途径,国家也有相关规定,我们财政上有一块,允许拿出土地出让金的10%,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和吸引社会资金,当然价格必须按照北京市公布的公租房价格,租金比市场价低30%左右。
  《财经国家周刊》:你预计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最终会对北京的高房价构成怎样的影响?
  陈刚:其实要看量,如果只有20%的量怎么能抑制高房价?未来很明确的一点是,保障房的位置就在高房价楼盘的边上,高房价很多是心理预期炒作而成,这样对比很明显,你开2.5万元/平米,我开7000元/平方米,试试看!但目前是量不够,多数都是2.5万元、3万元的房子,市场肯定是被拽着走。
  所以结构调整必须是深度的。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若要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结构调到以居住为主的房子占到市场总量的70%左右。剩下的30%,第一很难涨上去,第二要涨就涨吧。那时高房价楼盘也对市场不会有多大冲击。
  现在有的地方出台不同的税收思路,都可以探索。但我还是认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比如新加坡70%的住房是保障房性质的,剩下30%无所谓。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保障的成分将占到市场的60%到70%,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住房体系。购买对象,价格,供应都是政府控制,就不需再对市场发愁。
  
  4区域试点
  “农村集体用地建公租房”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一个共识是,土地问题制约着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尤其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建设用地稀缺更为严重,北京市政府对此有何举措?
  陈刚:除了政府组织建保障房,我们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保障房,另外,我们在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我们补贴一部分租金差价,来把农民的房子租过来,保证农民的收益。
  保障房土地和资金全部由市场解决,确实有难度,银行利息也很高。这需要财政的支持,土地成本的支持,税收的支持,保险资金的支持也在探讨。
  《财经国家周刊》:以集体建设用地建保障房,具体做法是怎样的?
  陈刚:我们有4个试点区域,在朝阳,昌平(2个地方)、海淀等选了4个地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不是指耕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允许农村盖一部分,是过去搞乡镇企业的用地,现在一部分农民因为产业调整,不需要那些产业了,就允许拿一些地来搞公租房。以农民来做物业管理作为主题,这种方式除了给农民一个很好的就业收入,还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公租房建设成本,同时也节约了土地。
  它和小产权房的性质不一样,它符合规划,履行审批手续,与小产权房不同。其次它只租不卖,永远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地方上也很有积极性,正在试点。
  《财经国家周刊》:农村公租房的租金价格如何确定?
  陈刚:租金价格低于市场的30%。至于能不能平衡农民物业管理费用,贷款还款能不能承担,我们测算过确实有困难,但政府可以补贴。过去政府的土地收益,直接用来建保障房,我们通过租金补贴,反而花钱少,这样就平衡了。
  10年20年后我们国家结构调整了,对这块公租房的需求也可能有变化,不至于资产都砸在政府手上。假如以后不需要这么多公租房了,这些房子还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未来不排除出台房产税
  《财经国家周刊》:住房结构的调整可以看作长远的制度设计,针对高房价来说,收效可能较为缓慢,北京市作为焦点城市,在地产调控上还有哪些主要举措?
  陈刚:除了结构调整,北京市政府还有其它的调控措施,比如之前的“90/70”政策,把户型压下来;包括二套房贷款执行国家规定,对房地产市场的捂盘、囤地的整顿,对高价楼盘的清理跟踪等等,力度都很大。特别是去年4月底,北京市出台“京12条”,商品房价格得到了控制,涨幅一路下行,这与我们深度的结构调整是有关系的。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高房价与高昂的土地价格密切相关,北京今年的土地出让金超过1600亿,接下来的调控手段是否能够针对更深层次的“土地财政”?
  陈刚:北京的保障房建设规划上有个特点,就全国而言,我们的保障房结构比例是最大的,要实现这个目标,背后的支撑因素不可少,尤其是资金。十一五的后几年,每年明补暗补达到300亿~400亿。这些收益都是来自土地。
  我们从几年前就把土地一级开发控制在政府手里,征地拆迁归政府,改变过去由开发商主导。这样政府可以在土地二次上市前,对每一块土地的性质进行调整,比如要求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为什么去年我们一下子拿出这么多土地来?就是因为掌握一级开发主控权。
  北京搞土地储备,一方面是为了城市的健康规划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上市后的收益可以拿来建保障房。有城市都把这块钱拿来发工资了,但我们没有。
  《财经国家周刊》:接下来北京在土地供应上有什么计划?
  陈刚:我们有一个住房发展规划。整个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每年有个年度报告提交人大。报告里,每年要提供多少土地,保障房占多少,建筑面积多少,都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规划的测算根据北京的需求,未来人口的增长,改善型需求的增长,每年会有一些微调,包括外地人口。同时也要考虑北京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增长。
  《财经国家周刊》:重庆、上海已经明确开征房产税的信息,北京市是否有此计划?
  陈刚:房产税,北京不是试点单位,但我们密切关注一切关于保障房方面的政策措施。
  我们目前已经运用了结构调整、财政政策和行政手段等。房产税的试点城市,毕竟全国是少数。积累了经验后,不排除北京、乃至全国都要用。
  《财经国家周刊》:社会上盛行一种观点,就是开征房产税能够抑制高房价,以你个人看,房产税与房价之间,是不是同属一个体系?
  陈刚:我觉得在于政策设计的准确性,比如多大面积的、多大价格的,有的高价房也是自住,不全是投资。但从理论上讲,拥有奢侈品需要付出更多的社会代价。关键要看我们前面的链条中是不是收了,这个也不是城建部门完全能解释的。
  《财经国家周刊》:北京接下来是否还有其它调控政策出台?比如取消预售制度等更严厉的措施?
  陈刚:大家对房地产的调控需要有个信心,它不像菜价一样见效很快,去年4月我们政策出来后,包括售楼处都出现了一些冲突,就是因为降价。所以老楼盘不能轻易波动太大,就暂时搁置。但新楼盘定价可以低一些,这属于企业行为,政府有一定的引导。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房地产的调控需要一个周期的。
  经济面上,我们考虑的相对更长远一些。比如房地产有泡沫未来破裂后,次贷问题可能会在一些楼盘出现,但量会控制的很小。既然是市场经济,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大惊小怪,如果全部去掉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了。锁定房地产价格的同时,还要看它是不是合理,符合不符合当地经济水平、人均收入水平。
  
  投资亮点:商业地产和新城建设
  《财经国家周刊》:很多二三线城市在此次调控中看到了机会,接下来北京能为房地产行业提供怎样一个环境?
  陈刚:房地产在城镇化战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再探讨。我们是出了一些问题,在土地管理、房屋价格,以及背后的潜在金融风险方面,所以在做结构调整。但至于产业的走向,抑制投资和投机,不意味着抹杀掉这一块,下一步怎么走,值得探讨。
  首先,北京的房地产,需要和保障房、安居工程结合起来;第二,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建设改造有一个有序的引导控制,第三,要有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未来北京推向市场的土地,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要让这个项目担负起改造周边环境的功能。第四,要和城市的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我们国家的规定是,所有的经营性用地都必须上市,一旦上市就可以定性叫做房地产,比如搞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饮食基地,里面必然有住的地方,这样经过招拍挂的土地,就是房地产,但性质不是居住。
  未来中国地产应该是多维度的,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它甚至不能独立,上下游有钢材水泥,下游有一系列服务业,现在需要横向和其它产业的打通。前景很广阔,但是纯粹以土地和住宅的炒作、投机,这类房地产我们需要慎重对待。
  《财经国家周刊》:在北京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中,各个城区和周边区域的规划布局是怎样的?
  陈刚:北京以后的住宅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建设,尽可能不要建卧城。既有就业也有居住,完全当作卧城后交通压力会很大,我们吃过苦头。
  比如规模,建多大居住区合适,但也不能小到配套都配不起来,这个量上我们也在探索,今年有教训。第二是交通,尽量建在离公共交通比较近的地方,可以远一点,但必须有公共交通。第三是疏减,尽可能不要在中心区域,这个调整周期是很长的,建一条地铁需要3、5年,房子又要3、5年,这两者还要搭配。
  一个指挥棒下,投资基础设施的人和建房的人是同一个管理者,才能步调一致起来,所以我们在不断地调。现在刚刚竣工的5条地铁线,两边的土地还几乎正在开发过程中,这就是引导,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弥补公共设施。现在是地铁先行,基础设施不再滞后。
  《财经国家周刊》:你如何判断未来北京地产行业发展的趋势?
  陈刚:未来房地产一定是个综合问题。它的内涵很多,不能因为统计问题就一棒子打死。大城市的土地,拿出来做产业,都面临一个买卖问题,只要买卖就是房地产,所以一些城市的房地产比例偏高。
  北京也在反思,我们房地产的投资偏高,高在哪里?很多是总部经济,投资到一个大楼。未来我们的房地产业,我们希望能促进上下游产业,又对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改善、保障房安居工程有带动。北京现在没有一个项目是纯商品房,都至少配带15%的保障房。如果房地产的定位是到了这一步,我认为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是良性的。
  《财经国家周刊》:可否给房地产企业一些投资建议?
  陈刚:除了保障房建设,我们的CBD,我们的丽泽商务区,我们的六大功能区,都有很大的前景,商业地产和总部经济的回报率都很高。
  再就是新城建设,比如通州、顺义、亦庄、怀柔、昌平、大兴等。现在去大兴看看,都变成一座新城了。我的建议是不要老扎在城里头,地铁都拉过去了。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有大进展,比如大修地铁,今后的北京,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网。
其他文献
香港人大都想发新年财。香港赛马会于农历年初三举行新春“赛马日”,今年更加码派钱,“赛马日”的三T及年初四的六合彩新春金多宝,将瓜分1亿港元奖金。对此,全城喜洋洋,充斥“发财”话题。初四一过,年初五财神生日,人人敬香迎财神。年初六,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穷富翁大作战”节目。这天的节目,是香港G2000公司老板田北辰,经历三天两夜的穷人生活,体验低层生活。  被香港人称为“二少”(二少爷)的新民党副主席
期刊
中国历朝历代都收税,末期莫不以“苛捐杂税”作为灭亡表征和内在,但名目和数目都与时俱进超迈先贤的,非中华民国莫属。  当时两个四川人以税为题分别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刘师亮说“民国万税,天下太贫”;郭沫若说“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前者说税的巨繁奇多,后者则说课税的名目无孔不入。    课粪税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辩”换成“税”,用来解释民国的税收局势就有了双关的色调:这个政权之所以
期刊
高投资会导致经济过热。当过多的投资推动总需求上升时,通胀就处在高水平位置。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均衡水平,过度的投资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出现过度的经济增长,从而转变为通胀压力。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已经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下调一个百分点,因为在短期内,中国如果推动过高的经济增长,将加大通胀压力。  但是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下,房地产投资为何还会出现如此高增长?  这个问题值得提出来。最简单的理解就是
期刊
当前宏观调控的第一位任务是抗通胀。中国式通胀的成因很大程度是源于过去多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数量过大,市场“浮币”过多。  中国央行急着收回市场“多余”流动性,仅靠货币政策收紧,往往是先紧了能够创造真实GDP的生产企业。相反,长期徘徊于实体经济之外的“浮币”仍然像没头苍蝇,流窜于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隐患。  抗通胀的同时必须防滞胀,这是中国式抗通胀的最大难题:如何做到既能收回市场多
期刊
每一个上下班高峰期,郑州人民路与二七路的交汇处都变为一个巨大的移动停车场,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正处在第一条地铁建设所带来的冲动中。这项为期五年的工程,正在迈入攻坚期。而比之更为迫切的是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这正成为郑州缓解“地荒”所打出的下一张牌。  按照河南省分配下来的任务,在接下来的5年中,郑州市将建设超过4000万平方米的各类保障房。而之前的5年中,整个河南省保障房建设总量为4952万平方米
期刊
从郑州坐动车到漯河只需50分钟,这个中小城市似乎远无调控下的风云激荡。沙河、澧河交汇于此,沿河两侧为市区主干道,鲜有高楼大厦。  漯河的房价一直稳定在2000元/平方米出头,在调控之后并无多少改变。这个城市的最大变化来自扑面而来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按照规划,漯河将在5年建设150万平方米保障房,今年的任务共12175套,超过30万平方米。  根据漯河市“十二五”保障规划,其每年需供应400亩保障房用
期刊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的严厉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  《虎妈战歌》,蔡美儿,Penguin Press HC 2011年1月出版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菲律宾华侨后代蔡美儿最近推出养育两个女儿的回忆录《虎妈
期刊
“再 等等。”武少斌一边说话一边摊耙开堆在院子中央的玉米。气温站稳20摄氏度后,这些从去年秋天就储存下来的几千斤玉米棒子,也该晒晒了。  来到武少斌所在的内蒙古通辽市育新镇收购玉米的粮贩子,却有些等不及了。3月中旬,今年第一轮收粮大战在内蒙古、吉林、河南等粮食主产区全面启幕。包括东莞益海嘉里粮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下称东莞益海嘉里)在内的上百家玉米需求大户,已经蜂拥来到通辽这个辽河平原粮食主产地。 
期刊
4月中旬,正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2011年联合春季会议之际,影响经济复苏的各类问题又被摆在桌面上。“南高北低”的双速复苏,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作为主要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5个金砖国家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新兴经济体头一次作为经济增长的引领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东边日出西边雨。发达经济体的金融风险、欧债危机蔓延、美
期刊
小时候,邻家孩子狗蛋吓着了,即乡人说的丢了魂儿。狗蛋妈便请我母亲去叫魂儿。叫魂儿一般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到他家门外,手里抓一把筷子和小饭勺,去敲他们家的门鼻儿,一边敲一边大声喊:“狗蛋——,狗蛋回来了吗?”门里狗蛋妈怀里紧抱着狗蛋,大声应道:“回来了!”第二天一大早,看见狗蛋光着屁股坐在他家门前的石墩上玩耍。嘿,病还真好了。那情形让我一时好生奇怪,因为那时候学校老师教给我们的是破除迷信。当时我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