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理试题特点
今年重庆市高考地理试题紧扣 《考试大纲》,突出了高考地理的一些新思想、新要求,也突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考查内容没有出现以往偏、难、怪的现象,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学科主干知识。试题又以主干知识为基础,着重考查考生利用图表资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等能力,试题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体现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思想,对今后的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年的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试题难度适中,层次体现适当
今年地理试题的难度比往年略有降低,绝大部分题目只要考生平时认真学习就较易作答,并具有适当的梯度。如第1、7、8题考查了学生对比较熟知的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这属于容易题。其余题目总体比较适中,考生结合所学知识,稍加分析可得出答案。如第9题,考生只需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可得出答案,而题目中四地纬度为已知条件,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信息就可得出太阳直射的大致纬度,便可得出四地太阳高度大小关系,这类题目难度适中。也有少数题目需要综合分析,如第36题第(4)题,考生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本试题中出题者的意图,然后再根据图8、图9反映出的信息(这里的煤炭资源丰富)发散性的思考到与这些资源相关的产业部门,最后再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进行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类属于稍难题。总体来说,今年重庆高考试题难度较去年低,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梯度。
2.强调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
试题以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基础,同时又强调了对学科重点知识的考查。例如,试卷中涉及的重点知识有:等高线图的判读,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气候资料分析、洋流分布,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农业、工业的区位等。这些既是考生平时学习所重点掌握的知识,又是几乎每年都会作为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今年高考中几乎都得到了体现和突出。
3.突显地理特色,注重能力考查
整套试卷中几乎都以图表为载体,将解题所需信息包含其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判读能力(即对图表识别、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加工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试题总共包括了五幅区域图(分别是图1、图3、图8、图9、图11)、一张表格(表1)、两幅统计图(图2、图5)和一幅景观照片(图4),图表的类型多、信息量大。几乎所有题目以图表为基础,在图表所示信息下设问,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图表给出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来解答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如第3题,考生可根据图表所示的信息,了解各纬度范围的降水量、蒸发量,从大小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10°~40°,从而选出B选项。这就不需要学生一定要记住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分布情况。这集中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构设计合理,分值保持稳定
本试卷中,全试卷仍然占100分的分值,总分保持稳定。试题结构与往年相同,仍然是11个选择题44分,学科内综合题36分,学科间综合题20分。如下表所示,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题量设置来看,更强调中国地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分值比例大约为3:1);从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来看,前者分值略高于后者,比例基本上为3:2,人文地理比重较往年略有增加。从对考生的考查角度来看,尽管题量有限,却做到了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例如,全套试题在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判读能力等地理技能的同时,也考虑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重点都有所涉及,使知识考查力求全面。
5.选材贴近生活,题目设计巧妙
今年的地理试题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选择题10、11两题的材料“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统计图”与去年和今年粮油涨价、世界粮食问题相联系起来,36题第(4)题的“产业链”让“可持续发展”与近年来所提倡的节能减排联系起来,第39题“拉萨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与西藏事件和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些材料和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和思想。在此同时,题目的设计又不局限于材料所反应的表象,试题设计通过把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将现象回归于书本知识。如第10、11题,题目没有就粮油涨价问题进行过多探讨,而主要通过题目的设计让考生理解粮油涨价的原因,即世界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又通过第11题的设计,考查学生对目前存在的粮食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如第5、6题,通过对“寻宝图”的判读,并结合题目的巧妙设计,既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二、对2009年高考地理复习的一些建议
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仍然要紧紧围绕主干知识,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地理知识主线;以地理教学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淡化机械记忆,关注地图知识,突出空间分析、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1.重视主干线索,夯实基础知识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高考地理已经尽量避开偏、难、怪的题目,更加注重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回避已经多次考查过的重点(如区位因素的分析等)。尽管试题引用的材料是课本以外的,并且结合了时事热点,但归根结底对知识的考查落实在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这个点上,主干知识仍然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只有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整理、归纳,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中学地理要求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经纬网,天气与气候,海水性质及运动,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和中国地理等。很多地理原理是放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研究和考查的,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更为重要。
2.重视区域复习,加强读图能力
在今年高考中,以区域图或有关区域的材料为载体,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占了绝大多数,如以考查区域地理为主的第1、7、8、9题和第36、39题,分值占了70多分。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注重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包括对区域的定位、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产生原因及影响,对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评价等。
除此之外,通过对高考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特别强调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有很多题目如果考生对图表的判读不准确就可能造成这一个大题的丢分。如第5、6题,如果不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确定“藏宝地”的位置,这两个小题将都不能正确做答。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加强地理图表判读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加强地图知识复习和强化,形成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注重思维培养,淡化机械记忆
从今年高考来看,只有两个选择题是通过记忆可以完成的。所以,不少考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是“文科中的理科”。形成这种认识的关键是这些学生没有把这些地理知识变成一种地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些地理知识进行很好的运用。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分析、归纳和必要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规律,能自己分析,淡化死记硬背,特别注重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利用地理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事物、描述地理现象、分析事物原因、应用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评价人为活动合理性的能力。▲
今年重庆市高考地理试题紧扣 《考试大纲》,突出了高考地理的一些新思想、新要求,也突显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考查内容没有出现以往偏、难、怪的现象,都是考生所熟悉的学科主干知识。试题又以主干知识为基础,着重考查考生利用图表资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等能力,试题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体现了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思想,对今后的地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今年的试题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试题难度适中,层次体现适当
今年地理试题的难度比往年略有降低,绝大部分题目只要考生平时认真学习就较易作答,并具有适当的梯度。如第1、7、8题考查了学生对比较熟知的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这属于容易题。其余题目总体比较适中,考生结合所学知识,稍加分析可得出答案。如第9题,考生只需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即可得出答案,而题目中四地纬度为已知条件,根据题干给出的时间信息就可得出太阳直射的大致纬度,便可得出四地太阳高度大小关系,这类题目难度适中。也有少数题目需要综合分析,如第36题第(4)题,考生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的提示(此产业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本试题中出题者的意图,然后再根据图8、图9反映出的信息(这里的煤炭资源丰富)发散性的思考到与这些资源相关的产业部门,最后再根据可持续性原则进行推理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类属于稍难题。总体来说,今年重庆高考试题难度较去年低,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梯度。
2.强调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内容
试题以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为基础,同时又强调了对学科重点知识的考查。例如,试卷中涉及的重点知识有:等高线图的判读,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气候资料分析、洋流分布,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农业、工业的区位等。这些既是考生平时学习所重点掌握的知识,又是几乎每年都会作为考试内容的重点,在今年高考中几乎都得到了体现和突出。
3.突显地理特色,注重能力考查
整套试卷中几乎都以图表为载体,将解题所需信息包含其中,着重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判读能力(即对图表识别、分析、信息提取、信息加工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试题总共包括了五幅区域图(分别是图1、图3、图8、图9、图11)、一张表格(表1)、两幅统计图(图2、图5)和一幅景观照片(图4),图表的类型多、信息量大。几乎所有题目以图表为基础,在图表所示信息下设问,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图表给出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来解答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如第3题,考生可根据图表所示的信息,了解各纬度范围的降水量、蒸发量,从大小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分析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10°~40°,从而选出B选项。这就不需要学生一定要记住全球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分布情况。这集中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构设计合理,分值保持稳定
本试卷中,全试卷仍然占100分的分值,总分保持稳定。试题结构与往年相同,仍然是11个选择题44分,学科内综合题36分,学科间综合题20分。如下表所示,从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题量设置来看,更强调中国地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分值比例大约为3:1);从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来看,前者分值略高于后者,比例基本上为3:2,人文地理比重较往年略有增加。从对考生的考查角度来看,尽管题量有限,却做到了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例如,全套试题在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判读能力等地理技能的同时,也考虑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重点都有所涉及,使知识考查力求全面。

5.选材贴近生活,题目设计巧妙
今年的地理试题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选择题10、11两题的材料“2004—2006年世界各种谷物的产量变化统计图”与去年和今年粮油涨价、世界粮食问题相联系起来,36题第(4)题的“产业链”让“可持续发展”与近年来所提倡的节能减排联系起来,第39题“拉萨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与西藏事件和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些材料和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和思想。在此同时,题目的设计又不局限于材料所反应的表象,试题设计通过把材料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将现象回归于书本知识。如第10、11题,题目没有就粮油涨价问题进行过多探讨,而主要通过题目的设计让考生理解粮油涨价的原因,即世界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又通过第11题的设计,考查学生对目前存在的粮食问题所应该采取的措施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如第5、6题,通过对“寻宝图”的判读,并结合题目的巧妙设计,既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二、对2009年高考地理复习的一些建议
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仍然要紧紧围绕主干知识,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地理知识主线;以地理教学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强化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淡化机械记忆,关注地图知识,突出空间分析、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1.重视主干线索,夯实基础知识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高考地理已经尽量避开偏、难、怪的题目,更加注重对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回避已经多次考查过的重点(如区位因素的分析等)。尽管试题引用的材料是课本以外的,并且结合了时事热点,但归根结底对知识的考查落实在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这个点上,主干知识仍然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因此,只有加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整理、归纳,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中学地理要求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经纬网,天气与气候,海水性质及运动,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世界和中国地理等。很多地理原理是放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研究和考查的,所以区域地理的复习更为重要。
2.重视区域复习,加强读图能力
在今年高考中,以区域图或有关区域的材料为载体,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占了绝大多数,如以考查区域地理为主的第1、7、8、9题和第36、39题,分值占了70多分。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注重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包括对区域的定位、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产生原因及影响,对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合理性评价等。
除此之外,通过对高考试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特别强调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有很多题目如果考生对图表的判读不准确就可能造成这一个大题的丢分。如第5、6题,如果不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确定“藏宝地”的位置,这两个小题将都不能正确做答。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加强地理图表判读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加强地图知识复习和强化,形成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注重思维培养,淡化机械记忆
从今年高考来看,只有两个选择题是通过记忆可以完成的。所以,不少考生认为地理是一门很难的学科,是“文科中的理科”。形成这种认识的关键是这些学生没有把这些地理知识变成一种地理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不能把这些地理知识进行很好的运用。所以,在今后的复习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分析、归纳和必要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规律,能自己分析,淡化死记硬背,特别注重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利用地理工具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来获取地理信息、判断地理事物、描述地理现象、分析事物原因、应用地理原理、归纳地理规律、评价人为活动合理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