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母的共情能力是营造良好亲子关系的核心能力,初中生父母的共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能否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福建省厦门市五所中学1369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父母的共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略呈正偏态分布,初二年级学生父母的观点采择能力显著低于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学生的父母,共情关心能力显著低于初一年级学生的父母;母亲的共情能力显著高于父亲;父母为非独生子女的共情关心能力显著高于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家庭结构为三代同堂的父母,共情关心能力显著高于属于核心家庭的父母。共情能力、共情能力的自我评价、共情对孩子情商发展影响的评价和参与提升课程的意愿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共情能力;亲子关系;初中生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08-05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下,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对如何教育好子女感到不知所措、有心无力,不少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而产生了育人的误区和社会问题。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决定着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家长的教育素质得到充分发挥,而父母的共情能力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核心能力。边玉芳、田微微[1]认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背后蕴含着其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需要家长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内容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由此,家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也提出:“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调查家长共情能力符合当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关于共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护士、儿童及青少年共情现状的关注,而很少有学者关注父母共情现状,有少量对家长共情能力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婴幼儿阶段。目前,尚未有针对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量化研究。但对父母共情能力的研究在近两年得到了关注,如刘少迁[2]对幼儿父母共情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王慧、杨印和席丽丽等[3]基于中国儿童中心早期儿童发展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探讨如何提升 0~3 岁儿童家长的共情能力。
本研究对父母共情的操作性定义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父母首先接纳孩子,然后客观观察孩子,与他们对话,深入孩子内心,去体验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进而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的一种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厦门第六中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厦门市音乐学校和厦门实验中学共5所学校的初中生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445份,收回有效问卷1369份,问卷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790人,女生579人;独生子女329人,非独生子女1040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529人、483人、357人 ;父母为独生子女的有41人,为非独生子女的有1328人;父亲485人,母亲884人;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的为504人,三代同堂的为787人,单亲家庭为58人,其他为20人。
(二)研究工具
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基本资料,第二部分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IRI-C共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观点采择、个人忧伤、想象、共情关心,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计分,各项目均采用0~4评分。张凤凤、董毅、汪凯等[4]对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分半信度为0.734,表明各项目达到了良好的内部同质性水平;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32~0.758,与台湾研究的结果(0.53~0.78)基本一致。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37,各因子重测系数在0.625~0.735之间,与台湾研究结果(0.56~0.82)一致,表明量表得分具有较好的跨时空稳定性。
(三)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状况,对其最小值、最大值、均分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见图1、表1)。从统计结果来看,共情总分88分,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略呈正偏态分布,总体情况较好,平均分为48.52分,标准差为9.69,最低21分,最高84分。进一步的描述性分析发现(见表2),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得分达到或超过中值2分约占70%,得分集中在 2~3 分之间约占65%,表明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总体状况是比较乐观的。IRI-C项目得分在 0~4 分,标准平均值为 2 分,高于 2 分则表示个体的共情能力较好。将初中生父母在共情四个维度以及共情总分的条目得分,并将条目平均分与理论均值 2 分做单样本 t 检验,发现初中生父母在共情整体及四个维度上的条目均分与理论均值 2 分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
〔关键词〕共情能力;亲子关系;初中生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4-0008-05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下,许多家长发现自己对如何教育好子女感到不知所措、有心无力,不少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而产生了育人的误区和社会问题。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决定着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促进家长的教育素质得到充分发挥,而父母的共情能力是良好亲子关系的核心能力。边玉芳、田微微[1]认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背后蕴含着其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需要家长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内容来帮助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由此,家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也提出:“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帮助家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调查家长共情能力符合当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关于共情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护士、儿童及青少年共情现状的关注,而很少有学者关注父母共情现状,有少量对家长共情能力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在婴幼儿阶段。目前,尚未有针对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量化研究。但对父母共情能力的研究在近两年得到了关注,如刘少迁[2]对幼儿父母共情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王慧、杨印和席丽丽等[3]基于中国儿童中心早期儿童发展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探讨如何提升 0~3 岁儿童家长的共情能力。
本研究对父母共情的操作性定义为: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父母首先接纳孩子,然后客观观察孩子,与他们对话,深入孩子内心,去体验他们正在经历什么,进而给予他们需要的帮助的一种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厦门第六中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厦门市音乐学校和厦门实验中学共5所学校的初中生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445份,收回有效问卷1369份,问卷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790人,女生579人;独生子女329人,非独生子女1040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529人、483人、357人 ;父母为独生子女的有41人,为非独生子女的有1328人;父亲485人,母亲884人;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的为504人,三代同堂的为787人,单亲家庭为58人,其他为20人。
(二)研究工具
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调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基本资料,第二部分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IRI-C)。IRI-C共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观点采择、个人忧伤、想象、共情关心,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计分,各项目均采用0~4评分。张凤凤、董毅、汪凯等[4]对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分半信度为0.734,表明各项目达到了良好的内部同质性水平;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32~0.758,与台湾研究的结果(0.53~0.78)基本一致。量表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737,各因子重测系数在0.625~0.735之间,与台湾研究结果(0.56~0.82)一致,表明量表得分具有较好的跨时空稳定性。
(三)统计方法
研究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状况,对其最小值、最大值、均分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见图1、表1)。从统计结果来看,共情总分88分,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略呈正偏态分布,总体情况较好,平均分为48.52分,标准差为9.69,最低21分,最高84分。进一步的描述性分析发现(见表2),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得分达到或超过中值2分约占70%,得分集中在 2~3 分之间约占65%,表明初中生父母共情能力的总体状况是比较乐观的。IRI-C项目得分在 0~4 分,标准平均值为 2 分,高于 2 分则表示个体的共情能力较好。将初中生父母在共情四个维度以及共情总分的条目得分,并将条目平均分与理论均值 2 分做单样本 t 检验,发现初中生父母在共情整体及四个维度上的条目均分与理论均值 2 分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