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拉·巴托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现代作曲家,是继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欧洲作曲家、革新家)之后和阿诺尔德·勋伯格(美籍奥地利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以及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国作曲家与铜琴家)齐名的作曲家。贝拉·巴托克的作品直接影响到了现代音乐的发展。本文基于中提琴协奏曲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中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构成。
【关键词】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
贝拉·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提琴协奏曲”是贝拉·巴托克唯一一部根据中提琴的表现空间、音域以及音色特点,与匈牙利民间音乐相结合创作出的中提琴协奏曲。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是一个融合多种音乐文化,如地域性以及时代性的优秀作品,也是巴托克的代表性作品。尽管“中提琴协奏曲”直到巴托克逝世都没能顺利完成,但是蒂博·谢尔利历时4年完成了“中提琴协奏曲”的收尾工作。本文拟从“中提琴协奏曲”的具体内容分析人手,探究“中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构成。
一,“中提琴协奏曲”的具体内容
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是现代中提琴协奏曲的杰出代表作品,该曲的旋律主要受到匈牙利传统歌曲的影响,体现出了巴托克高超、科学的民间音乐素材提炼能力,是一部巴托克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 (一)“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演奏方式,速度为中速,营造出了非常悲怆的气氛。第一乐章的开端部分采用了中提琴独奏方式,该部分几乎不能听到乐队伴奏,音乐更加显得捉摸不定,更加虚无缥缈,凸显出作者的消极情绪,紧接着这种情绪慢慢确定下来,气氛逐渐紧张。然后主题慢慢得到扩展与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中间发展部分所带来的。中间发展部分运用了非常多的复杂华彩片断以及很多的中提琴琶音、变化音,更加凸显出了主题的忧郁感。随着演奏时间的推移,演奏逐渐缓慢,就像是一段低沉的朗诵。
中间发展部分所采用的华彩片断复杂程度较高,所以中提琴演奏者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巧。中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这部分时不仅要左右手完美配合,更是要打破传统对位规则,具备和声调性方面的独特思想理念,擅长使用不同音以及不符合常规的组合。
第一乐章的主题体现出了音乐性非常强的、非常优秀的乐思。第一乐章出现了非常多次的临时变化音,音乐速度变化甚至达到了15次,充分体现出了巴托克的音乐风格。 (二)“中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可以说是该首协奏曲最为动听的部分。第二乐章充满了浓厚匈牙利风情,具有宗教意义,具有冥想作用。第二乐章起始部分充满紧张气氛,戏剧感浓烈,悲剧色彩强烈。随着演奏时间的推移气氛逐渐明朗乐观,高音区音色变得极为柔软细腻。第二乐章中段充满了热情的倾诉,完全不同于开头的冥想性、紧张性,充分体现出中提琴忧郁但又十分刚毅的音响特点。中提琴独特的音色充分显现出“中提琴协奏曲”的内涵。 (三)“中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采用的是跃动性较强、华丽的民族舞曲风格,节拍速率活泼。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式能够突出中提琴另外一种美,也就是急速演奏美。第三乐章中间乐段所设计的五度音程能够让人轻易联想到风笛独特的音色。中间乐段包含一段管弦乐,这部分管弦乐演奏步骤是:首先是双簧管模仿,然后是长笛,其次是单簧管,最后是中提琴。管弦乐最后一部分的中提琴演奏来自于主奏部分,该部分将整个曲子推向了高潮,使终曲显得非常活跃、动荡但是又富有弹性。第三乐章作为“中提琴协奏曲”最后一部分,尽管演奏极具特色,演奏节奏动荡同时又富有弹性,但是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仍旧可以感觉出“中提琴协奏曲”未完成的痕迹。 二.“中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构成 (一)“朗诵调”所起到的作用 巴托克所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中包含很多“朗诵调”。“中提琴协奏曲”的“朗诵调”主要体现形式是:在某种调式形态中把章节主题(“中提琴协奏曲”一共分为三个章节)根据原有节拍规律或者是成倍增长或者是成倍减少时值出现的主题变形情况,通过这种主题变形强化或者是凸显协奏曲需要的主题效果以及主题性格。这种“朗诵调”和匈牙利传统民谣风格以及传统欧洲戏剧有很大关联,这种关联帮助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形成独特的旋律。总体而言正是由于“中提琴协奏曲”的“朗诵调”是通过某种时值组合而形成的,同时“朗诵调”音调运行是通过某种恰当而又自由的规律,使得“中提琴协奏曲”旋律充分体现出作曲家个性。除此之外,“朗诵调”这种不但具有很强内在韵律而且又张弛适度的节奏组合,给中提琴独奏提供了更加更加广阔的音域,使中提琴音调变化更多,更加凸显出中提琴的个性。比如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中的呈示部的部分体现出了“朗诵调”的优势:该部分除了能够紧缩模仿协奏曲的主题素材之外,还能够利用音型组合以及从开放过渡到密集的节拍把旋律由中速慢慢提高到高速。中提琴悠扬抒情,民谣主题热情奔放,将独奏中提琴的“朗诵调”加入到民谣主题中,更能够凸显中提琴的魅力,以凸显出中提琴的广阔音域。 (二)处理主奏声部旋律的常用技巧 ①充分体现风格性音调 该部分主要包括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半音级进,二是下行音调。半音级进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旋法,二是十二声调式,其中旋法来自于半音手法,能够体现出非常浓烈的中亚阿拉伯风情。比如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所存在的再现部、呈示部,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半音阶上然后马上下行的连接句以及一个非常悠长的下行音程,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叹息音调”的特征;又比如说第三乐章回旋曲部分的主题处理,都需要协奏曲演奏者选取平均律音程方式对密集的半音阶进行处理,而骨干音由于与主音轴首位相连或者是和一定调式相连,所以需要有非常明确的风格倾向性或者是音高与调式齐平。下行音调主要是对和弦下行音所存在的调性组合进行分解,并时不时穿插着各种调式倾向。下行音调需要演奏者采用非常果断的音程处理方式,用平均律手段形成动荡不安或者是非常忧郁的情绪。
②围绕调式形态进行演奏
由于主奏声部会涉及很多的不同旋律风格,所以音程处理需要根据这些旋律风格进行。处理好主要音准能够有效控制贯穿整个协奏曲的旋律发展规律,就此需要准确地调整以及控制不断发生变化的音调,及时地对不同调式构成进行正确调整,这样才能够正确处理贯穿整个协奏曲的旋律。
结语
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不仅采用了五度音程,运用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内容,而且织体清晰,节奏变化巧妙,能够凸显出匈牙利精神。“中提琴协奏曲”不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充满了想象,充满了个性。该曲的音乐风格来自于欧洲匈牙利民歌,具有很浓的民间特点,节奏活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是中提琴协奏曲不可得多的代表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音樂。
【关键词】巴托克;中提琴协奏曲
贝拉·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提琴协奏曲”是贝拉·巴托克唯一一部根据中提琴的表现空间、音域以及音色特点,与匈牙利民间音乐相结合创作出的中提琴协奏曲。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是一个融合多种音乐文化,如地域性以及时代性的优秀作品,也是巴托克的代表性作品。尽管“中提琴协奏曲”直到巴托克逝世都没能顺利完成,但是蒂博·谢尔利历时4年完成了“中提琴协奏曲”的收尾工作。本文拟从“中提琴协奏曲”的具体内容分析人手,探究“中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构成。
一,“中提琴协奏曲”的具体内容
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是现代中提琴协奏曲的杰出代表作品,该曲的旋律主要受到匈牙利传统歌曲的影响,体现出了巴托克高超、科学的民间音乐素材提炼能力,是一部巴托克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 (一)“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演奏方式,速度为中速,营造出了非常悲怆的气氛。第一乐章的开端部分采用了中提琴独奏方式,该部分几乎不能听到乐队伴奏,音乐更加显得捉摸不定,更加虚无缥缈,凸显出作者的消极情绪,紧接着这种情绪慢慢确定下来,气氛逐渐紧张。然后主题慢慢得到扩展与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中间发展部分所带来的。中间发展部分运用了非常多的复杂华彩片断以及很多的中提琴琶音、变化音,更加凸显出了主题的忧郁感。随着演奏时间的推移,演奏逐渐缓慢,就像是一段低沉的朗诵。
中间发展部分所采用的华彩片断复杂程度较高,所以中提琴演奏者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巧。中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这部分时不仅要左右手完美配合,更是要打破传统对位规则,具备和声调性方面的独特思想理念,擅长使用不同音以及不符合常规的组合。
第一乐章的主题体现出了音乐性非常强的、非常优秀的乐思。第一乐章出现了非常多次的临时变化音,音乐速度变化甚至达到了15次,充分体现出了巴托克的音乐风格。 (二)“中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可以说是该首协奏曲最为动听的部分。第二乐章充满了浓厚匈牙利风情,具有宗教意义,具有冥想作用。第二乐章起始部分充满紧张气氛,戏剧感浓烈,悲剧色彩强烈。随着演奏时间的推移气氛逐渐明朗乐观,高音区音色变得极为柔软细腻。第二乐章中段充满了热情的倾诉,完全不同于开头的冥想性、紧张性,充分体现出中提琴忧郁但又十分刚毅的音响特点。中提琴独特的音色充分显现出“中提琴协奏曲”的内涵。 (三)“中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中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采用的是跃动性较强、华丽的民族舞曲风格,节拍速率活泼。第三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演奏方式,这种演奏方式能够突出中提琴另外一种美,也就是急速演奏美。第三乐章中间乐段所设计的五度音程能够让人轻易联想到风笛独特的音色。中间乐段包含一段管弦乐,这部分管弦乐演奏步骤是:首先是双簧管模仿,然后是长笛,其次是单簧管,最后是中提琴。管弦乐最后一部分的中提琴演奏来自于主奏部分,该部分将整个曲子推向了高潮,使终曲显得非常活跃、动荡但是又富有弹性。第三乐章作为“中提琴协奏曲”最后一部分,尽管演奏极具特色,演奏节奏动荡同时又富有弹性,但是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仍旧可以感觉出“中提琴协奏曲”未完成的痕迹。 二.“中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构成 (一)“朗诵调”所起到的作用 巴托克所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中包含很多“朗诵调”。“中提琴协奏曲”的“朗诵调”主要体现形式是:在某种调式形态中把章节主题(“中提琴协奏曲”一共分为三个章节)根据原有节拍规律或者是成倍增长或者是成倍减少时值出现的主题变形情况,通过这种主题变形强化或者是凸显协奏曲需要的主题效果以及主题性格。这种“朗诵调”和匈牙利传统民谣风格以及传统欧洲戏剧有很大关联,这种关联帮助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形成独特的旋律。总体而言正是由于“中提琴协奏曲”的“朗诵调”是通过某种时值组合而形成的,同时“朗诵调”音调运行是通过某种恰当而又自由的规律,使得“中提琴协奏曲”旋律充分体现出作曲家个性。除此之外,“朗诵调”这种不但具有很强内在韵律而且又张弛适度的节奏组合,给中提琴独奏提供了更加更加广阔的音域,使中提琴音调变化更多,更加凸显出中提琴的个性。比如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之中的呈示部的部分体现出了“朗诵调”的优势:该部分除了能够紧缩模仿协奏曲的主题素材之外,还能够利用音型组合以及从开放过渡到密集的节拍把旋律由中速慢慢提高到高速。中提琴悠扬抒情,民谣主题热情奔放,将独奏中提琴的“朗诵调”加入到民谣主题中,更能够凸显中提琴的魅力,以凸显出中提琴的广阔音域。 (二)处理主奏声部旋律的常用技巧 ①充分体现风格性音调 该部分主要包括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半音级进,二是下行音调。半音级进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旋法,二是十二声调式,其中旋法来自于半音手法,能够体现出非常浓烈的中亚阿拉伯风情。比如说“中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所存在的再现部、呈示部,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半音阶上然后马上下行的连接句以及一个非常悠长的下行音程,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叹息音调”的特征;又比如说第三乐章回旋曲部分的主题处理,都需要协奏曲演奏者选取平均律音程方式对密集的半音阶进行处理,而骨干音由于与主音轴首位相连或者是和一定调式相连,所以需要有非常明确的风格倾向性或者是音高与调式齐平。下行音调主要是对和弦下行音所存在的调性组合进行分解,并时不时穿插着各种调式倾向。下行音调需要演奏者采用非常果断的音程处理方式,用平均律手段形成动荡不安或者是非常忧郁的情绪。
②围绕调式形态进行演奏
由于主奏声部会涉及很多的不同旋律风格,所以音程处理需要根据这些旋律风格进行。处理好主要音准能够有效控制贯穿整个协奏曲的旋律发展规律,就此需要准确地调整以及控制不断发生变化的音调,及时地对不同调式构成进行正确调整,这样才能够正确处理贯穿整个协奏曲的旋律。
结语
巴托克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不仅采用了五度音程,运用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内容,而且织体清晰,节奏变化巧妙,能够凸显出匈牙利精神。“中提琴协奏曲”不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高超的技巧,而且充满了想象,充满了个性。该曲的音乐风格来自于欧洲匈牙利民歌,具有很浓的民间特点,节奏活力充沛,想象力丰富,是中提琴协奏曲不可得多的代表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