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类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因此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过分地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常常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或者个人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从来不给学生感悟阅读材料的时间,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成了一件刻不容缓之事,我就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以下几点见解。
一、指导学生阅读、传授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会读书,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疑” 和“想”这两个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要提倡多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的道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读书要敢疑,要善疑,有疑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如当讲到“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从这些问题中充分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在阅读和解惑的过程中语感和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还要提倡多想。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内容,初读似乎理解了,但是深入一想,却还会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的地方。有的内容,初看似乎不理解,但是多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必须在指导学生会思考上下功夫。例如,学生读书孤立的看问题多,把整篇文章联系起来想的少,所以要教会学生联系前后文想问题。我班学生在读《凡卡》一文时,学生对于“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学生对爷爷是否收到信件众说纷纭。我就引导学生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联系全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就会知道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梦醒之后悲惨生活依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较快的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 变换授课方式,挖掘教材能量。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
首先,以读促教。可以 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 。
其次,以问带教。 提高閱读效率,就要变换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主要问题,抓好课堂切入点。一位美国教学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 但目前我们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师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然而却不能抓住主要问题,从“满堂灌”的误区,又掉进了“满堂问”的误区。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主问题来提问,以带动学生认真思考,深入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教师只要抓住“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拟人的句式,将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反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以思助教。思考是智慧提升的关键.课堂上,我们引领着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更要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梳理知识方法。例如学习了关于人物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回顾总结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表现人物的手段又有哪些?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树就建成了。有了从课本阅读的实践,到从实践到经验的总结,再到用已有的经验来指导阅读就容易多了。所以,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变换学习方式,挖掘教材蕴涵的能量。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学生既可以学到各种语文知识,又可以学生学到很多阅读的方法,为多读能读会读作好了准备。
三、跳出课本学习,延伸课外阅读.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个“益”不仅仅是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互相促进的,书读得越多,懂的知识就越多,就越能促进课内阅读,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不过课堂阅读是教科书中编排好的内容,数量非常有限,一册书仅有二三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讲解训练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练习。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质后,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活动,其相应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学习童话《丑小鸭》时介绍学生看《安徒生童话》,学习《景阳冈》、《草船借箭》时指导学生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见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指导学生阅读、传授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会读书,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疑” 和“想”这两个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要提倡多疑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的道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读书要敢疑,要善疑,有疑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我在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如当讲到“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从这些问题中充分说明学生在阅读时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在阅读和解惑的过程中语感和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中还要提倡多想。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内容,初读似乎理解了,但是深入一想,却还会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彻的地方。有的内容,初看似乎不理解,但是多读几遍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必须在指导学生会思考上下功夫。例如,学生读书孤立的看问题多,把整篇文章联系起来想的少,所以要教会学生联系前后文想问题。我班学生在读《凡卡》一文时,学生对于“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学生对爷爷是否收到信件众说纷纭。我就引导学生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联系全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就会知道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梦醒之后悲惨生活依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较快的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 变换授课方式,挖掘教材能量。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是专家们多年实践的结果,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它应该成为我们进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依据。
首先,以读促教。可以 通过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也要从作者的思路入手,弄清作者运用了哪些主要材料,初步了解作者有些什么表达意图 。
其次,以问带教。 提高閱读效率,就要变换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主要问题,抓好课堂切入点。一位美国教学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 但目前我们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师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然而却不能抓住主要问题,从“满堂灌”的误区,又掉进了“满堂问”的误区。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主问题来提问,以带动学生认真思考,深入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教师只要抓住“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拟人的句式,将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反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通过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以思助教。思考是智慧提升的关键.课堂上,我们引领着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课文内容,更要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梳理知识方法。例如学习了关于人物的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回顾总结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都有哪些?表现人物的手段又有哪些?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知识树就建成了。有了从课本阅读的实践,到从实践到经验的总结,再到用已有的经验来指导阅读就容易多了。所以,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变换学习方式,挖掘教材蕴涵的能量。那么,阅读教学便会取得好的成效,学生既可以学到各种语文知识,又可以学生学到很多阅读的方法,为多读能读会读作好了准备。
三、跳出课本学习,延伸课外阅读.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个“益”不仅仅是指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互相促进的,书读得越多,懂的知识就越多,就越能促进课内阅读,使学习越来越轻松。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不过课堂阅读是教科书中编排好的内容,数量非常有限,一册书仅有二三十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中阅读篇目的讲解训练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练习。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质后,不从事持续的阅读实践活动,其相应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不会得到长足发展的。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优秀的课外读物。如学习童话《丑小鸭》时介绍学生看《安徒生童话》,学习《景阳冈》、《草船借箭》时指导学生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见解,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