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14409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起道德,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政治课的专利。其实,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才是终生的。我们知道,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德者,学之先也”。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也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德育的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以道德引领学生,整体提高语文课堂的育人能力,让语文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保持“同一”,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了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求真向善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传递的功能被不适当地放大,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真、善、美反而被异化成了令人生厌的教条,只能让学生望“文”兴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善于运用作品中的德育内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求真向善的过程。
  比如我所听过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宽容〉序言》。教师只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疏理好了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想象要是文章不像作者这样写的话,还可以有几种写法?规定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从课文中找出这种可能的支撑,然后再联系古今中外在文明与愚昧的战斗中那些冲在前面的勇士们的例子,进一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使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们列举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人物以及中国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清朝的“戊戌六君子”的多种选择,来证明在知识山谷中不同人物的能力、命运和时代产生的强烈冲突。又在老师引导下讨论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做知识山谷中的哪类人?哪种选择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在争论中使他们懂得:在选择的另一端是牺牲,是失望,是孤独;在选择的背后是对群体命运担当的勇气,但责任在我,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人类在追求文明的过程中必须要付出代价,我们对后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以自己的学识修养拓宽和提高了学生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在争论思考辩驳的同时,学生们的思维被引领到一个新的道德高地上,那就是:为了求真向善,为了文明进步,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整个教学过程竖起了两座高峰:一座是知识的无际崖,一座是道德的里程碑。虽然是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但我相信这种思维引领将会在学生长长的一生中永远闪烁着求真向善的光辉。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美育的渗透
  
  马克思说:“美育是新生活的创造者,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道德引领,美育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感受自然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自然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也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让学生欣赏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到“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让他们从主观上以及感官上都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学生从客观上甚至心灵上都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直接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2、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高中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陈情表》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节操美……
  3、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比如文学作品的形象美,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另外,教材中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也是不胜枚举,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欣赏,身心都可以得到美的熏陶。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人仅用了四十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还是鲁迅的深刻,都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严谨、或飘逸,无不经过作家们精心的推敲,细致的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这就要求我们以教师的高度去引领学生的道德升华,真正使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对“亲情”的感悟
  
  现在城里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自己无需特别付出,所需一切尽皆满足,这就使得他们患上了“重症亲情堵塞”和“情感沙漠化”两种现代人情疾病。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对亲情的感悟,努力延缓学生“情感沙漠化”的进程,甚至再造一个“沙漠中的绿洲”。针对这种状况,我曾作过这样的尝试:
  首先,读几篇感人的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袁卫星的散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艾伦·兰金的散文《妈妈,我不让你死》等等。读完这些文章,要求他们找一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誊抄在一张白纸上面,然后用金圣叹评《西厢记》的点评方法来点读。这样,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就会有很大的触动。对于亲情,他们的看法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其次,做两个小品练习。
  1.会话练习。我利用班主任的身份要求走读生回家和父母作一席谈,听听他们对自己有什么期望与叮咛,并作简要记录;要求住校生在一个月内坚持每周往家里打一次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听听父母有什么关照,并作简要记录。上述练习完成后,要求所有学生发表随感,作课堂口头交流。
  2.观察练习。所有学生必须仔细观察父亲和母亲,作一次肖像描写。然后,向父母征要他们结婚或年轻时的照片,作又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作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最后,写一篇真情作文。
  在上两个练习的基础上,我先作一番演说,唤起学生写作欲望与激情,让他们写一篇作文寄给自己所写的亲人,要求亲人们回信,并把作文讲评和学校家长会结合在一起。在家长到校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本次作文讲评。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文段或文句,家长读自己的回信、随感及心声。当教室里掌声时时响起,大家眼泪夺眶而出的时候,即布置学生写下另一篇作文:《一堂作文讲评课》。这样的效果真的是不同凡响。许多学生的家长都反映说孩子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似乎长大了很多。对父母的要求少了,关爱则更多了。
  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努力,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也会趋向于完美。在道德引领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不能让学生脱胎换骨,但至少可以使他们找到真善美的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业,德者为先”。教育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夸美纽斯指出的那样:“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而我以为在一切教育中,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而达成的语文教育才是最直击灵魂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育德”的能力,既是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自身不断进步与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新要求。
  参考资料:
  (1)张孝生《“大语文教育”刍议》
  (2)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8~9期)
  (4)《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1~12期及2005年1~6期)
  (5)《现代教学》(2005年1~6期)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其他文献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具有全方位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的作家。他的文字娴静淡定、温情优美。汪老比较克制和宽容。他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对于“精义是忍”的胡同文化比较熟悉,但他并不是一味迁就胡同文化,而是用他的“水性”对胡同文化进行改造,形成汪氏的胡同味。这种改造的实质就是崇尚平等,以此把他的宽容和胡同文化中的“消极的忍”划清了界限。尽管这种平等崇拜是朴素的原始的,但它却赋予了汪老勃郁的创作生命力,以及深厚的
素描是动漫设计的基础,然而高职院校缺乏素描的专业教材,并且本科院校的动漫教学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因此,本文对高职院校动漫教育的相关措施进行了讨论,提出设计基础素描的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从实践经验来看,语文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与课程改革同步,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语文教师在迎接这一轮课改挑战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接受各类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上个世纪的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是“
《骆驼祥子》中存在着诸多关于烟、酒的细节描写。其中,祥子对烟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不沾烟酒,即便是别人给的也只是象征性地“烧”着,到烟酒成瘾,贪图占别人的便宜直至最后连地上烟头都要捡起来。小说中的烟酒既起着草蛇灰线的作用,把整个故事高明地集结在一起,同时也因为和祥子生命历程的紧密关联,从而具有着意义深广的功能。  首先,表征功能。  烟酒在祥子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正是祥子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