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中,孙武用这样一句话阐释了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惠民县历届领导班子对此深信不疑,并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他们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部队,再难不能难武装”的思想,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政策、资金上提供全力支持。
乡镇机构改革时,惠民县21个乡镇缩减为14个,县委首先保证各乡镇武装部齐装满员,武装部长进入同级党委班子。
2005年建军节,上任不久的惠民县委书记何思清主持召开县委常委议军会,围绕武装工作议形势、议政策、议难题,并制定出台了《专武干部管理规定》、《专武干部考核细则》。何书记经常对各级领导说:“人武部作为县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人武部的困难就是县委、县政府的困难,必须优先解决!”
2005年底,惠民县人武部会同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所有专武干部进行了考评,并将考评情况向县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在随后进行的全县干部调整中,有3名基层武装部长得到提拔重用。
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惠民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统一印制的名片上不仅印有“孙子故里山东惠民”、“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字样,而且在名片背面的简易山东地图上,印有孙子塑像,并详细标明了惠民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旅游景点。一张小小的名片,便折射出兵圣故里人民对武圣文化的热爱和高度的自豪感、认同感。
产生于春秋晚期的《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兵学圣典”奠定了孙子武圣的崇高地位。惠民作为武圣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在弘扬孙子文化、打造“武”字品牌等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也许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缘故,在惠民,孙子的不少著名论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惠民县还编写了儿童版《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全县中小学作为教材推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弘扬武圣文化为契机,认识惠民、宣传惠民、建设惠民,使崇军尚武、爱国拥军的观念深入人心,已成为惠民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自1989年以来,惠民县历届党委、政府在开发、利用国防教育资源上不遗余力,已取得丰硕成果。
惠民县斥资1000万元兴建的大型仿古纪念性园林建筑群孙子故园,被国防大学确定为教学基地;还被命名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建成至今,先后有200余万名大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干部群众前往参观。
一首悠长深远的歌
解放战争时期,惠民县是渤海区委、行署机关所在地,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生活过,有“华北西柏坡”之称。惠民人民有着拥军支前、崇军尚武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同时上战场”和“拆下门板做担架、省下口粮送部队”的动人场面比比皆是。新的历史时期,惠民县历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倾心尽力搞好拥军优属工作。
多年来,惠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支持部队建设、推动部队战斗力提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部队官兵排忧解难。先后帮助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完善了办公、训练设施,整修了训练场地,减免了水电费。每逢重大节日,县五大班子及有关部门领导都要到人武部等单位走访慰问。
全县人民以各种形式热烈拥军。在县司法部门的组织下,各乡镇法庭、律师事务所积极为军人、军属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法律服务。县新华书店积极开展“流动图书进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赠阅图书3000余册。惠民县第一中学选派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指导部队官兵学习各种乐器和革命歌曲。
自1992年以来,惠民县实行城镇义务兵优待金和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分别统筹的办法,同时不断提高“三属”和伤残、退伍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优待标准。去年,惠民县为优抚对象减免医疗费、发放医疗救助金近20万元,并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46名抗日老战士和2300多名优抚对象进行了健康查体。惠民县积极落实安置政策,近年来,该县军转干部全部被安置到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扎实的优抚工作,使惠民县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持续高涨。据县人武部的同志介绍,惠民县现在每年约有20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军事院校。入伍的兵员素质较高,光是魏集镇2000年入伍的18名新战士中,就有5人考上军事院校。
“孙子兵法,国之瑰宝”。千百年来,《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和科学理念,早已浸润惠民这方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军尚武的惠民儿女。在兵学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惠民人民爱军尚武、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必将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中,孙武用这样一句话阐释了战争和军事的重要性。惠民县历届领导班子对此深信不疑,并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他们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部队,再难不能难武装”的思想,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政策、资金上提供全力支持。
乡镇机构改革时,惠民县21个乡镇缩减为14个,县委首先保证各乡镇武装部齐装满员,武装部长进入同级党委班子。
2005年建军节,上任不久的惠民县委书记何思清主持召开县委常委议军会,围绕武装工作议形势、议政策、议难题,并制定出台了《专武干部管理规定》、《专武干部考核细则》。何书记经常对各级领导说:“人武部作为县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人武部的困难就是县委、县政府的困难,必须优先解决!”
2005年底,惠民县人武部会同县委组织部,对全县所有专武干部进行了考评,并将考评情况向县委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在随后进行的全县干部调整中,有3名基层武装部长得到提拔重用。
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
惠民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统一印制的名片上不仅印有“孙子故里山东惠民”、“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字样,而且在名片背面的简易山东地图上,印有孙子塑像,并详细标明了惠民的地理位置及其主要旅游景点。一张小小的名片,便折射出兵圣故里人民对武圣文化的热爱和高度的自豪感、认同感。
产生于春秋晚期的《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部“兵学圣典”奠定了孙子武圣的崇高地位。惠民作为武圣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在弘扬孙子文化、打造“武”字品牌等方面,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也许是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缘故,在惠民,孙子的不少著名论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惠民县还编写了儿童版《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全县中小学作为教材推广,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弘扬武圣文化为契机,认识惠民、宣传惠民、建设惠民,使崇军尚武、爱国拥军的观念深入人心,已成为惠民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自1989年以来,惠民县历届党委、政府在开发、利用国防教育资源上不遗余力,已取得丰硕成果。
惠民县斥资1000万元兴建的大型仿古纪念性园林建筑群孙子故园,被国防大学确定为教学基地;还被命名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建成至今,先后有200余万名大中小学生和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及干部群众前往参观。
一首悠长深远的歌
解放战争时期,惠民县是渤海区委、行署机关所在地,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工作、生活过,有“华北西柏坡”之称。惠民人民有着拥军支前、崇军尚武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同时上战场”和“拆下门板做担架、省下口粮送部队”的动人场面比比皆是。新的历史时期,惠民县历届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倾心尽力搞好拥军优属工作。
多年来,惠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支持部队建设、推动部队战斗力提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为部队官兵排忧解难。先后帮助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中队完善了办公、训练设施,整修了训练场地,减免了水电费。每逢重大节日,县五大班子及有关部门领导都要到人武部等单位走访慰问。
全县人民以各种形式热烈拥军。在县司法部门的组织下,各乡镇法庭、律师事务所积极为军人、军属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法律服务。县新华书店积极开展“流动图书进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赠阅图书3000余册。惠民县第一中学选派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指导部队官兵学习各种乐器和革命歌曲。
自1992年以来,惠民县实行城镇义务兵优待金和农村义务兵优待金分别统筹的办法,同时不断提高“三属”和伤残、退伍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优待标准。去年,惠民县为优抚对象减免医疗费、发放医疗救助金近20万元,并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46名抗日老战士和2300多名优抚对象进行了健康查体。惠民县积极落实安置政策,近年来,该县军转干部全部被安置到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
崇军尚武的优良传统,扎实的优抚工作,使惠民县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持续高涨。据县人武部的同志介绍,惠民县现在每年约有200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报考军事院校。入伍的兵员素质较高,光是魏集镇2000年入伍的18名新战士中,就有5人考上军事院校。
“孙子兵法,国之瑰宝”。千百年来,《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和科学理念,早已浸润惠民这方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崇军尚武的惠民儿女。在兵学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惠民人民爱军尚武、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必将代代相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