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h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此单元的主题可总结为“阅览杰出人物,感受人格魅力”,即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历史长河中杰出人物的优秀特质,体悟并学习其高贵的精神品格。
  此单元有真诚朴实、不怕牺牲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爽朗热情、一丝不苟的平实生活中的大文豪鲁迅先生……这些可敬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激发了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孙权劝学》是七年级下册第一篇文言文,选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丰。讲述的是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孙权劝手下将领吕蒙学习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
  此单元要实现以下素养目标:
  1.学习精读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2.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和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精神,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同时,通过文言文《孙权劝学》的学习,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文的译读方法,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感受先人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掌握文言文译读方法。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并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体会孙权的善劝,并感受其人物形象,学习说话艺术。
  2.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一名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学习。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以警示后人。
  (二)听读课文
  1.播放《孙权劝学》情境课文,初步感受孙权劝学场景。明确人物关系。
  2.文中人物简介
  (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后跟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大破曹操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
  三、粗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指导文言文译读方法
  1.文言译读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2.总结文言现象,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从字音、字义(古今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古汉语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关注文言文语言现象。
  建议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将文言现象放在句子中结合内容来理解,培养文言意识,切忌生硬“植入”。
  四、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依据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三个层次(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见学)。
  2.课文在情节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详略得当
  详写“劝学”和“议论”,一笔带过“就学”和“结友”。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出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對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且推进故事情节发展。
  五、课堂小结
  明确:通过课堂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挺立时代潮头,让我们用冰心先生的一句话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启航。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课文。
  要求:背诵流畅,且以声传情。
  明确:文中有三个人物。
  读孙权劝学的话,第一句要用诚恳的语气来读。孙权针对吕蒙推托之辞而说的话,要用坚决、语重心长的语气来读。
  读鲁肃的话,要读出赞叹、惊讶的语气。
  读吕蒙的话,要读出喜悦、自豪之情。
  二、研读课文
  1.回忆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思考: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明确:
  (1)孙权一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生1:“卿”字从注解中可知是君对臣的“爱称”,这一称呼拉近了君臣距离,体现了孙权对吕蒙感情深厚、友好。为下文的“劝学”成功,奠定了基础。
  生2:“当涂掌事”从吕蒙的角度说出了他的身居要位,职位自身要求吕蒙学习,这是领导力的需要。
  生3:“今”说出了形势逼人,当今形势需要与时俱进。
  生4:“不可不学”说出了学习的必要性,且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坚定,不容推辞。
  师总结: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结果: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劝不成。
  (2)孙权二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生1:“岂……邪”是古代一种反问句式,句末语气虽用感叹句,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2:“孤”“卿”两个称谓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仍是关爱有加,尽管遭受了拒绝,但孙权仍然“不死心”(笑),仍然关心爱将,仍然在打感情牌(笑)。因为“孤”是王侯的自称,也是一种谦称,而“卿”是一种爱称。
  生3:孙权说话很有艺术,他继续让步,“但”“耳”可见,“但”是“只是”的意思,降低学习难度,缩小学习范围,“耳”是委婉语气。
  生4:“涉猎”只是粗略地阅读,指出学习方法,“见”“往事”,指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了解历史”罢了!
  生5:“卿言多务,孰若孤”用比较法,且反问对方,让对方的推辞无法立稳脚根,从“孰”“若”这两个字中看得出。
  生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己读书情况指出了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利”。
  师总结:孙权二劝,劝得“有理”“有情”“有利”,循之善诱,言辞恳切,充满关心爱护之情。
  结果:蒙乃始就学。“就”字文笔简略,体现了“劝学”成功。
  3.吕蒙就学后成效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1:一个“及”字将故事情节由“孫权劝学”过渡到“鲁肃赞学”,省略了学习过程,可见作者选材精妙,布局合理。
  生2:“大惊”写出鲁肃再见吕蒙时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变化之大。
  生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语言描写中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体现出学习的重要作用。
  生4:“卿”和“吴下阿蒙”两个称谓词的对比,体现了鲁肃对吕蒙的调侃是又爱又敬。
  师总结: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吃惊到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三日”这一词可见,时间能够改变一个人,当然,在流逝的时间中不只是留下岁月痕迹——容颜的改变,更要为“士”,那就是成为读书人,去学习。
  生2:从“更”“刮目相待”这两个词中看出要用新的眼光看人,这句话出自吕蒙之口,可见吕蒙的自信和底气,发自内心的底气。
  生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的调侃,“大兄”是一个敬词,对朋友辈的敬称,体现了对鲁肃的尊重,同时“见事之晚乎”,也不乏幽默,可见吕蒙的几分自得之情。
  师总结:吕蒙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他“就学”后的巨大进步,从这一语言描写中看出吕蒙的自信、自得和底气。
  (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生1:“拜蒙母”“结友而别”两个动作描写,直接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敬佩,从侧面衬托出吕蒙学识长进惊人,也突出了孙权善劝。
  师总结: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现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全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体现了孙权的善劝和吕蒙的学有所成。
  4.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自怎样的形象?
  (1)生讨论
  (2)明确:
  孙权:关心部下,好学、善劝。
  鲁肃:敬才、爱才。
  吕蒙:听劝、好学。
  三、合作探究
  1.《孙权劝学》带给你哪些启示?可以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的角度考虑。   (1)学必有所得,只要学习,就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2)学习与年龄无关,没有适合读书的年龄,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读书、学习渗透日常生活之中。即使到了吕蒙的年纪,事物繁多,只要勤学、善学,也一定能够大有长进。


  (3)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坚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与事物。
  (4)劝导他人,应该讲求方式、方法。既能以情动人,还能以理服人。
  (5)对于他人好的、有效的建议,应该广泛吸取,并付诸实践。
  (6)不能骄傲自满,对于朋友的巨大进步,惊人变化,应该由衷赞叹,保持风度,敬才、爱才。
  2.从写作的角度,谈谈此文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记事精炼
  此文言简意丰,语言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上文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分析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再者,从人物对话描写和叙事交代的简练中也可见一斑,一个“就”字,交代了吕蒙的学习情况。一个“及”字,从吕蒙的学习情况,直接过渡到下一情节,可谓一字值千“金”,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炼之处。
  (2)详略得当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劝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写吕蒙的答语和反应;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写二人一唱一和,互相打趣的对话,略写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文章的详略处理是根据文章的主旨表现需要确定的。
  四、拓展延伸
  (一)请积累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5.知识就是力量。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1.填空
  (1)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炳烛之喻。
  2.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
  此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描写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了人只要肯学就会大有进步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课下适量阅读《资治通鉴》其他篇章:感受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的文化魅力,为两周后阅读收获随笔作准备。(可从内容、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启示等方面着手。)
  【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容易走入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更多地停留在“古”“今”语言的“穿越”,容易将文言文教学教成字、词、句的翻译和词法、句法等文言语法的生硬植入式的课堂,让课堂呆板沉闷。教师纤屑不遗地讲解,而学生遇到陌生文章时仍手足无措,不得要领,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理解能力和审美体验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
  文言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止于“言”,应该由“言”入“文”,由“言”入“思”,由“言”入“情”。当然,“言”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我们需厚实且巧妙地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運用。”积累文言词汇,是文字教学的地基工程。因此,本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并进行有效“释词”方法指导:组词法,“望字生义”法,“追源循亲”法,为以后的文言阅读夯筑牢固基础。
  文言文教学,在弄通“言”的基础上,对“文”进一步挖掘,感受“文”之魅力,由表(言)及里(文)进行探究,既把握“微言大义”,又探究“言外之意”。由整体到部分,由内容到形式到思想感情,再到认识评价。文言文教学既要有深度也要有梯度。
  王荣生教授曾将教材选文(课文)的功能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1]四种。对于《孙权劝学》这样长期被选入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应当归为“定篇”一类,它是“文学素养,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2]。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把“透过细节描写,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和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落实于“文学素养”,并且通过理解孙权“劝”学的技巧,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迫切性。
  通过“重重”(chong)地读,“深深”地“悟”的方式,将课堂与生活连接,教法与活法打通。通过“反复”地朗读、“体验式”地朗读、“生命式”地体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里自然而然地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免去了“碎碎念”式的解读,学生通过对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评析,感受人物性格魅力,并让“劝学”为我所用——让学生认识到“劝学”的现实意义。
  这样,教师给予了学生阅读支架:从文字层面进行积累,从文学层面进行鉴赏,从文化层面进行打通。文字层面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学习方法,文学层面“推敲写法,进行审美鉴赏”,文化层面“打通经典,古为今用”。阅读支架就像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学生明白“目的地”,知晓“行车路线”[3],再加上老师的“语音系统导航”,方向自然明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与参与。有利于教师从传统权威型“授业者”身份中解放出来,与学生发展成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主体意识与意义感。实现文本知识与个体情感体验、思维能力、价值观的深层联接,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核心素养的构建与提升。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当以语言文字为桥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平台,唤醒思维能力,让学生体悟到文言经典的魅力所在,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吸取到生命的成长元素。要把书读“厚”,更要把书读“活”,读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余党绪老师说:“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一句话,在经典中重新发现自我。”[4]
  这种激活思维、传承文化的文言教学路径,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尝试。
  注释:
  [1][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页,第8页。
  [3]陆艳:《王君老师的胆儿是谁给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1年第2期,第10页。
  [4]孙秋备:《在高峰体验中感悟文化精神》,《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年第1期,第10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田家炳中学)
其他文献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非常注重生活、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期刊
在今年的扶贫工作中,我们重新调整了帮扶对象。当我去温水镇温河村老张家的时候,一切都是预料中的那样,落后、困顿,这些像针一样扎进我的灵魂深处,让我的心情变得沉重。  老张原名张三平,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很快想到了那个“二满三平”的词语。然而,已是杖朝之年的他却没有先人赋予的美好,依然挣扎在贫困的边缘。在路上,我听着村上严主任的介绍,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心中急切地想知道这家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其实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相较于有些考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的散文和全靠素材堆砌而没有自己独特感悟的议论文,踏踏实实写好记叙文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想要写好记叙文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写一个故事,塑一个人物,抒一份情感。  一、写好一个故事: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情节发展耐人寻味  毋庸置疑,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其本质特点就是故事性。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如同一部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
期刊
一、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选自宗璞编写的《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此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文革”动乱结束不久,作者的创伤尚未平复,小弟又身患绝症,作者内心非常悲痛,无以纾解,她曾在《苦小弟》一文中写道:“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了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
期刊
【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小说,该文通过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入河中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对事情不应根据常情和自己的认知视野作出简单结论,而应区别不同对象、环境和条件并全面分析作出判断。《河中石兽》语言简练,结构层次清晰,叙事脉络清楚,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义务教育
期刊
【閱读导引】  本篇节选自肖江虹的中篇小说《美学原理》。美学的第一原理即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力图为这一问题提供合理的阐释,陈公望、王玉芬、路品源、涂安妮对此问题的解答也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倾向。美学原理,并非独立于人生之外的艰涩理论,它包孕着渴望冲破藩篱的内在生命力量。  美的本质的界定,理应有生命的支撑。《美学原理》中,肖江虹关注到了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矛盾,无论是文本内各个人物的矛盾
期刊
“知人论世”这一文学鉴赏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成为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这一方法存在着诸多误用现象,如硬贴标签、不加挑选地移用、张冠李戴等,这导致学生在理解文本时容易产生误区。因此,教师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之时,应当适课程而用、适文本而用、适时机而用,使教学走出文本解读教条主义的桎梏和误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知人论世”的重要意义及课堂运用现状  “
期刊
【教材分析】  1.教学理念  单元整合教学是指要站在大单元的角度,统筹多篇文本、多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等,整合资源,以此系统地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设计单篇教学时,教师也应做到充分地用好“这一单元”。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单元为例,教师不能忽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之处,比如单元提示、知识补白等。在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之时,可以将单元中的各类素材、提示、方法等与之融合,这样能使单篇教学更丰富、科学
期刊
作为一种微型写作,微写作最早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它具有短小、随意、灵活、精彩的特点,且耗时少、针对性强,操作简单、贴近生活,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练笔方式。微写作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积累、思考和随时练笔的习惯,更能体现出文字表现功底的深厚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写作教学实效。因而,其在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微写作教学通常是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尤其是借助仿写练习进行的。仿写是
期刊
一、第三部分:“相望无言,惟有泪千行”  师:后来,若瑟夫去付钱,正面面对“我的叔叔”,在哪一段?  (复制第42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我”为什么“看了”“又看”?  张宇:因为他叔叔变化太大了。  亓福祥:可能是看他狼狈不堪和悲惨,对他的同情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