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统天下,教师往往采用陈旧呆板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用统一的标准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奴隶”和“容器”。教师的单边活动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创造力,而且还会因为一些意外事件打乱已经备好的教学思路,因为课堂是活的,学生未必会按老师的思路来做,当遭遇到学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时,你是把它当成是一段不该有的“节外生枝”,还是把它当成是一段“不曾预约的美丽”呢?笔者在授课时亲历了这样一幕原生态的学习过程,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抓住瞬间机遇,巧妙地处理了课堂中的意外生成问题,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更深层次研读中,从而感受一场不曾预约的美丽。
一、案例说明
这是笔者执教的一堂语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鸿门宴》。课堂上师生重点探究了刘邦、项羽的个性特点及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在范增、张良两位谋士所起的不同作用和所设谋略取得的不同效果上,师生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谁知接下来学生并没有按照笔者的思路来做,而是“节外生枝”,提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着实让有些人措手不及,惊愕之余,发人深思。面对这种课堂“意外”,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呢?
二、教学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不赞同说亚父老谋深算!
(师想: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早成定论了呀,只不过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后导致了他的谋略失败。)
师:(尽量冷静)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走,并趁机叫出樊哙,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范增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問题一出,学生哗然)
师:非常好,敢于大胆质疑!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几分钟后,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生1:鸿门宴上,沛公的一举一动都应在范增、项庄等人的监视之中,何况沛公还要叫樊哙一同出去?范增等人难道一点都没有察觉?
生2:刘邦逃出以后,大概是时间太久了,项羽就派陈平去叫刘邦,却为什么不能将刘邦召回?这么久的时间亚父为什么没有起疑心?又为什么没有任何补救行动?
生3:如果范增多智,挑拨起项羽的怒气应该不是难事。如果硬说刘邦想要谋反或想要在宴会上行刺项羽,谁敢不信呢?
师:很好,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继续。
生:我看过《史记·项羽本纪》。在刘邦被困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病死途中。聪明的范增怎么会在自己被用作离间计的靶子后坐以待毙呢?
师:(继续引导)那么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呢?
生1:鸿门宴仍旧会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生2: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由此可以看出,在鸿门宴上项羽遵从了项伯的建议,根本没有打算杀刘邦,范增举玦示意时,就可以杀他;刘邦逃走后,张良曾以白璧献项王,如果项王想要杀刘邦,他还肯“受璧,置之坐上”吗?所以,鸿门宴上的斗争其实只是范增与刘邦集团的单打独斗。这也暗示了项羽最终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谋士才智的低略,而在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寡谋轻信。
一切又回到主题,本课时教学圆满结束。
三、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相长。上完这堂课,笔者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不能一味追求统一标准答案。课堂上,学生对范增这一人物形象提出质疑,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这是最值得珍视的学习体验。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肯定“言之有理”,适当宽容“自圆其说”,让学生从潜意识里真正地认识到课堂是自己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随意地制止或者只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依然顺着原有的预设思路走,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欲、创新精神严重受挫。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瞬间机遇,巧妙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问题,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科学引领,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中。这样的课堂,不仅是语文教学不曾预约的美好境界,而且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中学(341700)
一、案例说明
这是笔者执教的一堂语文研讨课,教学内容是《鸿门宴》。课堂上师生重点探究了刘邦、项羽的个性特点及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性。在范增、张良两位谋士所起的不同作用和所设谋略取得的不同效果上,师生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逐渐浓厚,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谁知接下来学生并没有按照笔者的思路来做,而是“节外生枝”,提出了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着实让有些人措手不及,惊愕之余,发人深思。面对这种课堂“意外”,我们究竟该怎样处理呢?
二、教学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不赞同说亚父老谋深算!
(师想:亚父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早成定论了呀,只不过项羽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后导致了他的谋略失败。)
师:(尽量冷静)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刘邦以上厕所的借口逃走,并趁机叫出樊哙,这一点,老谋深算的范增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呢?
(問题一出,学生哗然)
师:非常好,敢于大胆质疑!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的佐证。(几分钟后,精彩的一幕出现了)
生1:鸿门宴上,沛公的一举一动都应在范增、项庄等人的监视之中,何况沛公还要叫樊哙一同出去?范增等人难道一点都没有察觉?
生2:刘邦逃出以后,大概是时间太久了,项羽就派陈平去叫刘邦,却为什么不能将刘邦召回?这么久的时间亚父为什么没有起疑心?又为什么没有任何补救行动?
生3:如果范增多智,挑拨起项羽的怒气应该不是难事。如果硬说刘邦想要谋反或想要在宴会上行刺项羽,谁敢不信呢?
师:很好,分析问题有理有据,继续。
生:我看过《史记·项羽本纪》。在刘邦被困荥阳、项羽胜利在望时,刘邦用了陈平的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范增一气之下辞官归乡,病死途中。聪明的范增怎么会在自己被用作离间计的靶子后坐以待毙呢?
师:(继续引导)那么假如我们让双方的主帅对调一下,结果又会如何呢?
生1:鸿门宴仍旧会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生2:课文第二段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由此可以看出,在鸿门宴上项羽遵从了项伯的建议,根本没有打算杀刘邦,范增举玦示意时,就可以杀他;刘邦逃走后,张良曾以白璧献项王,如果项王想要杀刘邦,他还肯“受璧,置之坐上”吗?所以,鸿门宴上的斗争其实只是范增与刘邦集团的单打独斗。这也暗示了项羽最终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生3: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谋士才智的低略,而在于他自己的骄傲自大、不听劝告、寡谋轻信。
一切又回到主题,本课时教学圆满结束。
三、教学反思
俗话说:教学相长。上完这堂课,笔者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不能一味追求统一标准答案。课堂上,学生对范增这一人物形象提出质疑,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状态。一个学生能在课堂上呈现他原生态的学习过程,这是最值得珍视的学习体验。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肯定“言之有理”,适当宽容“自圆其说”,让学生从潜意识里真正地认识到课堂是自己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随意地制止或者只当什么也没发生过,依然顺着原有的预设思路走,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欲、创新精神严重受挫。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瞬间机遇,巧妙处理课堂中的“节外生枝”问题,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因势利导、科学引领,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更深层次的研读过程中。这样的课堂,不仅是语文教学不曾预约的美好境界,而且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美好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中学(34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