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时窗高压氧综合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0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综合治疗组(HBO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予以药物治疗,HBO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组不同时窗听力的变化。结果:在发病后24 h内开始治疗,两组均可收到较好疗效;在发病24 h~2周内开始治疗,HBO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2周后开始治疗,两组治疗效果均较差。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疗效显著,高压氧治疗可较好地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水平,应于发病早期(<2周)进行高压氧治疗。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高压氧; 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常见耳科急症之一,简称突聋[1],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少数患者可以在3 d以内下降至最低点,可伴有耳鸣及眩晕等症状。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内耳血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耳蜗的功能丧失是发病的主要的病因。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是临床治疗突聋的常用方法,效果明显[2]。笔者采用HBO综合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不同时窗治疗前后听力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HBO治疗突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耳科明确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的住院患者505例,均根据2005年济南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综合治疗组(HBO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其中HBO组260例,对照组2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初始听力水平、开始治疗时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给予川穹嗪或舒血宁、ATP、甲钴铵、维生素B1、地塞米松等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2)HBO组: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压力0.2 MPa(2ATA),面罩吸纯氧3次,25 min/次,中间间歇吸空气5 min,加压减压各15 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在HBO治疗同时行常规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分级:比较两组在0.25、0.50、1.00、2.00、4.00、8.00 kHz时听力提高均数。痊愈:各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听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听力改善不足15 dB。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 HBO组治疗时间为(15.83±6.52)d,对照组为(16.35±5.9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24 h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组疗效相差不大,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发病24 h~2周内开始治疗的患者,HBO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疗效较发病24 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疗效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后2周后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组疗效均较差。见表2和表3。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成因目前仍无法确定,不同的病因导致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引起的内耳供血不足,内耳细胞缺血缺氧,耳蜗血液微环障碍,导致听力下降,是突发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因素[4]。高压氧是治疗突聋常用的方法之一,治疗效果确定。其机制可能与HBO治疗具有对血管的双向调节作用,HBO会在特定状态下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单纯药物治疗只对循环系统发挥作用,对耳蜗的病理变化干预有限,由于突聋患者的耳蜗微循环的改善需要一定的疗程,临床应用HBO治疗突聋,更多采用HBO联合常规药物的综合疗法。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其有效率多在70.0%左右[5]。
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很重要,临床实践证明:突聋的治疗效果与发病后高压氧治疗时间正相关,高压氧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黄怀等[6]认为发病24 h开始高压氧治疗,疗效最佳,越过2周后开始治疗,疗效较差。孙玉林等[7]报道突聋患者1周内进行高压氧治疗痊愈率91%,1~2周治疗者痊愈率为65%,发病1个月后则为10%;李东娟等[8]认为疗程越长越好,但超过24次则反而下降,治疗1~2个疗程为最佳。有研究显示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螺旋韧带对氧特别敏感,耳蜗缺血缺氧达30 min可受影响其功能,如果血管阻断超过1 h,耳蜗功能则不能再恢复[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HBO治疗突聋比常规的药物治疗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并发现,疗效与发病就诊时间有关,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如在发病后24 h内就诊,无论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如何,HBO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基本都可达到痊愈。超过24 h这个时窗,疗效就明显下降。而发病2周以后才开始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差。突发性耳聋对年轻且中重度听力受损的患者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建议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外再辅以高压氧气治疗,并按急症处理,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案及早进行干预,只有早期治疗能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沈峰.长春西汀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328.
[2]Bennett M H,Kertesz T,Yeung P.Hyperbaric oxygen for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tinnitu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24(1):97-112.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69-570.
[4]卜国强.高压氧治疗在眼科耳鼻喉科领域的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3-222.
[5]刘新霞,王保华.突发性耳聋治疗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156-2157.
[6]黄怀,李宁,古著,等.高压氧综合治疗与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937-940.
[7]孙玉林,李风萍,林峰.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2004,6(1):97-98.
[8]李东娟,潘贺蔡,周润嫦,等.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方案与预后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1899.
[9] Tabuchi K,Tsuji S,Asaka Y,et al.Does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adenosine facilita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cochlea after is chemia[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2,111(18):376-381.
[10] Nesher G,Breuer G S,TemPrano K,et al.LuPus-associated Panereatitis[J].Semin Arthritis Rheunl,2006,35(4):260-267.
[11]彭治龙.高压氧与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22-23.
(收稿日期:2013-08-23) (本文编辑:蔡元元)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 高压氧; 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常见耳科急症之一,简称突聋[1],是一种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少数患者可以在3 d以内下降至最低点,可伴有耳鸣及眩晕等症状。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内耳血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耳蜗的功能丧失是发病的主要的病因。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是临床治疗突聋的常用方法,效果明显[2]。笔者采用HBO综合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不同时窗治疗前后听力的变化,并分析其疗效,以指导临床更好地应用HBO治疗突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选自200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经耳科明确诊断为突发性耳聋的住院患者505例,均根据2005年济南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3],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压氧综合治疗组(HBO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其中HBO组260例,对照组2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初始听力水平、开始治疗时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常规给予川穹嗪或舒血宁、ATP、甲钴铵、维生素B1、地塞米松等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2)HBO组:采用多人空气加压舱,压力0.2 MPa(2ATA),面罩吸纯氧3次,25 min/次,中间间歇吸空气5 min,加压减压各15 min,1次/d,10次为一疗程。在HBO治疗同时行常规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分级:比较两组在0.25、0.50、1.00、2.00、4.00、8.00 kHz时听力提高均数。痊愈:各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听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听力改善不足15 dB。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 HBO组治疗时间为(15.83±6.52)d,对照组为(16.35±5.9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24 h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组疗效相差不大,均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发病24 h~2周内开始治疗的患者,HBO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疗效较发病24 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疗效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后2周后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组疗效均较差。见表2和表3。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成因目前仍无法确定,不同的病因导致神经、血管功能异常,引起的内耳供血不足,内耳细胞缺血缺氧,耳蜗血液微环障碍,导致听力下降,是突发性耳聋的一个重要因素[4]。高压氧是治疗突聋常用的方法之一,治疗效果确定。其机制可能与HBO治疗具有对血管的双向调节作用,HBO会在特定状态下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单纯药物治疗只对循环系统发挥作用,对耳蜗的病理变化干预有限,由于突聋患者的耳蜗微循环的改善需要一定的疗程,临床应用HBO治疗突聋,更多采用HBO联合常规药物的综合疗法。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其有效率多在70.0%左右[5]。
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很重要,临床实践证明:突聋的治疗效果与发病后高压氧治疗时间正相关,高压氧治疗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黄怀等[6]认为发病24 h开始高压氧治疗,疗效最佳,越过2周后开始治疗,疗效较差。孙玉林等[7]报道突聋患者1周内进行高压氧治疗痊愈率91%,1~2周治疗者痊愈率为65%,发病1个月后则为10%;李东娟等[8]认为疗程越长越好,但超过24次则反而下降,治疗1~2个疗程为最佳。有研究显示耳蜗毛细胞、神经节细胞和螺旋韧带对氧特别敏感,耳蜗缺血缺氧达30 min可受影响其功能,如果血管阻断超过1 h,耳蜗功能则不能再恢复[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HBO治疗突聋比常规的药物治疗能收到更好的疗效。并发现,疗效与发病就诊时间有关,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如在发病后24 h内就诊,无论患者听力下降程度如何,HBO治疗和药物治疗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基本都可达到痊愈。超过24 h这个时窗,疗效就明显下降。而发病2周以后才开始治疗的患者,疗效较差。突发性耳聋对年轻且中重度听力受损的患者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建议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外再辅以高压氧气治疗,并按急症处理,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案及早进行干预,只有早期治疗能收到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沈峰.长春西汀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328.
[2]Bennett M H,Kertesz T,Yeung P.Hyperbaric oxygen for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tinnitu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24(1):97-112.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8):569-570.
[4]卜国强.高压氧治疗在眼科耳鼻喉科领域的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3-222.
[5]刘新霞,王保华.突发性耳聋治疗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2156-2157.
[6]黄怀,李宁,古著,等.高压氧综合治疗与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4):937-940.
[7]孙玉林,李风萍,林峰.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2004,6(1):97-98.
[8]李东娟,潘贺蔡,周润嫦,等.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方案与预后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5):1899.
[9] Tabuchi K,Tsuji S,Asaka Y,et al.Does endogenous or exogenous adenosine facilitat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cochlea after is chemia[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2,111(18):376-381.
[10] Nesher G,Breuer G S,TemPrano K,et al.LuPus-associated Panereatitis[J].Semin Arthritis Rheunl,2006,35(4):260-267.
[11]彭治龙.高压氧与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22-23.
(收稿日期:2013-08-23) (本文编辑: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