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本文浅谈如何运用艺术创作中的陌生化艺术处理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实现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陌生化”,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认知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希望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希望老师有新的教法,热衷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教学中,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作品的陌生化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但不同于纯艺术,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美感,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语文知识的传播。所以在运用“陌生化”艺术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创设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相关的、一致的。千万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看上去是很新奇,学生很活跃,场面热闹,但实际上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却相去甚远。“陌生化”教学必须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即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语文课堂只有一种方式传出一种声音,毫无新鲜感可言;别一极端就是过度“陌生化”,只顾追逐奇异,采用完全陌生的甚至是违背学科真实的内容。所以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学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鲜活的课堂。
(三)有效性原则。
“陌生化”教学只是为更好地求得教学实效的手段,
“陌生化”教学不是终级目的。如果语文教学是一种内容,那么“陌生化”就是一种形式了。我们必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陌生化”艺术需是有效的。
三、陌生化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对习惯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形”处理。
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陌生化处理。教法新鲜了,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如一名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值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眼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彰显了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增色良多。这辩论中,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注入“时尚”元素。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陌生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泳”,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泳”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上一臂之力。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看动漫。”学生一愣,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视频播放中,学生屏气凝神,真正投身在情境中。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教学课程资源的“弹性”利用。
教学课程资源利用也要“陌生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应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里提出的教学课程资源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四)对平面铅字文本的“另类”解读。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物进行“剥离”,进而使他们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对象,并从中发现新颖之美。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以“孝”为核心的儒家血缘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忠”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关系。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惟一,教师也可以从当代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她以女性柔弱的身躯挑战男女不平等的陋习,她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以女性的标准颠覆了男性的价值观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以女性的智慧挑战男性的智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她始终都在寻找着自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因为对于女性来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参考文献:
[1]杨正明,“陌生化”理论在语感教学中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1
[2]徐晓丹,文学作品教学应关注“陌生化”语言[J].语文教学之友,2007,6
[3]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J].教学参考,2006,4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意义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知道学生希望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希望老师有新的教法,热衷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教学中,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以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作品的陌生化技巧,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陌生化艺术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但不同于纯艺术,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美感,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语文知识的传播。所以在运用“陌生化”艺术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创设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相关的、一致的。千万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看上去是很新奇,学生很活跃,场面热闹,但实际上与本课的学习目标却相去甚远。“陌生化”教学必须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即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语文课堂只有一种方式传出一种声音,毫无新鲜感可言;别一极端就是过度“陌生化”,只顾追逐奇异,采用完全陌生的甚至是违背学科真实的内容。所以只有把握“陌生化”的度,尊重科学的“熟悉中的陌生”才能造就真正鲜活的课堂。
(三)有效性原则。
“陌生化”教学只是为更好地求得教学实效的手段,
“陌生化”教学不是终级目的。如果语文教学是一种内容,那么“陌生化”就是一种形式了。我们必须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学“陌生化”艺术需是有效的。
三、陌生化艺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对习惯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形”处理。
语文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陌生化处理。教法新鲜了,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如一名师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就哈尔威船长救出众人后放弃自救与船共亡的举动值不值,学生争执得不可开交,眼看课堂陷入僵局,无法控制。这位老师灵机一动,模仿辩论赛形式,把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由两组各选三名代表进行辩论。结果,一方面深掘了主题,让学生知道无论是与船共亡还是实施自救都眼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无论何种结果,都彰显了哈尔威船长永恒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使课堂增色良多。这辩论中,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注入“时尚”元素。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实现“陌生化”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传统阅读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是重“涵泳”,而现代急剧加速的生活节奏也对“涵泳”之法提出了挑战,多媒体手段所承载的丰富的信息可以为制造“陌生化”的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率助上一臂之力。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看动漫。”学生一愣,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继而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视频播放中,学生屏气凝神,真正投身在情境中。这样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通过视听感觉器官,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对教学课程资源的“弹性”利用。
教学课程资源利用也要“陌生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应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里提出的教学课程资源的“陌生化”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
(四)对平面铅字文本的“另类”解读。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物进行“剥离”,进而使他们尝试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对象,并从中发现新颖之美。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木兰辞》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以“孝”为核心的儒家血缘伦理关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忠”为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关系。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惟一,教师也可以从当代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她以女性柔弱的身躯挑战男女不平等的陋习,她以自身的行动诠释着“谁说女子不如男”;她以女性的标准颠覆了男性的价值观念,“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以女性的智慧挑战男性的智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她始终都在寻找着自我,“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因为对于女性来说,成为自己比什么都要紧。
参考文献:
[1]杨正明,“陌生化”理论在语感教学中的运用[J].新语文学习·教师,2009,1
[2]徐晓丹,文学作品教学应关注“陌生化”语言[J].语文教学之友,2007,6
[3]温欣荣,陌生化阅读:对话教学的一种可能性尝试[J].教学参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