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和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共同举办的主题为《红山玉韵》的展览近期在羊城与观众见面。《红山玉韵·广州特展》展出的千余件展品,主要来自港、澳、台和海外各地的收藏家,经过数十年精心搜集而来(最久的传承至第五代)。曾在南京、北京、杭州、温州、衢州等各大博物馆展出。
展品根据器形、作用、特色分为“天工开物”、“几何乐章”、“生命礼赞”三大主题十大系列,数量之多、种类之丰、真实性之高,经十二位专家评介“高达九成以上的国际级收藏水平”……最要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耳块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为中华文明史提前3000多年的考古佐证。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5000—6500年。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及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中心之一。其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所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彩陶以及祭坛、神庙、积石冢等大型礼制建筑。红山文化的墓葬有个特点,就是陪葬品只有玉器,是典型的玉敛葬。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从小型装饰品到大型祭祀礼器,用途广泛,可谓伸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红山文化玉器可分为五大类:工具类,如斧、纺轮、棒等;装饰类,如环、镯、管、角形器等;礼仪类,如璧、钺、璜、丫形器、箍形器、勾云钺、璜、丫形器、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动物类,如龙、猪龙、乌、龟、蚕等;另外还有人物类。
红山人已能熟练掌握高难度的琢玉技艺,红山文化玉器的设计和制作水准都很高。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样,既有浅雕又有浮雕。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红山文化玉器多通体光素无纹,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
在红山又化的玉器中,玉龙、玉猪龙、勾云形玉佩可谓最具代表性的玉器。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 件红山文化玉龙,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的形象。该玉龙用整块墨绿色软玉雕刻而成。体蜷曲呈“C”字形,昂首扬颈、弯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翘、头似猪首、颈鬣上卷。龙背重心处对穿一孔。该龙除龙头部分用浮雕和阴刻的手法表现眼、鼻、嘴外,龙身上下光素无纹,通体磨光,使其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气凛然。此龙形体之大、雕工之细,世所罕见。它可能是红山先民的神灵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征及保护神,也可能是祭司祈天求雨的法器。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极富猪的特征,猪在原始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以猪作为人神之间媒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文物工作者在辽宁省建平县发掘到一件玉猪龙,它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该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整的 件。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图腾,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还可能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勾云形玉佩也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装饰品,也不是对于某种使用工具或具体动物的直接摹仿,而是为适应当时的宗教典礼需要专门制作的。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云形玉佩,它由浅绿色玉制成,呈长方形薄板状,中心镂空作勾云状回旋,四边出勾角和圆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与中心纹饰走向相 致的浅槽,反面光素无纹。该勾云形玉佩温润灵动、寓意深刻,是同类器物中形体较大也较规整的一件。从勾云形玉佩通常出土于等级较高的中心大墓,并且多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等人体关键部位来看,它可能是当时祭司的专用物品,可能被用于沟通祭司与上天或祖灵之间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与红山文化的分布在同 地区的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统称为“泛红山系文化”,各个文化类型均有玉雕制品,在红山文化时期达到玉器制作与使用的巅峰,其圆润简约的风格,生动诠释了“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纹饰天然、造型繁多的红山玉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被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红山古玉流失海外。这次特展的展品是由海外收藏家经过数十年精心搜集而来。展品依器形、作用、特色分为三大主题十系列:“天工开物”包括打制狩猎工具、石制抓鱼工具及磨制非配饰器,“几何乐章”包括耳块形配饰、环璧形配饰、符节信物及随身工具配饰、管珠形配饰,“生命礼赞”包括人形配饰及非配饰器、神兽异形配饰、生肖动物配饰、昆虫花草及特化形配饰等。产品中既有原始质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也有浑然天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还有中规中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泛红山文化玉器发展史。
这批红山古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3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看过展品后表示,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由此将中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本次展出兴隆洼文化典型玉器如块、匕型器、小型斧、锛、凿等约200件,极大地丰富了对于兴隆洼文化玉器内涵的认识。现今正式发掘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不足百件,而此次集中展示出数量如此之多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对中国玉器源头的认识将产生重要影响。而展出的玉块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器,用于祭神、敬神和沟通上天。这意味着统一的宗教神权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管理状态,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华文明8000年”的古老佐证。
展品根据器形、作用、特色分为“天工开物”、“几何乐章”、“生命礼赞”三大主题十大系列,数量之多、种类之丰、真实性之高,经十二位专家评介“高达九成以上的国际级收藏水平”……最要的是兴隆洼文化的玉耳块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器,为中华文明史提前3000多年的考古佐证。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年代为距今5000—6500年。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与中原仰韶文化及东北诸多原始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红山文化玉器为代表,西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进入了鼎盛阶段,并使该地区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两大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中心之一。其诸多优势因素被夏商周三代所融合吸收,成为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因素。
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和彩陶以及祭坛、神庙、积石冢等大型礼制建筑。红山文化的墓葬有个特点,就是陪葬品只有玉器,是典型的玉敛葬。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从小型装饰品到大型祭祀礼器,用途广泛,可谓伸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红山文化玉器可分为五大类:工具类,如斧、纺轮、棒等;装饰类,如环、镯、管、角形器等;礼仪类,如璧、钺、璜、丫形器、箍形器、勾云钺、璜、丫形器、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动物类,如龙、猪龙、乌、龟、蚕等;另外还有人物类。
红山人已能熟练掌握高难度的琢玉技艺,红山文化玉器的设计和制作水准都很高。其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等。其二,造型手法多样,既有浅雕又有浮雕。红山文化玉器造型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讲求神似,大都以熟练的线条勾勒和精湛的碾磨技艺,将动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极具古朴苍劲之神韵,红山文化玉器多通体光素无纹,动物形象注重整体的形似和关键部位的神似。
在红山又化的玉器中,玉龙、玉猪龙、勾云形玉佩可谓最具代表性的玉器。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 件红山文化玉龙,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的形象。该玉龙用整块墨绿色软玉雕刻而成。体蜷曲呈“C”字形,昂首扬颈、弯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翘、头似猪首、颈鬣上卷。龙背重心处对穿一孔。该龙除龙头部分用浮雕和阴刻的手法表现眼、鼻、嘴外,龙身上下光素无纹,通体磨光,使其看上去如蟒似蛇、生气凛然。此龙形体之大、雕工之细,世所罕见。它可能是红山先民的神灵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征及保护神,也可能是祭司祈天求雨的法器。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形制极富猪的特征,猪在原始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以猪作为人神之间媒介物是很自然的事情。文物工作者在辽宁省建平县发掘到一件玉猪龙,它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该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整的 件。它既可能是氏族部落的图腾,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还可能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
勾云形玉佩也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它不是一般性的装饰品,也不是对于某种使用工具或具体动物的直接摹仿,而是为适应当时的宗教典礼需要专门制作的。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出土了一件勾云形玉佩,它由浅绿色玉制成,呈长方形薄板状,中心镂空作勾云状回旋,四边出勾角和圆突,有正反面之分,正面磨出与中心纹饰走向相 致的浅槽,反面光素无纹。该勾云形玉佩温润灵动、寓意深刻,是同类器物中形体较大也较规整的一件。从勾云形玉佩通常出土于等级较高的中心大墓,并且多放置于墓主人的胸部等人体关键部位来看,它可能是当时祭司的专用物品,可能被用于沟通祭司与上天或祖灵之间的媒介,具有其它器物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与红山文化的分布在同 地区的从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4000多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统称为“泛红山系文化”,各个文化类型均有玉雕制品,在红山文化时期达到玉器制作与使用的巅峰,其圆润简约的风格,生动诠释了“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纹饰天然、造型繁多的红山玉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被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红山古玉流失海外。这次特展的展品是由海外收藏家经过数十年精心搜集而来。展品依器形、作用、特色分为三大主题十系列:“天工开物”包括打制狩猎工具、石制抓鱼工具及磨制非配饰器,“几何乐章”包括耳块形配饰、环璧形配饰、符节信物及随身工具配饰、管珠形配饰,“生命礼赞”包括人形配饰及非配饰器、神兽异形配饰、生肖动物配饰、昆虫花草及特化形配饰等。产品中既有原始质朴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也有浑然天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还有中规中矩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泛红山文化玉器发展史。
这批红山古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3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看过展品后表示,兴隆洼文化玉器是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由此将中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本次展出兴隆洼文化典型玉器如块、匕型器、小型斧、锛、凿等约200件,极大地丰富了对于兴隆洼文化玉器内涵的认识。现今正式发掘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玉器不足百件,而此次集中展示出数量如此之多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对中国玉器源头的认识将产生重要影响。而展出的玉块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神器,用于祭神、敬神和沟通上天。这意味着统一的宗教神权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社会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管理状态,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中华文明8000年”的古老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