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张老师,齐齐洗手開的水可大了!”
“小张老师,红蕊又哭了!”
“老师!浩浩不给我玩玩具,还打我!”
——每天,孩子们都会在这里打打闹闹、磕磕碰碰,产生着不同的矛盾,发生着不同的问题。孩子们会理所当然地向老师汇报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在幼儿园,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需要我们给予孩子们帮助,细心的了解、调解;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提炼出孩子们一个个的“小报告”里是否存在着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小报告”,有时我们心烦气急。只因我们缺少发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想法,这些我们经常不以为然的“小报告”,其实都是孩子们的倾诉。
2013年9月26日 上午11点10分
上午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回到活动室内,男孩们开始洗手时,我站在洗手间门口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就在我回头的瞬间,新悦快走过来,拍着我说“小张老师,齐齐洗手开的水可大了!”听罢,我先是看了一眼正在齐齐,他的小眼睛委屈地看着我,俨然已经知道自己洗手时把水开的太大是错的。
我没有多说,只是对新悦说:
“新悦,你为什么要跟小张老师说齐齐的水开的太大了呢?”
“老师之前不是说用‘面条水’冲手吗?”
“哦,老师知道了,其实我们新悦是觉得他这样做不对,让他改正是不是?”
“嗯——”
“这样吧,今天小张老师让你来当小检查员,如果咱们洗手的时候,你发现哪位小朋友洗手的时候做的不对,你来告诉他,帮助他好不好?”
看到这里,我想到《指南》中提到,在健康领域中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这一次,我发现孩子打“小报告”是因为想提醒别人正确洗手,只是还没有发现好的方法和别人沟通,而第一时间找来老师寻求帮助。
2014年3月24日 上午8点50分
上午的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各自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着。这时候我听到天天跑过来冲着我就说:“小张老师,浩浩不给我玩玩具,还打我!”我赶紧带着天天走到插塑区,看着正拼插的浩浩说:
“浩浩,你们怎么了呢?为什么还打起来了呢?”
“不是,我没打他,他过来就拿我这筐的玩具,这个是我拿的。”浩浩边着急边说。
“老师······我是想跟他一起玩这个······”天天边委屈着边对我说。
看到天天和浩浩的情况,我联想到《指南》里关于幼儿社会领域方面指出——在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方面:幼儿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或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在活动过程中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愿意与人交往方面:幼儿愿意、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并且《指南》中还建议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我终于知道原来两个孩子表示的方式有些不合理。 我试着让天天主动地跟浩浩说明自己的想法,和他商量着一起玩玩具,可是刚刚受了委屈的天天,却怎么也不敢。于是我又问到浩浩:“咱们和天天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天天不是要抢你的玩具,是想跟你一起玩。”我刚说完,浩浩全然没有不愿意的意思,更是把玩具筐往前推了推,马上天天也笑了。
这一次,当我发现孩子不能很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这一过程中,我又是着急,又是高兴。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恶意,一位小朋友是想和别人合作,一位小朋友也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看到这些,我觉得孩子们的行为、品质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借这样的机会也给了小朋友们肯定与表扬。
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在为打报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3.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被认可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4.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5.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他人秘密,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生活常见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小张老师,红蕊又哭了!”
“老师!浩浩不给我玩玩具,还打我!”
——每天,孩子们都会在这里打打闹闹、磕磕碰碰,产生着不同的矛盾,发生着不同的问题。孩子们会理所当然地向老师汇报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在幼儿园,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需要我们给予孩子们帮助,细心的了解、调解;但,在这过程中我们更应提炼出孩子们一个个的“小报告”里是否存在着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契机。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小报告”,有时我们心烦气急。只因我们缺少发现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想法,这些我们经常不以为然的“小报告”,其实都是孩子们的倾诉。
2013年9月26日 上午11点10分
上午户外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回到活动室内,男孩们开始洗手时,我站在洗手间门口看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就在我回头的瞬间,新悦快走过来,拍着我说“小张老师,齐齐洗手开的水可大了!”听罢,我先是看了一眼正在齐齐,他的小眼睛委屈地看着我,俨然已经知道自己洗手时把水开的太大是错的。
我没有多说,只是对新悦说:
“新悦,你为什么要跟小张老师说齐齐的水开的太大了呢?”
“老师之前不是说用‘面条水’冲手吗?”
“哦,老师知道了,其实我们新悦是觉得他这样做不对,让他改正是不是?”
“嗯——”
“这样吧,今天小张老师让你来当小检查员,如果咱们洗手的时候,你发现哪位小朋友洗手的时候做的不对,你来告诉他,帮助他好不好?”
看到这里,我想到《指南》中提到,在健康领域中关于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教师在这过程中应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的慢而包办代替。
这一次,我发现孩子打“小报告”是因为想提醒别人正确洗手,只是还没有发现好的方法和别人沟通,而第一时间找来老师寻求帮助。
2014年3月24日 上午8点50分
上午的区域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各自在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着。这时候我听到天天跑过来冲着我就说:“小张老师,浩浩不给我玩玩具,还打我!”我赶紧带着天天走到插塑区,看着正拼插的浩浩说:
“浩浩,你们怎么了呢?为什么还打起来了呢?”
“不是,我没打他,他过来就拿我这筐的玩具,这个是我拿的。”浩浩边着急边说。
“老师······我是想跟他一起玩这个······”天天边委屈着边对我说。
看到天天和浩浩的情况,我联想到《指南》里关于幼儿社会领域方面指出——在幼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方面:幼儿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或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在活动过程中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不欺负弱小。愿意与人交往方面:幼儿愿意、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并且《指南》中还建议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我终于知道原来两个孩子表示的方式有些不合理。 我试着让天天主动地跟浩浩说明自己的想法,和他商量着一起玩玩具,可是刚刚受了委屈的天天,却怎么也不敢。于是我又问到浩浩:“咱们和天天一起玩这个玩具好吗?天天不是要抢你的玩具,是想跟你一起玩。”我刚说完,浩浩全然没有不愿意的意思,更是把玩具筐往前推了推,马上天天也笑了。
这一次,当我发现孩子不能很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这一过程中,我又是着急,又是高兴。因为孩子们并没有恶意,一位小朋友是想和别人合作,一位小朋友也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看到这些,我觉得孩子们的行为、品质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借这样的机会也给了小朋友们肯定与表扬。
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1.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2.在为打报不平而发生告状行为的处理时,教师应问明情况后,对那些敢于制止、揭发别人不良行为的幼儿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并向全体幼儿指出欺负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3.在处理为引起别人注意、希望被认可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现,鼓励其继续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儿为寻求表扬而出现谎报、误报、乱告状的不良行为,避免幼儿不良心理的产生。
4.在处理因嫉妒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别人来评价自己,不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同伴们的榜样。
5.对因报复别人或为讨好老师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要让幼儿明白对人要以诚相待、友好相处,不窥探他人秘密,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可组织幼儿看动画片、听故事、看电影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可组织幼儿通过谈话等形式,讲一些生活常见问题,让幼儿自己来想办法解决,提高幼儿独立处事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总之,幼儿的告状看来事小,其实跟幼儿的心理发展关系很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切莫等闲视之。事实上,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