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广天这位曾被称为“先疯导演”的创作人,身上有浓重到不可开解的宿命感,他屡次挑逗读者对他痛下杀手,而他选择骂不还口。在戏剧人纷纷转向市场开始制作“好看有趣”的作品时,他还死守着自己的哲学枯树,甘愿扮演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作者简介]韩浩月,时评人,专栏作家,资深文化评论人。
在缺少异类的文艺圈,张广天一直保持着他的“癫狂状态”,时间在这位出生于1966年的创作人身上仿佛失去了魔力,诗歌、音乐、哲学思考是助他保持年轻的原因所在。他的话剧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圆明园》等虽缺乏故事性,却充满了诗性和思想性。
久未出版著作的张广天,新近捧出了这本《手珠记》,这本书花费了他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容如汪洋大海般肆意,但在具体谈到某事某物的时候,却又十分精短,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张广天解释书名时称灵感来自“手算和珠算”,但对读者而言,书中文字更像一串檀香手链的珠子,可以逐颗把玩。
张广天说:“手算和珠算,以意象呈现运算方式,根源于意象理性。本书亦以意象理性的思维方式谋篇布局,故名《手珠记》。”这本书针对当今人们的处境和文明的困局,提出了新的路径,并致力于破除长久以来人们外求发展的思维定式和思想迷信,提出一种新的学问,叫作“内学”。全书分为四卷,以随笔、论述和故事稿本的多元文体为结构,围绕心、性、习、德,展开多层次的思考,致力于理顺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打通文化、宗教和非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隔绝,从儒、释、道,神学和哲学中归结出通向绝对真理的血脉经络,以富有想象力的各类题目发人深省。
张广天思维的繁复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他在文字书写时,放弃了他在戏剧作品中对韵律和美感的追求,一任思维如瀑布般流淌宣泄。但他偶尔也至简,《手珠记》中不乏这样的文字,“心本软,入风见尘则硬”“只是忽然闻到一种气味,野蔷薇的,或者刺莓的,心里就又有动静被唤醒,人顿时清澈起来,好多事就懂了”……这部分至简文字来自于张广天的孩童天性,他的身上从来不缺少孩童式的纯真,但同时也纠缠着些或许可以用“魔性”来形容的气质。所以在《手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的纯白衣衫,听到诗人的忧愁吟唱,也能感受到到来自黑暗思维空间的冷风,以及从唇齿之间极速穿过的啸叫……这本书既可以比喻为木质珠链,也完全可以被形容成铁质枷锁,在解放与桎梏之间,作者在痛苦而艰难地对外倾诉。
张广天似乎要站在哲学、宗教、信仰之上,来重新审视困扰众生的问题,他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想要得到令自己感到清醒的答案,唯有把自己投身于火焰之中炙烤。好在,读张广天这些思维飞溅的文字,并无焦灼苦痛之感,快速的书写制造了语言的快感,这种快感也适当地消减了阅读的疲劳。
严格说来,《手珠记》上架的书架应为“哲学”而非“文学”。张广天这位曾被称为“先疯导演”的创作人,身上有浓重到不可开解的宿命感,他屡次挑逗读者对他痛下杀手,而他选择骂不还口。在戏剧人纷纷转向市场开始制作“好看有趣”的作品时,他还死守着自己的哲学枯树,甘愿扮演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菖蒲花好漂亮,哥哥也漂亮,花有声音吗?那哥哥有声音吗?”,翻阅这本书,竟数次翻到张广天女弟子武玮写的那首歌词,张广天说他喜欢这样的表述,其实读者也喜欢这样的表述。如果张广天能把自己的才华全部用在诗意创作上,那么读者和观众将有幸阅读和欣赏到更多濯目净心的文字和戏剧。
[作者简介]韩浩月,时评人,专栏作家,资深文化评论人。
在缺少异类的文艺圈,张广天一直保持着他的“癫狂状态”,时间在这位出生于1966年的创作人身上仿佛失去了魔力,诗歌、音乐、哲学思考是助他保持年轻的原因所在。他的话剧作品《切·格瓦拉》《圣人孔子》《圆明园》等虽缺乏故事性,却充满了诗性和思想性。
久未出版著作的张广天,新近捧出了这本《手珠记》,这本书花费了他三四个月的时间,内容如汪洋大海般肆意,但在具体谈到某事某物的时候,却又十分精短,读来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张广天解释书名时称灵感来自“手算和珠算”,但对读者而言,书中文字更像一串檀香手链的珠子,可以逐颗把玩。
张广天说:“手算和珠算,以意象呈现运算方式,根源于意象理性。本书亦以意象理性的思维方式谋篇布局,故名《手珠记》。”这本书针对当今人们的处境和文明的困局,提出了新的路径,并致力于破除长久以来人们外求发展的思维定式和思想迷信,提出一种新的学问,叫作“内学”。全书分为四卷,以随笔、论述和故事稿本的多元文体为结构,围绕心、性、习、德,展开多层次的思考,致力于理顺中学和西学的关系,打通文化、宗教和非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隔绝,从儒、释、道,神学和哲学中归结出通向绝对真理的血脉经络,以富有想象力的各类题目发人深省。
张广天思维的繁复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他在文字书写时,放弃了他在戏剧作品中对韵律和美感的追求,一任思维如瀑布般流淌宣泄。但他偶尔也至简,《手珠记》中不乏这样的文字,“心本软,入风见尘则硬”“只是忽然闻到一种气味,野蔷薇的,或者刺莓的,心里就又有动静被唤醒,人顿时清澈起来,好多事就懂了”……这部分至简文字来自于张广天的孩童天性,他的身上从来不缺少孩童式的纯真,但同时也纠缠着些或许可以用“魔性”来形容的气质。所以在《手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的纯白衣衫,听到诗人的忧愁吟唱,也能感受到到来自黑暗思维空间的冷风,以及从唇齿之间极速穿过的啸叫……这本书既可以比喻为木质珠链,也完全可以被形容成铁质枷锁,在解放与桎梏之间,作者在痛苦而艰难地对外倾诉。
张广天似乎要站在哲学、宗教、信仰之上,来重新审视困扰众生的问题,他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想要得到令自己感到清醒的答案,唯有把自己投身于火焰之中炙烤。好在,读张广天这些思维飞溅的文字,并无焦灼苦痛之感,快速的书写制造了语言的快感,这种快感也适当地消减了阅读的疲劳。
严格说来,《手珠记》上架的书架应为“哲学”而非“文学”。张广天这位曾被称为“先疯导演”的创作人,身上有浓重到不可开解的宿命感,他屡次挑逗读者对他痛下杀手,而他选择骂不还口。在戏剧人纷纷转向市场开始制作“好看有趣”的作品时,他还死守着自己的哲学枯树,甘愿扮演一只不那么聒噪的乌鸦。
“菖蒲花好漂亮,哥哥也漂亮,花有声音吗?那哥哥有声音吗?”,翻阅这本书,竟数次翻到张广天女弟子武玮写的那首歌词,张广天说他喜欢这样的表述,其实读者也喜欢这样的表述。如果张广天能把自己的才华全部用在诗意创作上,那么读者和观众将有幸阅读和欣赏到更多濯目净心的文字和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