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园林意境设计的有效手段,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单纯、极端地追逐其中一项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才能对项目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园林的主体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在园林中,当家的永远是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同样是树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设计构思,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画图,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将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1、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景观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景观建筑、绿化、小品、规划及美学涵养类的诸多门类;而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标标志,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1.1 设计标准豪侈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中城市都曾有过,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1.2 城市设计缺创意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每一件园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原因,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各地纷纷效仿,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因此,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1.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1.4 绿地建设难于落实到位
虽然每年的绿地建设项目都当重点来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绿地总是各专业项目中第一个被删减的牺牲品。马路越来越宽了,高楼越来越多了,绿地却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绿地项目建设的初期,有完整的设计方案、理论思想,有其完备的设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实施进行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而遭至搁浅:如资金不足,与其他市政设施的交叉关系,商铺门脸经济的利益驱动等等,最终一件完善的项目设计会被删减得体无完肤,功能尽失。由最初的公园变成街头绿地,再由街头绿地变成花坛树池。同样,各个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宣传给用户描绘的是一片优美的户外景观环境,但重点在于建筑户形、道路和停车上,绿地一般会迫近用地边缘和建筑四周,始终是一个配角。有的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变相成为其他用地,不要说以人为本了,就是满足一些简单的休闲娱乐的功能要求都难上加难。
2、园林意境设计的有效手段
2.1 借景
将有利于风景画面构图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组织到观赏视线之中。气象景观的借取是加强景观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法,因为气象景观的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变化中带来无限意趣。首先,境随时变。故杭州西湖有春晓、风荷、秋月、残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次,境随地变。赏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象山水月之分;观雨有潇湘夜雨、花洲话雨、蕉院听雨、山楼听雨之别。除了气象景观外,园林中还可远借山峦,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莺歌燕舞等。
2.2 对比
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对比是渲染景观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法。开合的对比方能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对比更衬出环境之幽静。在空间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素求艳,以险求夷、以柔衬刚等手法来处理。
2.3 比拟联想
意境的欣赏是物我交流的过程,因此景观的构设要做到能使人见景生情,因情联想,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景观意境的艺术升华。1.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即模拟自然山水,以精炼浓缩的方法,综合组织空间,使游者产生“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清·石涛)的感受与联想,从而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效果。2.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樹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与民族习惯、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3.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发人深思,游赤壁会联想起三国时代的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台会联想起许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会联想起杜甫的千古诗篇。成功的作品应把园林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目前这样的作品很少,有一些只是简单的苗木堆积而缺乏韵味。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艺术景观设计
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袭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艺术打入“冷宫”。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艺术景观就是将景观设计得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4、结束语
通过城市发展的动态分析,同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观建设所处阶段,推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利用景观规划、景观建设达到城市发展人性化、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和发展思路[J].湖南林业科技,2013,(04).
[2] 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2011,(12).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既要满足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的社会功能,又要符合植物学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单纯、极端地追逐其中一项功能,都可能是不完整的。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有较全面的修养,才能对项目高起点、大视野、全方位地把握。园林的主体应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绿色空间为蓝本。在园林中,当家的永远是绿荫、草地、花卉乃至水体,同样是树木花草,又有不同的设计构思,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画图,这些是永恒的。世俗化、潮流化都将成为来去匆匆的过客。
1、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景观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景观建筑、绿化、小品、规划及美学涵养类的诸多门类;而景观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标标志,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1.1 设计标准豪侈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景观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只注重视觉上的宏伟,气派,高贵及堂皇的形式美,而不顾工程的投资及日后的管理成本。
我国目前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算高,在园林建设上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同西方发达国家攀比。近几年兴起的草坪热,各大中城市都曾有过,终因其管理维护成本太高而纷纷流产,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极大浪费,这个教训也是深刻的。
1.2 城市设计缺创意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
每一件园林作品都要有其特有的风格及地方特色,要深刻体现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原因,西文园林风格对我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使欧美式园林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各地纷纷效仿,而失去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和个性。因此,我们的园林设计师对各种园林风格不但要求其形,还要求其神要在中国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欧美园林设计上的精华,并结合当地独有文化,开发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1.3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1.4 绿地建设难于落实到位
虽然每年的绿地建设项目都当重点来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绿地总是各专业项目中第一个被删减的牺牲品。马路越来越宽了,高楼越来越多了,绿地却越来越小了。在一个绿地项目建设的初期,有完整的设计方案、理论思想,有其完备的设施和功能作用。往往在实施进行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而遭至搁浅:如资金不足,与其他市政设施的交叉关系,商铺门脸经济的利益驱动等等,最终一件完善的项目设计会被删减得体无完肤,功能尽失。由最初的公园变成街头绿地,再由街头绿地变成花坛树池。同样,各个房地产商开发的住宅小区宣传给用户描绘的是一片优美的户外景观环境,但重点在于建筑户形、道路和停车上,绿地一般会迫近用地边缘和建筑四周,始终是一个配角。有的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甚至变相成为其他用地,不要说以人为本了,就是满足一些简单的休闲娱乐的功能要求都难上加难。
2、园林意境设计的有效手段
2.1 借景
将有利于风景画面构图和意境渲染的景象组织到观赏视线之中。气象景观的借取是加强景观艺术效果的常用手法,因为气象景观的重要特征就是变化,变化中带来无限意趣。首先,境随时变。故杭州西湖有春晓、风荷、秋月、残雪之景等;宋代郭熙有“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妆、冬山如睡”之感受;其次,境随地变。赏月有梨花伴月、三潭印月、二泉印月、象山水月之分;观雨有潇湘夜雨、花洲话雨、蕉院听雨、山楼听雨之别。除了气象景观外,园林中还可远借山峦,近借湖池、植物,乃至都市、郊野及莺歌燕舞等。
2.2 对比
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对比是渲染景观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法。开合的对比方能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朱熹)的境界,明暗的对比更衬出环境之幽静。在空间程序安排上可采用欲扬先抑、欲高先低、欲大先小、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素求艳,以险求夷、以柔衬刚等手法来处理。
2.3 比拟联想
意境的欣赏是物我交流的过程,因此景观的构设要做到能使人见景生情,因情联想,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景观意境的艺术升华。1.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即模拟自然山水,以精炼浓缩的方法,综合组织空间,使游者产生“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清·石涛)的感受与联想,从而达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效果。2.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和色彩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樹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与民族习惯、文化风俗有着密切的联系。3.运用文物古迹产生联想。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发人深思,游赤壁会联想起三国时代的诸多人物和故事;游南京雨花台会联想起许多可歌可泣之往事;游杜甫草堂会联想起杜甫的千古诗篇。成功的作品应把园林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目前这样的作品很少,有一些只是简单的苗木堆积而缺乏韵味。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 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2 艺术景观设计
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最后的摆设和点缀,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袭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艺术打入“冷宫”。在当今遭遇民族身份危机和全国“千城一面”的情况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艺术景观就是将景观设计得更美,更有文化内涵,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4、结束语
通过城市发展的动态分析,同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城市景观建设所处阶段,推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利用景观规划、景观建设达到城市发展人性化、生态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戴美琪.城市生态园林的功能和发展思路[J].湖南林业科技,2013,(04).
[2] 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