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实践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思想。因此,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必须着手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它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这既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现代化城市的内涵和逻辑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和全面部署。“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
环境政治构架中的主要行为体或角色,有如下五个: 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传媒,它们在一种健康而有活力的环境政治与管治形成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五种元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是主导,企业是载体,社会是背景,公众是表现,传媒是催化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体互相促进,相依发展。
(三)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现代化之关系
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城市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生态文明城市承载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通过物质文明的基础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城市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在其中提升人文力量、构建人文精神、升华人文思想、积累人类文明的场所,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
二、生态现代化城市的模式和困境
(一)生态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普适性
“生态现代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学院派概念最终变成德国“红绿联盟”政府的基本国策,从而提供了“生态现代化”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典型实例。之所以从德国开始是因为其工业化水平高,此后荷兰等国家也开始了生态现代化运动。现在中国的环境改革可以称为生态现代化的一个变体或另一种风格,并因而正在成为“生态现代化的前沿,所以迫切需要重视国外模式的普适性,生态现代化主要针对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城市。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的马丁·耶内克指出:“一方面,我们提出和思考生态现代化概念时,当然是针对像联邦德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因而我们接受了许多国家也许并不充分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当我们试图扩展这一理论的应用空间时必须做更多的基础探讨。但另一方面,我想强调的是,生态现代化有着相对独立的理论假设与实践应用空间,似乎不宜无限制地扩大。”
(二)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验的匹配性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社会的生态转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芯片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工业产业必将进入生态化的演进过程。依托于先进的技术,经济发展似乎能够与环境改善并轨而行。而把理念目标、内容、制度以及机制确定后,不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方面荷兰的阿瑟·摩尔教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生态现代化研究做出的努力很多。
(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生态现代化建设内容主要是技术革新、市场机制、环境政策、预防性观念。要做到多方位协调平衡,需要制度体制的改革、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的生态意识的提高。而这个模型一旦不平衡,生态现代化的成效将要打折扣。
三、生态现代化的西咸模式和路径选择
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大开大合”。“大开”体现为文化遗址保护和都市农业衬托,即开阔的历史遗迹和田园风光,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的广阔空间延伸;“大合”体现为高密度、高容量、集约化的城市建设,即由核心城区、田园社区、优美小镇構成的城乡分布形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其路径选择从目标设定、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目标设定上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和共赢
城市发展目标要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近、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产业规划:要建立产业支撑目标体系,协调好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明确规划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水平。
功能规划: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主导产业和资源条件等实际,全盘考虑城市网络体系、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明确各行政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城市化渐次推进,决不能搞一刀切和一种模式、一个速度、一个标准。
土地规划: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规划三管齐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个规划都有法律依据,规划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十八大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中央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就是把全国的国土空间划分成三大类型:城市和工业、农村和农业、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人居环境优美化、污染排放减量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环保管理规范化和企业整治长效化的五大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增强污染防治能力,实施“绿色”、“蓝天”、“碧水”等工程。 (二)动力机制上强调“技术预防”或技术引领主义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确保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把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建立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以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康体、科研、文化体验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按照“规划引导、突出重点、示范推动、持续实施”的原则,大力创新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八大产业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建立以能耗统计监测和考评体系为突破口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打造新区产业支撑。西咸新区建设不能再走房地产开发带动城市扩张的老路,而是要以项目为引领,构建独具西咸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五个分区组团在产业布局上应突出各自特点,实现错位发展,不搞低层次、重复建设,更不能和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其他开发区形成同质竞争。高起点布局十大产业园区,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集中包装策划一批高端项目,以依托、整合、错位、集群的思路,构建低碳、高端、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运行机制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充分强调市场为导向,大力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交叉任职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纽带、合作开发等方式,建立西咸新区与各组团及组团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西咸新区统计指标体系,出台以项目为核心的考核督查制度,促进组团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格局。
(四)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核心区域地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资源,所以“一带一路”合作能源方面是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和中亚等国家经济合作开展的中心环节和支撑点。一方面,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不能盲目开发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东风,探索新的生态现代化模式。
(五)以生态文明创建为载体,促进生态文化提升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样化生态文明创建、营造浓厚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健康、积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申振东,龙海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2.
[2] 熊必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J].理论探讨,2010(6):223.
[3] 史永铭,高立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8):8.
[4]王如松.略谈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08-04-08.
[5] 郇庆治.环境政治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J].探索,2013(3):41
[6] 张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贵州:大学研究生论文[D]. 2010:21.
[7] Arthur Mol,“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in Transitional China:Frontiers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Development and Change,37/1(2006),pp29-56.
[8] 郇慶治.[德]马丁·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 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10(1):51.
[9]马国栋.批判与回应: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演进.生态经济[J].2013:(1).
[10] Capello·R and R·Camagni:Beyond Optimal City Size : An Evaluation of A Item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 Urban Studies [M],2000(37),P1479-1497.
[1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 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90-93.
(责任编辑:赵刚)
一、生态现代化城市的内涵和逻辑
(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路和全面部署。“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引领了中国发展的新维度、新方向和新境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
(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
环境政治构架中的主要行为体或角色,有如下五个: 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传媒,它们在一种健康而有活力的环境政治与管治形成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五种元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政府是主导,企业是载体,社会是背景,公众是表现,传媒是催化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体互相促进,相依发展。
(三)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现代化之关系
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城市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生态文明城市承载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通过物质文明的基础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城市承载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在其中提升人文力量、构建人文精神、升华人文思想、积累人类文明的场所,是人类实现全面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
二、生态现代化城市的模式和困境
(一)生态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普适性
“生态现代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学院派概念最终变成德国“红绿联盟”政府的基本国策,从而提供了“生态现代化”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典型实例。之所以从德国开始是因为其工业化水平高,此后荷兰等国家也开始了生态现代化运动。现在中国的环境改革可以称为生态现代化的一个变体或另一种风格,并因而正在成为“生态现代化的前沿,所以迫切需要重视国外模式的普适性,生态现代化主要针对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和城市。首次提出“生态现代化”的马丁·耶内克指出:“一方面,我们提出和思考生态现代化概念时,当然是针对像联邦德国这样的工业化国家,因而我们接受了许多国家也许并不充分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当我们试图扩展这一理论的应用空间时必须做更多的基础探讨。但另一方面,我想强调的是,生态现代化有着相对独立的理论假设与实践应用空间,似乎不宜无限制地扩大。”
(二)顶层设计和基层实验的匹配性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社会的生态转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微芯片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工业产业必将进入生态化的演进过程。依托于先进的技术,经济发展似乎能够与环境改善并轨而行。而把理念目标、内容、制度以及机制确定后,不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方面荷兰的阿瑟·摩尔教授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生态现代化研究做出的努力很多。
(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生态现代化建设内容主要是技术革新、市场机制、环境政策、预防性观念。要做到多方位协调平衡,需要制度体制的改革、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的生态意识的提高。而这个模型一旦不平衡,生态现代化的成效将要打折扣。
三、生态现代化的西咸模式和路径选择
西咸新区(西咸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大开大合”。“大开”体现为文化遗址保护和都市农业衬托,即开阔的历史遗迹和田园风光,水为脉、绿为基、路为廊的广阔空间延伸;“大合”体现为高密度、高容量、集约化的城市建设,即由核心城区、田园社区、优美小镇構成的城乡分布形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其路径选择从目标设定、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目标设定上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和共赢
城市发展目标要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近、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产业规划:要建立产业支撑目标体系,协调好城市经济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明确规划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和水平。
功能规划: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特点、主导产业和资源条件等实际,全盘考虑城市网络体系、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要求,明确各行政区域的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城市化渐次推进,决不能搞一刀切和一种模式、一个速度、一个标准。
土地规划: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规划三管齐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三个规划都有法律依据,规划内容各有不同,各有侧重。十八大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中央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就是把全国的国土空间划分成三大类型:城市和工业、农村和农业、生态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人居环境优美化、污染排放减量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环保管理规范化和企业整治长效化的五大目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努力增强污染防治能力,实施“绿色”、“蓝天”、“碧水”等工程。 (二)动力机制上强调“技术预防”或技术引领主义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确保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把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全力培育现代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建立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以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主要载体,以观光、避暑、休闲、度假、康体、科研、文化体验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按照“规划引导、突出重点、示范推动、持续实施”的原则,大力创新循环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八大产业体系,分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建立以能耗统计监测和考评体系为突破口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打造新区产业支撑。西咸新区建设不能再走房地产开发带动城市扩张的老路,而是要以项目为引领,构建独具西咸特色的产业支撑体系。五个分区组团在产业布局上应突出各自特点,实现错位发展,不搞低层次、重复建设,更不能和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等其他开发区形成同质竞争。高起点布局十大产业园区,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集中包装策划一批高端项目,以依托、整合、错位、集群的思路,构建低碳、高端、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运行机制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充分强调市场为导向,大力创新体制机制,通过交叉任职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与地方政府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通过资本纽带、合作开发等方式,建立西咸新区与各组团及组团之间的合作机制;建立西咸新区统计指标体系,出台以项目为核心的考核督查制度,促进组团之间形成合作竞争的良好格局。
(四)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核心区域地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资源,所以“一带一路”合作能源方面是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和中亚等国家经济合作开展的中心环节和支撑点。一方面,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承载作用,不能盲目开发资源能源;另一方面,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东风,探索新的生态现代化模式。
(五)以生态文明创建为载体,促进生态文化提升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把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样化生态文明创建、营造浓厚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政策、制度、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是健康、积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又是一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申振东,龙海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地方政府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2.
[2] 熊必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J].理论探讨,2010(6):223.
[3] 史永铭,高立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8):8.
[4]王如松.略谈生态文明建设[N].光明日报2008-04-08.
[5] 郇庆治.环境政治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J].探索,2013(3):41
[6] 张曼.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政府行为研究. 贵州:大学研究生论文[D]. 2010:21.
[7] Arthur Mol,“Environment and Modernity in Transitional China:Frontiers of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Development and Change,37/1(2006),pp29-56.
[8] 郇慶治.[德]马丁·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 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10(1):51.
[9]马国栋.批判与回应: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演进.生态经济[J].2013:(1).
[10] Capello·R and R·Camagni:Beyond Optimal City Size : An Evaluation of A Itemative Urban Growth Pattern Urban Studies [M],2000(37),P1479-1497.
[11]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 秦甫.现代城市管理[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90-93.
(责任编辑: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