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科普文本的翻译很多,但有关科普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有关科普翻译实践的论述更少。本文通过对日语医学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的反思,探讨了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即从翻译动机、翻译的预期目的、翻译文本的实际效果来看,目的论在科普文本的翻译的指导上都有明显的优越性。以期这个结论能对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以及科普文本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医学科普文本;日译汉
一、引言
笔者在翻译硕士期间接触到科普翻译,本文的翻译实践文本即是硕士期间课程用材料《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节选,该药典是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编纂,面向广大日本民众,语言活泼、通俗易懂,明显不同于一般科技文本,属于科普文本。科普文本意在“科普”二字,因此,译文也应达到“科普”的目的,所以笔者选择功能学派弗米尔“目的论”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本文拟通过对本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的反思,探讨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概述
弗米尔进一步打破了原有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在1984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目的论的基本架构进行了阐述。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论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作者指出目的论的一个非常实际的意义在于对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提出新的概念,忠实原文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准则,译本面向译入语,应该由译入语文化最终来决定译本的充分性。而目的概念有三种方式:a.在讨论翻译的过程时,它指过程中的目标。b.在讨论翻译的结果时,它指译本的功能。c.在讨论翻译的形式时,它指形式的意图。
在实际翻译时,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弗米尔把翻译看作一项人类活动,他分析出翻译活动中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可能是“为了谋生”)、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可能是“为了启发读者”)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例如“为体现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
“目的论”作为功能理论中的奠基理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三、科普文本的特点及预期功能
1.科普文本的定义
方梦之(1999)在《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中对科技文体做了较为精辟准确的论述,其中对科普文作了深入浅出的精确解释:“一般所说的科技翻译,就文体的正式程度(formality)而言出入是很大的,可粗分为三种:科学论文(scientific paper)、科普文章(popular science/science article)、技术文本(technical prose/document)。科学论文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expert-to-expert),正式程度最高,但也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段。科普文章是内行写给外行看的(scientist/journalist-to-layperson),科普作者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要极尽其运用文学修辞手段之能事。相对而言,科普文章的正式程度较低。而技术文本可以称得上prose的,包罗是很大的,它既可以是expert-to-expert,也可以是expert-to-layperson,像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产品说明书、维修手册、技术协议书等均是。”
2.科普文本的特点笔者特摘取此次翻译文本中一小段,以说明其文本特点:『エンゴサクは、早春に芽を出してから、5~6月の晩春には地上から消えてしまいます。このように、春に儚(はかな)く消え去る姿から、エンゴサクは虫のカゲロウ(英名=エフェメラ)にたとえられ、「スプリングエフェメラル(=春の儚(はかな)いもの、春の短い命)」の名で親しまれています。』(译文:延胡索在春天生长期短暂,因此人们将它比喻为蜉蝣(ephemera),亲切地称之为“春天的蜉蝣”(spring ephemeral)。)
这一段介绍了中草药延胡索的生长期短暂这一特性(即具有科学性),语言通俗易懂(即具有通俗性),同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即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在亦庄亦谐间向大众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
正如我国科普翻译理论著名学者郭建中先生曾在其《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一文中所指出的:“科普著作(科普作品或科普读物)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四、目的论在科普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为了使译文体现科普文的上述特点,实现科普文的预期目的,笔者最终选择弗米尔的目的翻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下面分别从标题、词语、句子、译文文本四个方面对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探讨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1.标题的翻译
例:①原文:万葉集にも詠われた香り高い木
厚朴コウボク
モクレン科カラホオノキや凹葉ホオノキ、ホオノキの樹皮や根皮を乾燥したもの。
译文:万叶集1)亦吟咏的清香高大树木
厚朴
木兰科中国厚朴、凹叶厚朴、日本厚朴的树皮和根皮干燥后可入药。
1)万叶集: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所收诗歌为日本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
《万叶集》对于日本人来说非常熟悉,但对于中国人相对陌生。中国人无法体会《万叶集》在此句中的作用,读者会产生疑问,《万叶集》到底是什么?所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为达到使中国读者像日本读者一样理解此词语的使用目的,笔者在翻译时特添加注释以作简单说明。 ②原文:昔は特権階級限定の高級スパイス!?
译文:姜从前是只限于特权阶级使用的高级调味品?!
如果直译:“从前只限于特权阶级的高级调味品?!”则会使读者感到迷惑,因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的句子中必须要有动词。而日语中标题多名词,且在标题中多省略动词。所以在翻译时,笔者将名词转化为相应的动词,以使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2.词语的翻译
(一)专业术语的翻译
医学科普文本是为普及医学知识,医学词汇关乎生命安全,故而不能大意。医学专业词汇主要涉及药物名称、药效、药物适用症状、药性解析、药物成分组成等。
原文:生理痛、胸焼け、口内炎、下血、動悸、のぼせるが足が冷える、更年期障害、瘰癧(るいれき)、月経困難、排尿回数が多い、不女性の骨髄内臓器の炎症、心下部のつかえ、心悸亢進、不整脈、利水、冷え性、胃内に水分の停滞感
译文:痛经、胃灼热、口腔炎、便血、悸动、上火同时脚冰冷、更年期综合症、淋巴结核、闭经、尿频、宫颈炎、胸闷、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利尿、寒症、胃内积水
例中词语都是常见的疾病词汇,两国间已有固定的译语,在业内已成为统一的规范用语。为达到原文同样的目的,使中国读者同样能够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所以在翻译时,笔者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使用较通用、科学的订名。
(二)拟声词的翻译
例:原文:大切な人と会う前に…奏上前にお口にポン?!
译文:和重要的人见面之前……上奏前“p_ eng”吃一颗!
原文使用“ポン?”这一拟声词语表示食用时的动作和状态,形象生动。在汉语中同样有很多拟声拟态词,就“扔”这一动作而言,有“砰”、“嘭”两种,笔者认为都不能准确形象地表示木糖醇等被扔到口中的声音。故在翻译时,笔者试用拼音以表示其声音,以期取得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也希望对同类翻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
1.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
科普文本的预期效果即其预期目的-科学普及。概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否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信息-即译文的忠实性和科学性;二、是否能够使世无白丁-即译文的通俗性;三、是否生动形象,实现审美效应-即译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2.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
笔者在翻译实践完成后,为了检验译文是否达到译文的预期效果,特别进行了一项实验调查。笔者找到了3位不懂日语的学生,分别为文化层次不同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各一人。使其阅读笔者所翻译的译文,并且让他们标注出完全不明白、不易理解、表达生硬的部分。在3位学生完成阅读后,对他们进行阅读体验的问卷调查,以检验译文文本的实际效果。
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分别为小学生80%,中学生90%,大学生98%;译文的趣味程度大致持平分别为小学生85%,中学生90%,大学生90%。究其原因,因为笔者在某些地方使用了专业术语导致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的小学生不宜理解。对趣味结果笔者发现,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在翻译时把自己当成孩童,才会译出趣味横生的作品。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三位试验者所标注的部分,笔者在事后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后此译文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门别类地对科普文的翻译实践的剖析,探讨了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即从翻译动机、翻译的预期目的、翻译文本的实际效果来看,目的论在科普文本的翻译的指导上都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对于科普文本,还可以从更多角度,对不同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进行探讨,以求找出最适合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这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娓娓(2008),《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看科普文的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方梦之(1999),《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上海科技翻译》
[3]郭建中(2007),《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J],《中国科技翻译》
[4]郭建中(2007),《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J],《中国翻译》
[5]郭天宇(2011),《浅析英语科普文章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J],《大家》
[6]江兴民(1989),《医学日语翻译的加译、减译及语言润色》[J],《日本医学介绍》
[7]李炳炎(1991),《实用科技文体》(上、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8]戚兆力、腾悦(2005),《日译汉医学论文应规范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9]谢天振(2009),《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0]王振平(2006),《科普翻译中的注释》[J],《科技英语学习》
[11]杨雪松、赵丽梅(2011),《中医术语里的模糊现象与翻译策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
[12]郑瑾旋(2013),《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科普作品的翻译艺术》[J],《芒种》
[13]张莉(2013),《科普文本实践报告》[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关键词】目的论;医学科普文本;日译汉
一、引言
笔者在翻译硕士期间接触到科普翻译,本文的翻译实践文本即是硕士期间课程用材料《武田生药·中药药典》的节选,该药典是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编纂,面向广大日本民众,语言活泼、通俗易懂,明显不同于一般科技文本,属于科普文本。科普文本意在“科普”二字,因此,译文也应达到“科普”的目的,所以笔者选择功能学派弗米尔“目的论”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本文拟通过对本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的反思,探讨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目的论概述
弗米尔进一步打破了原有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学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在1984年出版的《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目的论的基本架构进行了阐述。目的论影响深远,功能学派因此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论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作者指出目的论的一个非常实际的意义在于对原文在翻译中的地位提出新的概念,忠实原文不是评判翻译的唯一准则,译本面向译入语,应该由译入语文化最终来决定译本的充分性。而目的概念有三种方式:a.在讨论翻译的过程时,它指过程中的目标。b.在讨论翻译的结果时,它指译本的功能。c.在讨论翻译的形式时,它指形式的意图。
在实际翻译时,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弗米尔把翻译看作一项人类活动,他分析出翻译活动中的三种目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可能是“为了谋生”)、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可能是“为了启发读者”)以及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程序的目的(例如“为体现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
“目的论”作为功能理论中的奠基理论,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三、科普文本的特点及预期功能
1.科普文本的定义
方梦之(1999)在《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中对科技文体做了较为精辟准确的论述,其中对科普文作了深入浅出的精确解释:“一般所说的科技翻译,就文体的正式程度(formality)而言出入是很大的,可粗分为三种:科学论文(scientific paper)、科普文章(popular science/science article)、技术文本(technical prose/document)。科学论文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expert-to-expert),正式程度最高,但也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段。科普文章是内行写给外行看的(scientist/journalist-to-layperson),科普作者要把科学道理说清楚,要极尽其运用文学修辞手段之能事。相对而言,科普文章的正式程度较低。而技术文本可以称得上prose的,包罗是很大的,它既可以是expert-to-expert,也可以是expert-to-layperson,像项目申请书、可行性报告、产品说明书、维修手册、技术协议书等均是。”
2.科普文本的特点笔者特摘取此次翻译文本中一小段,以说明其文本特点:『エンゴサクは、早春に芽を出してから、5~6月の晩春には地上から消えてしまいます。このように、春に儚(はかな)く消え去る姿から、エンゴサクは虫のカゲロウ(英名=エフェメラ)にたとえられ、「スプリングエフェメラル(=春の儚(はかな)いもの、春の短い命)」の名で親しまれています。』(译文:延胡索在春天生长期短暂,因此人们将它比喻为蜉蝣(ephemera),亲切地称之为“春天的蜉蝣”(spring ephemeral)。)
这一段介绍了中草药延胡索的生长期短暂这一特性(即具有科学性),语言通俗易懂(即具有通俗性),同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即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在亦庄亦谐间向大众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
正如我国科普翻译理论著名学者郭建中先生曾在其《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一文中所指出的:“科普著作(科普作品或科普读物)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四、目的论在科普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为了使译文体现科普文的上述特点,实现科普文的预期目的,笔者最终选择弗米尔的目的翻译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下面分别从标题、词语、句子、译文文本四个方面对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并探讨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1.标题的翻译
例:①原文:万葉集にも詠われた香り高い木
厚朴コウボク
モクレン科カラホオノキや凹葉ホオノキ、ホオノキの樹皮や根皮を乾燥したもの。
译文:万叶集1)亦吟咏的清香高大树木
厚朴
木兰科中国厚朴、凹叶厚朴、日本厚朴的树皮和根皮干燥后可入药。
1)万叶集: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所收诗歌为日本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长短和歌。
《万叶集》对于日本人来说非常熟悉,但对于中国人相对陌生。中国人无法体会《万叶集》在此句中的作用,读者会产生疑问,《万叶集》到底是什么?所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为达到使中国读者像日本读者一样理解此词语的使用目的,笔者在翻译时特添加注释以作简单说明。 ②原文:昔は特権階級限定の高級スパイス!?
译文:姜从前是只限于特权阶级使用的高级调味品?!
如果直译:“从前只限于特权阶级的高级调味品?!”则会使读者感到迷惑,因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的句子中必须要有动词。而日语中标题多名词,且在标题中多省略动词。所以在翻译时,笔者将名词转化为相应的动词,以使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2.词语的翻译
(一)专业术语的翻译
医学科普文本是为普及医学知识,医学词汇关乎生命安全,故而不能大意。医学专业词汇主要涉及药物名称、药效、药物适用症状、药性解析、药物成分组成等。
原文:生理痛、胸焼け、口内炎、下血、動悸、のぼせるが足が冷える、更年期障害、瘰癧(るいれき)、月経困難、排尿回数が多い、不女性の骨髄内臓器の炎症、心下部のつかえ、心悸亢進、不整脈、利水、冷え性、胃内に水分の停滞感
译文:痛经、胃灼热、口腔炎、便血、悸动、上火同时脚冰冷、更年期综合症、淋巴结核、闭经、尿频、宫颈炎、胸闷、心跳过速、心律不齐、利尿、寒症、胃内积水
例中词语都是常见的疾病词汇,两国间已有固定的译语,在业内已成为统一的规范用语。为达到原文同样的目的,使中国读者同样能够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所以在翻译时,笔者认真查阅了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使用较通用、科学的订名。
(二)拟声词的翻译
例:原文:大切な人と会う前に…奏上前にお口にポン?!
译文:和重要的人见面之前……上奏前“p_ eng”吃一颗!
原文使用“ポン?”这一拟声词语表示食用时的动作和状态,形象生动。在汉语中同样有很多拟声拟态词,就“扔”这一动作而言,有“砰”、“嘭”两种,笔者认为都不能准确形象地表示木糖醇等被扔到口中的声音。故在翻译时,笔者试用拼音以表示其声音,以期取得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也希望对同类翻译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
1.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
科普文本的预期效果即其预期目的-科学普及。概括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否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信息-即译文的忠实性和科学性;二、是否能够使世无白丁-即译文的通俗性;三、是否生动形象,实现审美效应-即译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2.译文文本的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
笔者在翻译实践完成后,为了检验译文是否达到译文的预期效果,特别进行了一项实验调查。笔者找到了3位不懂日语的学生,分别为文化层次不同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各一人。使其阅读笔者所翻译的译文,并且让他们标注出完全不明白、不易理解、表达生硬的部分。在3位学生完成阅读后,对他们进行阅读体验的问卷调查,以检验译文文本的实际效果。
调查问卷的结果是: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分别为小学生80%,中学生90%,大学生98%;译文的趣味程度大致持平分别为小学生85%,中学生90%,大学生90%。究其原因,因为笔者在某些地方使用了专业术语导致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的小学生不宜理解。对趣味结果笔者发现,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在翻译时把自己当成孩童,才会译出趣味横生的作品。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以及三位试验者所标注的部分,笔者在事后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后此译文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六、结语
本文通过分门别类地对科普文的翻译实践的剖析,探讨了目的论对科普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即从翻译动机、翻译的预期目的、翻译文本的实际效果来看,目的论在科普文本的翻译的指导上都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对于科普文本,还可以从更多角度,对不同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进行探讨,以求找出最适合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科普文本的翻译实践,这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娓娓(2008),《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看科普文的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方梦之(1999),《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上海科技翻译》
[3]郭建中(2007),《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J],《中国科技翻译》
[4]郭建中(2007),《科普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修养》[J],《中国翻译》
[5]郭天宇(2011),《浅析英语科普文章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J],《大家》
[6]江兴民(1989),《医学日语翻译的加译、减译及语言润色》[J],《日本医学介绍》
[7]李炳炎(1991),《实用科技文体》(上、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8]戚兆力、腾悦(2005),《日译汉医学论文应规范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9]谢天振(2009),《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0]王振平(2006),《科普翻译中的注释》[J],《科技英语学习》
[11]杨雪松、赵丽梅(2011),《中医术语里的模糊现象与翻译策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
[12]郑瑾旋(2013),《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科普作品的翻译艺术》[J],《芒种》
[13]张莉(2013),《科普文本实践报告》[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