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重要的成分,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至关重要。阅读课的展开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进行思维表达,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重要性,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为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新课标为理论支撑,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为实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并在教与学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节、优化,以使教与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包括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材料、调整优化教学方法等内容,有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类策略。
由于本文教授的是低年级,本文主要还是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要求学生读一些较为浅显的寓言童话故事等,对学生的识字要求在1600到1800之间,在阅读中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留给学生交流阅读时间,加强语言积累并培养提高阅读能力。还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如设计《乌鸦喝水》,就可以采取如下设计思路: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将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实践的强调,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请学生起来复述课文,对“乌”字和“鸟”进行对比教学。这篇课文这样设计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乌鸦喝水的过程,思考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并且也较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师生之间也有了真情互动。
二、以提问为契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思维过程,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三、增加朗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所谓的毫无目的的要求的大声嚷嚷,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近日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时发现,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能力。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年段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这一学段要求学生“会“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逐渐丰富了。他们读到“金色的田野”,就感到了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感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当然,我们所说的语感是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要较多地给予扶持,较多地安排扶读时间。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教师范读,特别难读的句子,老师可领读。范读、小老师领读等,这些对低年级学生是非常有效的。
四、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出发,去除乏味的传统串讲模式
有的文章自然段多,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一个人教学,对课文进行串讲,将课文割裂开来,使课文成为零散的内容,语文课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的状态,完全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求做好一个“听众”即可,所以语文教学似乎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隔太远,一直处于一种不被学生重视的局面,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当中就包括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积累和思维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在强调语文课人文性的同时,也同样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教师在迸行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如果考虑通过一定的组合,形成意义较大的“板块”,或是利用段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把新课标的精神贯穿其中,大胆让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朗读、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最好不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来分段、归纳段意,而是老师将段意或段落划分设计成孩子可以接受的问题或是练习的形式来进行,因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外,还要对学生适当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注重点拨与引导,发扬小学生阅读中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语文)【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杜,2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新课标为理论支撑,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为实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而制定并在教与学实施过程中不断调节、优化,以使教与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包括合理组织各种教学材料、调整优化教学方法等内容,有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类策略。
由于本文教授的是低年级,本文主要还是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要求学生读一些较为浅显的寓言童话故事等,对学生的识字要求在1600到1800之间,在阅读中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留给学生交流阅读时间,加强语言积累并培养提高阅读能力。还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如设计《乌鸦喝水》,就可以采取如下设计思路:课前可以先制作一个乌鸦的模型,准备一个瓶子和水,另外可以准备一些石子,这些教具准备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在演示的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让学生在课文中找答案并把它朗读出来。)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课文的了解,并将其拓展到生活的领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实践的强调,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或者类似的故事,让学生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难题,自己是怎样解决的?(让学生畅所欲言。)最后请学生起来复述课文,对“乌”字和“鸟”进行对比教学。这篇课文这样设计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首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乌鸦喝水的过程,思考乌鸦喝水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几乎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并且也较好的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要求,师生之间也有了真情互动。
二、以提问为契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关系来进行,并不主要依靠对事物的内化本质或关系的理解,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此时,老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等化为一个个孩子容易理解的问题,孩子思考了,回答了这些问题,目标也就达到了。
低年级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达到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的、积极的反馈,对不敢提问的学生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于提问。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思维过程,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转变。
三、增加朗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所谓的毫无目的的要求的大声嚷嚷,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实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近日在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时发现,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能力。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秘,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低年段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这一学段要求学生“会“朗读外,还要求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的朗读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如师生范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分角色读等。以读为主线,重整体感悟,重语感的培养。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逐渐丰富了。他们读到“金色的田野”,就感到了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感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当然,我们所说的语感是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要较多地给予扶持,较多地安排扶读时间。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教师范读,特别难读的句子,老师可领读。范读、小老师领读等,这些对低年级学生是非常有效的。
四、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出发,去除乏味的传统串讲模式
有的文章自然段多,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一个人教学,对课文进行串讲,将课文割裂开来,使课文成为零散的内容,语文课不讲方法,不留余地,呈现一种“零思考”的状态,完全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要求做好一个“听众”即可,所以语文教学似乎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隔太远,一直处于一种不被学生重视的局面,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当中就包括了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积累和思维能力,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各个方面,在强调语文课人文性的同时,也同样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教师在迸行课文的教学设计时如果考虑通过一定的组合,形成意义较大的“板块”,或是利用段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该把新课标的精神贯穿其中,大胆让学生从文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朗读、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最好不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来分段、归纳段意,而是老师将段意或段落划分设计成孩子可以接受的问题或是练习的形式来进行,因为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此外,还要对学生适当适时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注重点拨与引导,发扬小学生阅读中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堂言的传统教学,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空间,构建平等的教学氛围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语文)【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