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关键词:地理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因索果,讲解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我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滴适量的水,待水向下流的过程中,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观察水流的偏转方向。他立即作了该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紧接着我又问,研究“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有何实际意义?知识面广的同学踊跃发言“河流在北半球以冲刷右岸为主,南半球冲刷左岸为主”,“远洋航海利航空都必须纠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发射洲际导弹不订正方向就无法命中目标”等。我进而引导说“这些都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反向逆推,探讨命题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适时问学生,高原有水土流失,平原可以发生水土流失吗?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老师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探究地理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例如:在学习“核能源”时,有的学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宜大力发展核电”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核电站核泄露事件会造成严重污染,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不宜大力发展”。我解释说,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污染。可学生的意见是:即便是处理得当,目前没有造成污染,可核废料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随时有因为突发的不可知事件而造成核污染的可能性,对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应慎重开发。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类似于数学上证明假命题不存在,所以真命题就是正确的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讲解太阳光照图判读技巧时,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好理解,我就先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特殊情况,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反向选择,活跃逆向思维。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由题干直接做选项不好做时,可以看选项,如果里面三个选项是一个意思,那就可以选那个不一样的了。例如此题,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湿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墨累达令盆地收割小麦 D.我国东北地区高温多雨
一看选项,A、B、C都是北半球的冬季,所以直接选D。
3.正逆互用,促进双向思维。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利,《高中地理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9月出版.
[2]张欣,《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月刊,标准刊号ISSN1738-1559,CN13-5327/G4;邮发代号:18-388,2008年12月出版.
[3]参考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htm.
关键词:地理教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又由于经正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建心理过程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执因索果,讲解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课堂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可以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我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滴适量的水,待水向下流的过程中,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然后观察水流的偏转方向。他立即作了该实验并得出正确结论——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紧接着我又问,研究“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有何实际意义?知识面广的同学踊跃发言“河流在北半球以冲刷右岸为主,南半球冲刷左岸为主”,“远洋航海利航空都必须纠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否则无法到达目的地”,“发射洲际导弹不订正方向就无法命中目标”等。我进而引导说“这些都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反向逆推,探讨命题真假。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时,适时问学生,高原有水土流失,平原可以发生水土流失吗?象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拔,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老师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问、发现,可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探究地理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例如:在学习“核能源”时,有的学生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适宜大力发展核电”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核电站核泄露事件会造成严重污染,从环保的角度考虑不宜大力发展”。我解释说,如果处理得当就不会造成污染。可学生的意见是:即便是处理得当,目前没有造成污染,可核废料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随时有因为突发的不可知事件而造成核污染的可能性,对未来构成威胁,因此应慎重开发。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结论。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类似于数学上证明假命题不存在,所以真命题就是正确的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讲解太阳光照图判读技巧时,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不好理解,我就先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的特殊情况,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在习题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近年来,科学家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高寒地区发现了十分发育的喀斯特地形,试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学生一般都知道喀斯特地形发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首先要有范围广大的可溶性岩石,其次必须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现在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不具备上述条件,这样的思维定势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求解无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从青藏高原发展历史寻求答案,则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青藏高原在地质史上曾是一片海洋,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后来地壳上升,在上升的初期高度不大,气候高温多雨,发育了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急剧抬升后,喀斯特地形亦随之上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以其所知解决其未知的新问题。
2.反向选择,活跃逆向思维。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由题干直接做选项不好做时,可以看选项,如果里面三个选项是一个意思,那就可以选那个不一样的了。例如此题,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巴西高原处于湿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墨累达令盆地收割小麦 D.我国东北地区高温多雨
一看选项,A、B、C都是北半球的冬季,所以直接选D。
3.正逆互用,促进双向思维。有些题目,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用正向思维去解答,也可以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从正逆两个方向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正逆向思维的联结,使两者相互检验、相互补充,进而产生良好的交叉效应。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如果一个学生的双基越扎实,前面知识对后面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就越小,逆向思维也就越容易建立。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必须以扎实的双基为前提,否则会弄巧成拙、事倍功半。我们只有在夯实学生双基的前提下,顾及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利,《高中地理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7年9月出版.
[2]张欣,《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月刊,标准刊号ISSN1738-1559,CN13-5327/G4;邮发代号:18-388,2008年12月出版.
[3]参考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