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GN对承载网的需求
NGN(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概念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2004年初国际电联召开的NGN会议上,NGN被定义为: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NGN支持通用移动性。
NGN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多媒体等业务的,集通信、政务、商务以及娱乐于一体,满足个人通信,能够承载全部电信级业务的分组融合网络。即整合NGN和IMS体系架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在同一张下一代网络上。为了NGN业务的顺利展开,必须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着手,结合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精心设计NGN承载网络,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地址规划、路由规划、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虽然NGN定义中并没有明确究竟基于哪个网络,但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业界公认IP是下一代网络的承载平台,NGN业务开展的初期,由于用户数较少,业务类型单一,网络负载不大,这种方式对运营商现有的数据网络没有苛刻的要求,但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加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一些棘手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如终端地址短缺、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用户安全以及用户管理等问题。可以预见,NGN承载网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因此,NGN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IP承载网的优化。传统IP网络无论QoS、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都因协议的限制,存在天生缺陷。本文从承载网的建网思路出发,主要探讨NGN网络的优化思路。
NGN承载网策略
NGN承载网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度稳定、高可用的网络,以保障业务的可靠运营。其次,它应能够保证向用户提供类似原来电信网相同甚至更好的服务质量,使业务在网络上的时延、时延抖动、丢包情况是可控的、可预测的。
1.NGN承载网解决方案的演进
(1)IP公网解决方案——融合承载网
这种方案是直接在IP公网上建设完全融合的NGN IP承载网,所有网元的IP地址与Internet其它网元统一规划。除了IAD设备比较多外,NGN设备容量一般较大,设备间通讯业务对公网IP地址需求量不大,无须私有地址分配及随之带来的应用层NAT互通问题。优点是可以快速部署。由于没有VPN隔离的安全保障,NGN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完全依赖于防火墙及SBC端到端的保护,安全风险较大,但不要求路由器必须支持IP/MPLS VPN能力。
(2)IP专网解决方案——物理隔离承载网
从图1可以看出,为IP电信业务单独建立一个物理rP网络,即物理网络的隔离,主要是在汇聚层和骨干网层面上采用双网结构:一张网络承载Internet业务,称之为Internet网,主要提供传统互联网业务,按照上网时间及内容收费。另一张网络承载rP电信业务,提供高质量的电信级业务,满足NGN、3G对承载网的需求,支持VPN、视讯、语音以及流媒体等业务的要求,称之为IP专网。
区别于Internet网络建设的分级化建设思路(骨干一汇聚一接入),IP专网建设可以采用扁平化模型,在全国骨干的大区中心设立核心节点,其它骨干节点设置汇接节点,接入层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域网。整个骨干网采用独立的编址方式,在核心城市建立信息交换中心,通过防火墙与现有IP骨干互联,共享已有的内容服务器。
(3)IP VPN解决方案——逻辑隔离承载网
从图2可以看出,IP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共用一个物理网络,这时必须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将IP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进行资源上的隔离,即逻辑网络的隔离。
逻辑隔离是在现有的运营商数据网基础上,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VPN(如MPLS VPN)技术将网络资源进行隔离:将网络划分为两个逻辑子网,一个是Internet业务子网,另一个是NGN业务子网。两个子网通过VPN进行隔离。NO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区分在边缘路由器PE上完成,PE根据物理接口或逻辑接口区分业务的类型,逻辑接口可以是VLAN,PVC等。在NGN子网中,再有针对的对Qos以及安全等问题进行解决。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目前已成为rP网络Qo$的基础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适用于大规模核心网络。通过MPLS技术可以实施流量工程,区分服务和计费管理,增强电信IP网络的盈利能力。MPLS快速重路由功能使得LSP(LabelSwi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上的节点或链路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迂回或切换到新的LSP上,保证网络业务的不中断。MPLS通过路由受限一标记分配协议(cR-LDP)设置有关节点,通过流量的检测,决定有关流量分流的情况。lP网络也可以通过MPLS技术提供语音和电路仿真业务。实现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逻辑隔离,则IP地址独立于数据基础网,便于业务扩展、安全控制和QoS的满足,有利于网络运营。
智能终端、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以及软交换系统等设备连接到该逻辑网络,与数据网的其它业务终端相对隔离。隔离的承载网络构造的基本方法如下:
(1)骨干网中,采用运营商IP骨干网的MPLS VPN,或ATM骨干网PVC功能,甚至可直接基于传输网独立建设一个NGN专用的VPN;
(2)城域网中,利用运营商,P城域网L3路由交换机VLAN功能,或ATM城域网PVC功能,为N~N业务分配专用VLAN;
(3)接入网中,为终端分配采用与其它业务不同的IP地址段,二层设备上利用VLAN实现业务的隔离。BAS或其它三层设备通过识别终端的地址,实现业务的分流。
2.三种策略的比较
(1)IP地址规划和网络安全方面
IP公网解决方案(融合承载网)中IP地址与宽带网络lP地址统一规划,地址分配较为零碎,而后两种解决方案的rP地址独立规划(公网地址私网封闭使用),地址分配整齐,地址资源充足。网络安全方面IP公网解决方案的软交换、媒体网关等设备更易受到攻击,QOS比较难实施,而后两种方案的网络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网络的安全性能佳。
(2)技术实现方面
IP VPN解决方案(逻辑隔离承载网)会比物理隔离复杂,对基础网络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只对网络中的边缘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设备只需支持现有的路有协议即可,避免了全网改造和协议更新,可以城域网为单位逐步实施改造。现有的MPLS流量工程技术,可以在IP网上静态配置通路,根据业务模型预规划每个局向的LSP路径及资源情况,提供QOS保证。所以,在业务规划和调整方面,lP电信网构架可以很好地使用MPLS LSP技术。
(3)投资方面
IP专网解决方案(物理隔离承载网)是为,P电信业务单独建立一个物理rP网络,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比较高一些,但是初期的成本肯定会很高。
总上所述,IP公网的解决方案不推荐使用,在网络建设的实践中,既有使用IP专网物理隔离的案例,也有使用IP VPN逻辑隔离的情况。将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隔离,究竟是采用物理隔离还是逻辑隔离,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领域,而是集中在投资成本和回报上。
随着MPLS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拥有IP网络强大灵活的路由功能,能满足各种新应用对网络的要求,使NGN承载网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实施性和可管理性,初期投资方面又较少,所以目前来看,比较实际和可行的方案是在现有数据网上通过VPN隔离组建NON承载网。
NGN承载网的地址、路由规划
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隔离,允许为NGN业务独立规划rP地址空间,可以采用私有地址、公网地址。在lPV6部署之前,如果每个终端都分配一个IPv4公有地址,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用户规模的需求,因此使用公网地址存在着严重的限制。
运营商使用私有地址,可以为不同的终端设备分配私有地址,为NGN业务网核心设备(如软交换,TG,MG,AG以及服务器)分配静态地址。这时,需要在私网一公网的边界设置地址转换以及地址穿越设备。如果考虑用户发展需求以及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建议选用A类私有网段(10.X.X.X),一个A类地址段包含1600万个地址,剔除组网开销后,实际大约支持1000多万用户。如果全网采用一个私有地址段,也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采用多个私有地址段组合编址,但这种方式增加了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并为地址转换及地址穿越带来了新的难度。
考虑到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相互隔离,公网地址私用也成为一种可行的地址方案,尤其是IP专网的隔离方式。公网私用理论上有40亿个IPv4地址可用,易于规划和扩展,但与Internet互通是也需要IP-IP网关,但这种网关数目少于使用私有地址的NAT数量。
地址的分配方式还会影响到路由效率以及业务的开展,因此需要谨慎的规划。无论是使用私有地址还是公有地址,对地址/路由规划有以下建议:
(1)IP地址的划分应该充分考虑网络地址现状和NGN业务发展的需要;
(2)参考网络组织结构和路由组织原则,核心汇接层以及各省内分配地址应连续;
(3)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技术:
(4)地址划分有层次,采用CIDR技术,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加快路由收敛速度,提高路由效率;
(5)充分利用已申请的地址空间,合理使用已分配的地址段,提供地址利用率。
结束语
无论是构建全新IP专网,还是使用VPN技术进行业务隔离,都是对IP技术的改进和补充。这些隔离方案与IP电信网理念相结合,可以较好的解决NGN业务的服务质量、安全、地址以及业务管理等问题。当然,成功的技术必须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双重驱动的产物。NGN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向数据承载网络提出更多的要求,随着NGN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P技术正以低成本、开放性及其强大的业务提供能力,在电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Everything over IP”已经成为业务发展的共识。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最新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承载网,满足更新更多的业务需求。
编辑/沈峥嵘 [email protected]
NGN(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概念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直到2004年初国际电联召开的NGN会议上,NGN被定义为: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电信业务;利用多种宽带能力和QoS保证的传送技术;其业务相关功能与其传送技术相独立。NGN使用户可以自由接入到不同的业务提供商;NGN支持通用移动性。
NGN的终极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同时提供话音、数据以及多媒体等业务的,集通信、政务、商务以及娱乐于一体,满足个人通信,能够承载全部电信级业务的分组融合网络。即整合NGN和IMS体系架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在同一张下一代网络上。为了NGN业务的顺利展开,必须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着手,结合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精心设计NGN承载网络,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地址规划、路由规划、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虽然NGN定义中并没有明确究竟基于哪个网络,但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业界公认IP是下一代网络的承载平台,NGN业务开展的初期,由于用户数较少,业务类型单一,网络负载不大,这种方式对运营商现有的数据网络没有苛刻的要求,但随着用户数目的增加和业务复杂程度的提高,一些棘手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如终端地址短缺、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用户安全以及用户管理等问题。可以预见,NGN承载网将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因此,NGN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IP承载网的优化。传统IP网络无论QoS、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都因协议的限制,存在天生缺陷。本文从承载网的建网思路出发,主要探讨NGN网络的优化思路。
NGN承载网策略
NGN承载网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度稳定、高可用的网络,以保障业务的可靠运营。其次,它应能够保证向用户提供类似原来电信网相同甚至更好的服务质量,使业务在网络上的时延、时延抖动、丢包情况是可控的、可预测的。
1.NGN承载网解决方案的演进
(1)IP公网解决方案——融合承载网
这种方案是直接在IP公网上建设完全融合的NGN IP承载网,所有网元的IP地址与Internet其它网元统一规划。除了IAD设备比较多外,NGN设备容量一般较大,设备间通讯业务对公网IP地址需求量不大,无须私有地址分配及随之带来的应用层NAT互通问题。优点是可以快速部署。由于没有VPN隔离的安全保障,NGN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完全依赖于防火墙及SBC端到端的保护,安全风险较大,但不要求路由器必须支持IP/MPLS VPN能力。
(2)IP专网解决方案——物理隔离承载网
从图1可以看出,为IP电信业务单独建立一个物理rP网络,即物理网络的隔离,主要是在汇聚层和骨干网层面上采用双网结构:一张网络承载Internet业务,称之为Internet网,主要提供传统互联网业务,按照上网时间及内容收费。另一张网络承载rP电信业务,提供高质量的电信级业务,满足NGN、3G对承载网的需求,支持VPN、视讯、语音以及流媒体等业务的要求,称之为IP专网。
区别于Internet网络建设的分级化建设思路(骨干一汇聚一接入),IP专网建设可以采用扁平化模型,在全国骨干的大区中心设立核心节点,其它骨干节点设置汇接节点,接入层可以利用现有的城域网。整个骨干网采用独立的编址方式,在核心城市建立信息交换中心,通过防火墙与现有IP骨干互联,共享已有的内容服务器。
(3)IP VPN解决方案——逻辑隔离承载网
从图2可以看出,IP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共用一个物理网络,这时必须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将IP电信业务和Internet业务进行资源上的隔离,即逻辑网络的隔离。
逻辑隔离是在现有的运营商数据网基础上,利用已经比较成熟的VPN(如MPLS VPN)技术将网络资源进行隔离:将网络划分为两个逻辑子网,一个是Internet业务子网,另一个是NGN业务子网。两个子网通过VPN进行隔离。NO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区分在边缘路由器PE上完成,PE根据物理接口或逻辑接口区分业务的类型,逻辑接口可以是VLAN,PVC等。在NGN子网中,再有针对的对Qos以及安全等问题进行解决。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目前已成为rP网络Qo$的基础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适用于大规模核心网络。通过MPLS技术可以实施流量工程,区分服务和计费管理,增强电信IP网络的盈利能力。MPLS快速重路由功能使得LSP(LabelSwi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上的节点或链路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迂回或切换到新的LSP上,保证网络业务的不中断。MPLS通过路由受限一标记分配协议(cR-LDP)设置有关节点,通过流量的检测,决定有关流量分流的情况。lP网络也可以通过MPLS技术提供语音和电路仿真业务。实现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逻辑隔离,则IP地址独立于数据基础网,便于业务扩展、安全控制和QoS的满足,有利于网络运营。
智能终端、媒体网关、综合接入设备以及软交换系统等设备连接到该逻辑网络,与数据网的其它业务终端相对隔离。隔离的承载网络构造的基本方法如下:
(1)骨干网中,采用运营商IP骨干网的MPLS VPN,或ATM骨干网PVC功能,甚至可直接基于传输网独立建设一个NGN专用的VPN;
(2)城域网中,利用运营商,P城域网L3路由交换机VLAN功能,或ATM城域网PVC功能,为N~N业务分配专用VLAN;
(3)接入网中,为终端分配采用与其它业务不同的IP地址段,二层设备上利用VLAN实现业务的隔离。BAS或其它三层设备通过识别终端的地址,实现业务的分流。
2.三种策略的比较
(1)IP地址规划和网络安全方面
IP公网解决方案(融合承载网)中IP地址与宽带网络lP地址统一规划,地址分配较为零碎,而后两种解决方案的rP地址独立规划(公网地址私网封闭使用),地址分配整齐,地址资源充足。网络安全方面IP公网解决方案的软交换、媒体网关等设备更易受到攻击,QOS比较难实施,而后两种方案的网络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网络的安全性能佳。
(2)技术实现方面
IP VPN解决方案(逻辑隔离承载网)会比物理隔离复杂,对基础网络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只对网络中的边缘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设备只需支持现有的路有协议即可,避免了全网改造和协议更新,可以城域网为单位逐步实施改造。现有的MPLS流量工程技术,可以在IP网上静态配置通路,根据业务模型预规划每个局向的LSP路径及资源情况,提供QOS保证。所以,在业务规划和调整方面,lP电信网构架可以很好地使用MPLS LSP技术。
(3)投资方面
IP专网解决方案(物理隔离承载网)是为,P电信业务单独建立一个物理rP网络,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比较高一些,但是初期的成本肯定会很高。
总上所述,IP公网的解决方案不推荐使用,在网络建设的实践中,既有使用IP专网物理隔离的案例,也有使用IP VPN逻辑隔离的情况。将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隔离,究竟是采用物理隔离还是逻辑隔离,最大的问题不在技术领域,而是集中在投资成本和回报上。
随着MPLS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拥有IP网络强大灵活的路由功能,能满足各种新应用对网络的要求,使NGN承载网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实施性和可管理性,初期投资方面又较少,所以目前来看,比较实际和可行的方案是在现有数据网上通过VPN隔离组建NON承载网。
NGN承载网的地址、路由规划
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的隔离,允许为NGN业务独立规划rP地址空间,可以采用私有地址、公网地址。在lPV6部署之前,如果每个终端都分配一个IPv4公有地址,显然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用户规模的需求,因此使用公网地址存在着严重的限制。
运营商使用私有地址,可以为不同的终端设备分配私有地址,为NGN业务网核心设备(如软交换,TG,MG,AG以及服务器)分配静态地址。这时,需要在私网一公网的边界设置地址转换以及地址穿越设备。如果考虑用户发展需求以及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建议选用A类私有网段(10.X.X.X),一个A类地址段包含1600万个地址,剔除组网开销后,实际大约支持1000多万用户。如果全网采用一个私有地址段,也无法满足未来千万甚至上亿规模的需求,因此必须采用多个私有地址段组合编址,但这种方式增加了网络建设的复杂度,并为地址转换及地址穿越带来了新的难度。
考虑到NGN业务与internet业务相互隔离,公网地址私用也成为一种可行的地址方案,尤其是IP专网的隔离方式。公网私用理论上有40亿个IPv4地址可用,易于规划和扩展,但与Internet互通是也需要IP-IP网关,但这种网关数目少于使用私有地址的NAT数量。
地址的分配方式还会影响到路由效率以及业务的开展,因此需要谨慎的规划。无论是使用私有地址还是公有地址,对地址/路由规划有以下建议:
(1)IP地址的划分应该充分考虑网络地址现状和NGN业务发展的需要;
(2)参考网络组织结构和路由组织原则,核心汇接层以及各省内分配地址应连续;
(3)充分合理利用地址资源,采用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技术:
(4)地址划分有层次,采用CIDR技术,便于网络互联,简化路由表,加快路由收敛速度,提高路由效率;
(5)充分利用已申请的地址空间,合理使用已分配的地址段,提供地址利用率。
结束语
无论是构建全新IP专网,还是使用VPN技术进行业务隔离,都是对IP技术的改进和补充。这些隔离方案与IP电信网理念相结合,可以较好的解决NGN业务的服务质量、安全、地址以及业务管理等问题。当然,成功的技术必须是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双重驱动的产物。NGN技术的发展肯定还会向数据承载网络提出更多的要求,随着NGN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P技术正以低成本、开放性及其强大的业务提供能力,在电信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Everything over IP”已经成为业务发展的共识。所以我们还需要在最新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承载网,满足更新更多的业务需求。
编辑/沈峥嵘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