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本文提出了构建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并以内蒙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内蒙古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内政办字〔2015〕229号)精神,在2003年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计划”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工作要求,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并逐步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制度创新、实践环节等诸多环节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修订培养方案,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高等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要的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和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2016年,我校在总结长期以来坚持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上,确立了“培养具备健全人格、扎实基础、进取精神、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探索和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学业成绩考核评价等方面,都体现和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成长成才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跨学科教育的“一夯实四加强”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工作思路。培养方案集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进取成才、正确有效指导、创新实践体验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鼓励学生在思考、尝试、探索、体验、实践、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不断认识、开发、发展和完善自己,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自身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等各方面得到充分而系统的锻炼,在不断遇到的现实问题中保持创新的动力,克服困难去努力地发明、创造。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和跨学科思维的训练,构建了由“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社会发展与文化理解”“哲学思维与人生领悟”“数学方法与自然认识”“工程技术与科技创新”等5类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通过专家遴选和立项建设的方式,目前已建设了15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着眼于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行为方法以及“社会人”的人生理念和道德情操,力求使学生在知识拓展、能力增长、道德养成等“知、能、德”方面得到训练,成为善思考、会学习、能应对、勇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为建设一个适应时代社会新发展、富有内大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和营造一个学生优良成长成才环境,实现多类型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健全课程体系,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注重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注重改进学科专业设置和知识传授过程,注重在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扎实的知识体系,而不能简单盲目地鼓励学生脱离课堂、脱离专业、脱离学校开展创业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及相关的系列讲座。
  (1)开设新生研讨课。我校从2015级新生开始,所有专业学生必须在一年级秋季学期修读1学分的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本专业学什么?怎么学?学了往何处去?其侧重点不在于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而是让学生在脑海中绘制一幅所学专业的知识地图,通过教师引导和团队合作学习,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初步了解科学发现和知识产生的方法与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目前,一批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结合自身科研工作、学术研究成果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68门新生研讨课。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学校以立项方式实施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按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来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专业类基础课由学科大类专业共同基础课组成。专业核心课由反映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专业思维与技能的专业必修课组成。专业方向课由反映学科前沿、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兴趣的模块课程组成,按照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创新创业等不同学生发展类型模块化设置。在优化课程体系中,注重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强化学生基本学术训练,坚持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坚持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坚持专业学术训练在能力培养中的基础地位。课程体系优化后,专业教育课占全部课程的65%以上。专业教育课中,选修课占30%以上。
  (3)构建了由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4类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依托经济管理学院、EMBA课程总裁班等设置了86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了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规划和建设,陆续建立了388个案例组成的创新创业案例库。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教师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学校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核心是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这就需要从5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起。我校在2015年主干核心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试点的基础上,于2016年制定出台了《内蒙古大学关于深化教师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见》,正式启动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积极探索“中班授课、小班研讨、一对一答疑”的“小班课教学”。以中班课堂、小班课堂、一对一课堂“三个课堂”为主要平台,以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三个互动”为主要方法,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三个改变”为核心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动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学术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批判、创新思考、交流表达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在具体教学改革实践中,中班授课教学内容避免过细,增加课程深度和挑战性,在保证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学科基础或学科前沿的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小班研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准备发言提纲,并在小组讨论课上阐述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一对一答疑主要是鼓励学生就课程内容或准备小班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请教。“小班课教学”达到了启发式讲授、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和批判式讨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和教师更是知识的共同探索者。改革了学生课程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将学生的课程考核分为课程作业、讨论课、合作性学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五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的学习成绩单独评定,分别占课程成绩的15%、10%、5%、20%和50%。
  学校对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在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教学改革立项、教师岗位津贴核拨、教师职称评定及各种教学项目申报和评奖评优中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教师教学模式改革以来,学校共有287门专业类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进行了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参与教师
  1 065人次,参与学生18 256人次。
  与此同时,学校严格控制专业类基础课、主干核心课的教学班容量,专业方向选修课贯彻“有选必开”的原则。目前,全校专业课平均班容量46人,公共必修课平均班容量65人,公共选修课平均班容量72人,最小的教学班容量为2人。
  四、坚持制度创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制度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推动力,高等学校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补齐学生激情不足和教师队伍不足的“两个短板”。这就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学校创新创业计划,科学谋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另一方面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全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协同机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学生工作处、学生就业处、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等7个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
  (2)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3~6年毕业,建立了创新创业休学制度。2016年,共有29人因创新创业休学。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5个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修订了《内蒙古大学本科生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设立了创新创业奖。修订了《内蒙古大学单项奖学金评选办法》,设立了“创新奖”和“创业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推免研究生中视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情况给予平均学分绩点加权,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校创项目进行经费追加或推荐为区创、国创项目。
  (3)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学校制定了《内蒙古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聘请135名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和指导教师,建立了146人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制定了《内蒙古大学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近两年,共有7名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将教师指导项目和学科竞赛情况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岗位津贴考核。
  五、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创新实践体验
  创新实践体验是我校“以学生为中心,学+教+创新实践体验”三元支撑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增强学生创新实践体验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训练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2003年学校开始实施“本科生创新培养基金计划”,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以增强学生实践创新体验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现有10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5个本科生创新实验室、58个本科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全部向本科生开放。改革实验教学,打破原有实验教学大都为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突出实验项目的先进性、专业性、创意性,使实验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能够促进学生异想天开、启迪创新思维、培育双创能力的水平上来。成立了“内蒙古大学精英开发者聯盟”“内蒙古大学创新之家”“内蒙古大学化工设计协会”“内蒙古大学百度校园俱乐部”等一批学生创新创业组织。“内蒙古大学精英开发者联盟”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理事单位,荣获“百佳社团”称号,成为全国100强创业社团。“内蒙古大学化工设计协会”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2)积极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2003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加立项项目数量,扩大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覆盖面,本科生科研训练成效显著。目前已累计投入经费1 857万元,立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 481项,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79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项目66项,指导教师参与2 293人次,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比例由2003年的11.84%增加到2016年的45.38%。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参与面达到81.67%,一半本科生受到创新选题、立项申报、课题实施、创新探索、成果撰写等全方面独立系统的创新训练。
  (3)努力打造学科竞赛平台。学校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12年以来,共组织开展38类学科竞赛。2015、2016年连续召开两届以“点燃创新创业火种、激发创新创业热情、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通过举办特邀报告、学术交流、作品展示、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师生提供了分享体会、交流经验、展示成果、激发灵感的平台。2016年发起并承办了“内蒙古大学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近5年来,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数学建模”等专题竞赛奖1 139项,其中国际奖28项,国家级奖146项、省部级奖965项。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题。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教育与创新的内在联系,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破解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和实践难题,营造宽容宽松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关键还在于它的价值理念、内容形式、话语方式、美学理想等一系列的范式、结构、逻辑程序、审美形态,与古代文学拉开了距离,获得了“现代思想”的植入和现代性的价值建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独特的审美形态。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要依据现代文学的本质属性来确立教学指导思想,设计好教案,安排好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扬弃和超越的特
期刊
一、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  南京大学自2006年开始实施“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所谓“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本科培养过程划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给予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获得了高教界的广泛认可,并于2014年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未来“三三
期刊
摘要: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有关课程选择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呈现以下三个特征:选课受教师、课程、个人、他人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选课动机在性别、年级上无显著差异,在考研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兴趣、求知欲望、教师态度、考试通过率是学生选课时最为关注的因素。基于对大学生的选课动机及成因的分析,本研究从导师制度、教师激励、课程考核角度提出三条优化选课环节的策略:完善
期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前来参加“爱课程”网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此,我谨代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爱课程”网是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自2011年11月9日开通以来的五年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课程质量审查、加工,课程上线、运行和维护,以及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应用等方面,提
期刊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石,包含众多文化认同,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现实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与浓郁的人文精神,重视文化会通和经世致用。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加以普及性介绍,应当是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学科教学与科研单位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应传承发展中华文明根脉,将我国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向前推进
期刊
摘要:本文以“管理沟通”慕课课程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学习诉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新模式:从互联网教学新思维出发,本文首先提出了“量、亮、靓”三个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结合学科内涵和课程定位,提出了“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的教学目标,在学理的基础上让更广大的目标人群爱看、爱学、会用;创立了“场景化教学、卡通动画、影音资料、话题讨论、微信平台、嘉宾座谈”的多种信息
期刊
摘要:上海市高校专业评估工作立足上海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实际,重点学习借鉴第四代评估理论,逐步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协同自主”专业评估模式。本文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评估模式下,在专业评估理念、评估主体、评估实施、评估结果、评估效应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新一代教育评估理论促进专业内涵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上海市高校;协同自主评估;第四代评估理论;专业内涵建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库巴和林肯的《
期刊
摘 要:公共卫生人才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关键人力资源。“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本文回顾了中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的教育发展历史,并以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了我国该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四川大学在新形势下开展预防医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课程  2
期刊
摘 要:教师发展体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英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建立教师教学促进机构,迄今为止已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备的教师发展制度和工作体系。本文以牛津大学学习中心为例,通过对其组织架构与中心目标、活动开展与评估奖励、发展优势与成效进行剖析,从完善政策和财政保障制度、优化组织与管理、充实教师发展内涵和倡导人文关怀、树立服务教师理
期刊
摘 要:“大学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开设,怎样建设,却始终未得到充分研究和重视。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检索,发现有关“大学语文”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重视。提倡开设,但不研究,或不充分研究,或不进行有深度、有高度的研究,这都是影响课程建设的大问题。为调动专家、教师积极性,提出将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思路,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