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好课”,不仅仅是教师“教得好”,而且要让学生“学得好”。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笔者就目前的“课堂生成性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无影,过程无序
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在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在生成性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生成性教学是“活”的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灵活运用教科书、利用身边的环境、事物来达到学习目的,增长知识的过程。联系实际、活动教学是生成性教学的具体载体,但不少教师误认为课堂活跃就是好课,“小品”、“讨论”等形式不顾目标、不讲实效地一味搬进课堂,结果课堂教学成了各种形式活动的展示,但各种活动内在联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课堂成为无序的过程演绎。
2.问题无度,结果无效
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随意设计问题,造成问题过大,过难,让学生难以回答,以致影响生成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放眼世界》这一内容时,由于课本知识点较少,留白处较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成相关的教学问题,认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这一问题。但一位教师提出了“从韩国跆拳道中,你感受到韩国文化的哪些特点?”“法国香水为什么能飘香世界?”“从芭蕾舞俄罗斯化,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一节课上,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鄂然,没人能答,老师指名学生回答也不能奏效,最终只好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是生成性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认真思考、认真解决。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开发捕捉生成资源,不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动的互动合作对话中,使“动态生成”成为一种可以预约的精彩,在生成性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的不同理解,抓住矛盾的冲突点,进行预设,促进课堂资源预设生成。
生成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也不是教师随意发挥,无的放失的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矛盾统一的过程。教学设计它不仅要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促使课堂教学资源在预设中生成。
2.正确处理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但它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地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在某校听课,有一位老师在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猜一下“习惯”的谜语导入新课。之后他精心设计了一张学案,一节课就问题让学生各持见解,赞同别人或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到班级的同学中的学习习惯,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这堂课围绕着学习习惯展开讨论,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多,但有一个中心——“良好习惯养成”在始终引导学生去挖掘,形成正确的观点。
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应该将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而不是只局限于教科书,要把学生的认知差异、情感差异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生成的课堂要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因此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结合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综合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正确处理思维与活动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往往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表露思想,让学生主体建构。教师需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设问,让学生入境、多思,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成性的课堂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知识在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中内化、活化为个体良好的德行。它是根据学生的“学”的需要而变化的,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培育和生命的成长。
一、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无影,过程无序
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在每一课的具体目标。在生成性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表现,创设各种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忽视了教学的目标的落实。
思想品德生成性教学是“活”的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灵活运用教科书、利用身边的环境、事物来达到学习目的,增长知识的过程。联系实际、活动教学是生成性教学的具体载体,但不少教师误认为课堂活跃就是好课,“小品”、“讨论”等形式不顾目标、不讲实效地一味搬进课堂,结果课堂教学成了各种形式活动的展示,但各种活动内在联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课堂成为无序的过程演绎。
2.问题无度,结果无效
一些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随意设计问题,造成问题过大,过难,让学生难以回答,以致影响生成性教学的顺利进行。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的《放眼世界》这一内容时,由于课本知识点较少,留白处较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成相关的教学问题,认识“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这一问题。但一位教师提出了“从韩国跆拳道中,你感受到韩国文化的哪些特点?”“法国香水为什么能飘香世界?”“从芭蕾舞俄罗斯化,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在一节课上,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鄂然,没人能答,老师指名学生回答也不能奏效,最终只好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是生成性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认真思考、认真解决。
二、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生成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境界。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要,开发捕捉生成资源,不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动的互动合作对话中,使“动态生成”成为一种可以预约的精彩,在生成性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化为自己的东西;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找准学生对教材文本信息的不同理解,抓住矛盾的冲突点,进行预设,促进课堂资源预设生成。
生成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无限发散的生成过程,也不是教师随意发挥,无的放失的过程,而是预设与生成矛盾统一的过程。教学设计它不仅要预设教师的“教”,更突出学生的“学”,促使课堂教学资源在预设中生成。
2.正确处理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但它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地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
笔者在某校听课,有一位老师在上“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猜一下“习惯”的谜语导入新课。之后他精心设计了一张学案,一节课就问题让学生各持见解,赞同别人或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到班级的同学中的学习习惯,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这堂课围绕着学习习惯展开讨论,使学生感悟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多,但有一个中心——“良好习惯养成”在始终引导学生去挖掘,形成正确的观点。
3.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应该将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而不是只局限于教科书,要把学生的认知差异、情感差异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生成的课堂要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够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因此要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结合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整理、综合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正确处理思维与活动的关系
生成性教学往往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表露思想,让学生主体建构。教师需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设问,让学生入境、多思,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成性的课堂中,要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知识在学生的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中内化、活化为个体良好的德行。它是根据学生的“学”的需要而变化的,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培育和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