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这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传统单一的语言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还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言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9-02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着重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的传授,毋庸置疑,语言的作用非常重要,人类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进行社会交际。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以其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为基础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于文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规定:“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A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Kim (Samovar & Porter) 在“跨文化交际:系统与理论概观”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认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和操作(operational)的标准,即掌握必要的知识,情感上认同,按不同文化方式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事跨文化交际,比如我们与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看外国电影,阅读外国原著小说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简言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也显得极为重要,否则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械模仿上,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笑话。
二、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在校园里或是英语课堂中,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词汇量也很多,但在跟外国人交流时却往往不是很得体。这是因为我们的教材对于文化及心理上的差异往往很少注意,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Sapir提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例如,aunt相当于汉语的“姑母”“伯母”“婶婶”“舅母”等,既指父亲的姐妹,也指母亲的姐妹,同时还可以用于一般社交场合表示一般意义的“阿姨”。在汉语中这些称谓有很清楚的划分,而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不予区分。汉语语言中亲属称谓如此繁多,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了解这些语言现象无疑有助于了解汉族的家庭结构。还比如,在讲到house这个词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英美人头脑中的反应和一个不了解西方居住情况的中国学生所想到的是极为不同的。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英美人很难想象什么是Spring Festival。中国绝大数学生也不清楚究竟Christmas是什么样,对英美儿童意味着什么。针对这些情况,英语教师就必须适时的讲解这些差别,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好一门语言了解其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2.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交际能力大致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学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音、语法及词汇能力,而社会语言学能力就是在掌握语言能力基础上学会得体得使用语言。譬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述社交场合不同国家的人习惯的开场白时强调,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一般不直接问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学习lovely weather, isn’t it? 这句话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的用法,更重要的是知道这句话在何种场合使用,不能随时随地遇见英国人就问这句话。假若在一个追悼会上遇到一个英国朋友,你劈头就问:lovely weather, isn’t it? 显然非常不合时宜。我们再跟学生讲到西方人注重隐私,因此,除了警察局,签证处等特殊场合之外,一连串询问对方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id you get married? 等等问题,会让对方措手不及,甚至产生不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社会学能力割裂开来的缘故。
由此可见,在交际中要考虑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何得体的跟英美国家的人顺畅的交流,还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特定的社会环境。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途径
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个层次是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这时,文化冲突往往会发生;第三个层次,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个层次最难达到,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985年颁布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强化交际能力训练——口头语书面交际,即实现用英语完成交流,不仅是书面交流,而且能顺利地进行口头交流。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与来自不同国家人之间的顺畅交流,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的跨文化意识。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不愉快。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误认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而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在跟西方人交流时,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障碍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都被教导,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开放,日本人敬业等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属性的一些信念,而这些属性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然而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许多调查证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人们原有的印象可能随之改变,因此,为了使沟通交流顺畅,跨越种种障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总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发展在目标语社会中具体地活动和与该文化承载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上的理解、态度以及具体技能。即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态度和感情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具体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合适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比如,可以开设跨文化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但最为有效的就是结合日常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入。Seelye认为,“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的文化含义,他就不知道那个词的意义——不论他是否会读出或译出那个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讲解讨论词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注意词汇学习这一重要方面;另外,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上,对比英语与汉语在语篇和文体方面的差异,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要做到尽量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学会在书信中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2] 张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研究,1982,(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言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9-02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着重于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的传授,毋庸置疑,语言的作用非常重要,人类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和情感,进行社会交际。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以其语言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为基础的。正如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于文化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公布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部分规定:“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A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Kim (Samovar & Porter) 在“跨文化交际:系统与理论概观”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认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和操作(operational)的标准,即掌握必要的知识,情感上认同,按不同文化方式形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从事跨文化交际,比如我们与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就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看外国电影,阅读外国原著小说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简言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具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也显得极为重要,否则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机械模仿上,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笑话。
二、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在校园里或是英语课堂中,只要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词汇量也很多,但在跟外国人交流时却往往不是很得体。这是因为我们的教材对于文化及心理上的差异往往很少注意,学生又往往机械模仿。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Sapir提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例如,aunt相当于汉语的“姑母”“伯母”“婶婶”“舅母”等,既指父亲的姐妹,也指母亲的姐妹,同时还可以用于一般社交场合表示一般意义的“阿姨”。在汉语中这些称谓有很清楚的划分,而在英语中,一般情况下不予区分。汉语语言中亲属称谓如此繁多,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了解这些语言现象无疑有助于了解汉族的家庭结构。还比如,在讲到house这个词字面意义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英美人头脑中的反应和一个不了解西方居住情况的中国学生所想到的是极为不同的。没有来过中国,不了解中国风俗习惯的英美人很难想象什么是Spring Festival。中国绝大数学生也不清楚究竟Christmas是什么样,对英美儿童意味着什么。针对这些情况,英语教师就必须适时的讲解这些差别,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好一门语言了解其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2.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
交际能力大致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学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语音、语法及词汇能力,而社会语言学能力就是在掌握语言能力基础上学会得体得使用语言。譬如,我们在给学生讲述社交场合不同国家的人习惯的开场白时强调,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一般不直接问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学习lovely weather, isn’t it? 这句话时,不仅要注意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的用法,更重要的是知道这句话在何种场合使用,不能随时随地遇见英国人就问这句话。假若在一个追悼会上遇到一个英国朋友,你劈头就问:lovely weather, isn’t it? 显然非常不合时宜。我们再跟学生讲到西方人注重隐私,因此,除了警察局,签证处等特殊场合之外,一连串询问对方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 Did you get married? 等等问题,会让对方措手不及,甚至产生不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社会学能力割裂开来的缘故。
由此可见,在交际中要考虑的方面还有很多,如何得体的跟英美国家的人顺畅的交流,还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及特定的社会环境。
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途径
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第二个层次是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这时,文化冲突往往会发生;第三个层次,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第四个层次最难达到,在这个阶段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
1.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985年颁布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强化交际能力训练——口头语书面交际,即实现用英语完成交流,不仅是书面交流,而且能顺利地进行口头交流。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与来自不同国家人之间的顺畅交流,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的跨文化意识。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不愉快。首先是认识上的误区,误认为对方与自己没什么两样,而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在跟西方人交流时,提醒自己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障碍是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都被教导,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开放,日本人敬业等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属性的一些信念,而这些属性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然而刻板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许多调查证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人们原有的印象可能随之改变,因此,为了使沟通交流顺畅,跨越种种障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总目标是:所有学生都应发展在目标语社会中具体地活动和与该文化承载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上的理解、态度以及具体技能。即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态度和感情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具体交际能力方面的要求。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合适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比如,可以开设跨文化课程、举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课外活动等,但最为有效的就是结合日常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入。Seelye认为,“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的文化含义,他就不知道那个词的意义——不论他是否会读出或译出那个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讲解讨论词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注意词汇学习这一重要方面;另外,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上,对比英语与汉语在语篇和文体方面的差异,指导学生在写英文书信时要做到尽量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学会在书信中直截了当提出问题或自己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2] 张勇.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3] 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研究,1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