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在临床中常见,可以选用足趾、足部复合组织、皮管髂骨条再造拇指,有时因患者对供区损伤的担心和再造指外观及功能不够满意而难以采用。我们成功利用已伤残的环指转位重建拇指,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将伤残或功能次要位置的指体转位重建拇指,恢复拇指的外观和功能,符合对创伤手的治疗原则。
【机 构】
:
宣城市骨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安徽宣城 242000,宣城市骨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安徽宣城 242000,宣城市骨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安徽宣城 242000,宣城市骨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安徽宣城 24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程度的拇指缺损在临床中常见,可以选用足趾、足部复合组织、皮管髂骨条再造拇指,有时因患者对供区损伤的担心和再造指外观及功能不够满意而难以采用。我们成功利用已伤残的环指转位重建拇指,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将伤残或功能次要位置的指体转位重建拇指,恢复拇指的外观和功能,符合对创伤手的治疗原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技术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web problem based learning,WPBL)在心电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级医学1系为研究对象,以心电图示教分班为基础,随机选择2个小班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采用WPBL教学。采用教学方法调查问卷、心电图理论考试分数、电脑试图测试、心电图病例分析等评价教学效果。应用SPSS 19.0对
完善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口腔医生培养模式对培养高质量口腔医生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不断发展完善牙医学教育,现已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牙医培养模式:理学本科课程加四年牙医学博士课程培养全科医生;2年临床经验加3年专科博士课程培养专科医生。牙医学博士课程主要分牙科基础模块、生命科学模块、牙科临床模块和研究模块,课程设置具有专业课占比大、学生接触临床时间早、临床技能与科研素质共同培养等特
由于近年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发生频率较高、其影响越来越大,培养适配于我国医疗环境的公共卫生人才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以悉尼大学和墨尔本大学为代表的澳大利亚高校,以及以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为代表的日本高校的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模式。两国均重视实践能力教育,澳大利亚高校重点培养全能综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日本高校侧重培养职业型公共卫生人才。我国现阶段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公共卫生认知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对传统腹直肌肌皮瓣的改进,不仅保留了腹直肌的完整性,也大大减少了对腹前壁结构的功能损害及供区并发症的产生,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该皮瓣的穿支起始和走行、分布的报道并不一致。本文就DIEP血供来源、穿支血管的定位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皮瓣应用类型、皮瓣临床应用领域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结合国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8年9月,应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22例,其中挤压伤9例,电锯切割伤8例,刀切割伤3例,玻璃割伤2例。指腹缺损9例,桡侧缺损6例,背侧缺损4例,尺侧缺损1例,尺侧、指腹、桡侧同时缺损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3 cm~4.0 cm×3.0 cm,均伴有神经、血管、肌
目的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 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 )。观察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9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8例,其中车祸外伤4例,慢性溃疡2例,摔伤1例,骨折术后瘢痕挛缩1例。创面面积:8.0 cm×7.0 cm~19.0 cm×8.0 cm, 7例患者的创面合并不同程度的感染。设计股深动脉第3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帯蒂转移5例,游离移植3例。术后
目的探讨应用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瘢痕挛缩松解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腕横纹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虎口挛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虎口松解后拇指外展位固定,虎口创面大小1.5 cm×4.0 cm~3.0 cm×7.0 cm,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术中16例皮瓣切取顺利,皮瓣大小为2.0 cm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SCTs)不同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SCTs共58例(颈段12例,颈胸段2例,胸段21例,胸腰段4例,腰段18例,腰骶段1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椎板成形联合植骨术)分为切除组、成形组和植骨组,分别有17、21和20例。术前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进行评分,III级2
目的探讨携带隐神经分支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感觉重建的手术设计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采用携带隐神经分支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1~62岁,创面位于手部5例,足底2例,踝部1例,足背部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0 cm×2.5 cm~ 21.0 cm×4.0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皮瓣均完全成活,切取面积10.0 cm×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