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脚下风雅徽商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徽商崛起的经济推动下,带动了各种艺术风格杂然并陈,汪肇、朱邦以“浙派”为宗,詹景凤、杨明时师法“吴门”,丁云鹏、萧云从则使徽州版画再现辉煌。而明代中晚期的新安画家郑九夏,在经商的同时,兼取了各种艺术风格和艺术门类,形成了具有极浓地域特色和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并不被人熟知。
  郑九夏,字子阳,号披云山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歙县贞白里(郑村)人。安徽博物院藏《双桥郑氏宗支圖谱不分卷》(以下简称《宗谱》)中记载为“双桥郑氏二十裔世孙”。由于常年在外经商,交游甚广,眼界开阔,后回到故里,黄山白岳自然成为他抒写的重要题材。再加之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因此笔下的作品既有文人画家的笔墨意趣,又能貌写家山,情景交融。
  安徽博物院藏郑九夏所作《山水人物册》采用梁楷减笔画法,或以白描空勾,或以水墨润染,枯淡浓湿、疏密虚实,俱在法度之中,以钉头鼠尾描法勾勒人物造型,山石树木则用披麻皴、雨点皴、钉头皴以分向背,略施渲染,意简神完。画中人物骑驴赏景、策马扬鞭、玩耍嬉戏、赤背挠痒、树下闲读、碧波泛舟、暮雪赏梅,一情一景皆充满现实生活情趣。画中题诗也让人读来轻松惬意,如“策蹇溪山外,携樽探早春。归途饶野兴,吟眺任天真”、“洗耳听流泉,亭亭日卓午。解愒来薰风,素琴遥可抚”、“千林瑶树立,万壑同云连。折得梅花返,不知芒履穿”等,有吴门文人画自娱自乐的诗情画意,力求生动诙谐、言简意赅。
  册后有湖南醴陵陶广题跋,钤“陶广”、“思安”白文方印。后又题:“此册为郑渭占先生先人手泽,因持以奉赠,亦珠还合浦之意也。陶广再墨。”下钤“陶广之章”朱文方印。陶广(1887年至1951年),号思安,早年入北京宪兵学校及南京江南讲武堂,后在蔡锷部下任参谋,继回湖南,在程潜、唐生智部任职,先后担任二十八军中将军长,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苏皖浙边区挺进军副总司令等要职。郑渭占(1882年至1966年),字梦熊,晚年自号“松巢老人”,为郑村西园喉科之后裔,名著于徽浙之间。
  《宗谱》由双桥21世孙郑默、19世裔孙郑民瞻于明万历五年丁丑仲春(1577年)作序撰写,郑九夏绘图,手写两册,记录始于双桥生于后晋天福三年戊戌(938年)的郑村始祖郑球,郑九夏为其恭绘画像。其中录有郑九夏父母及夫人汪氏墓志铭。由于修《宗谱》时郑九夏尚在,因此没有记载其生卒年月,然根据其父母、夫人在世时间看,郑九夏应出生于嘉靖初年,至万历年间尚在,为双桥郑氏20世孙。
  《宗谱》中郑氏历代墓葬图皆由郑九夏绘制,另有其所绘郑村十二景。郑村古时名为双桥,早年由郑村、西溪村合并而成,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蕴藏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十二景中绘有“双桥古水”(郑氏一族自宋初迁居于此)、“西溪廻澜”、“南堤垂柳”、“飞布晴岚”、“百花台障”、“灵金来龙”、“北垅耕耘”、“三塘灌溉”、“黄山积雪”、“杲寺晨钟”、“师山霁日”、“高峰晓云”等。后钤“郑”、“子阳”朱文圆印,“九夏”朱文方印。从作品风格看源于吴门沈周,笔墨较前述《山水人物册》更为严谨沉稳,苍劲朴茂,多以披麻皴、雨点皴表现山川林木,略施渲染,人物则用钉头鼠尾描法勾勒,造型精确,显示出深厚娴熟的传统笔墨功底,作品皆以法度谨严、丝丝入扣的楷书题写诗句,结字匀停,行列齐整,雅致醇和。这种规整的表现形式也体现出对《宗谱》历代先人的敬重与肃穆,因此整体不追求笔墨韵味的变化,而以描绘当地实景山水、人文地貌为主,似有徽州版画的特征。
  郑氏一族世居黄山脚下,风光旖旎,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这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古徽州村落以及各式宗祠、牌坊、书院、古建、园林等。在郑九夏另一幅《郑村世居图》中得以很好的体现。画题曰:“郑村世居图颂,猗欤我祖,遯跡丘园。卜居兹土,以姓名村。境之旷敞,歙之中原。青山环绕,俨若城垣。施人尚义,贤哲腾骞。有以功德,庙食于元。有称廉吏,贞白表门。有工理学,解经立言。世代久远,子孙衍繁。簪缨接武,文献具存。绘图纪谱,永贻後昆。双桥二十世裔孙郑九夏写题。”后钤“郑氏子阳”白文方印,右下钤“思慎轩”朱文方印。题中描绘了郑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代先贤功德圣迹,有郑氏第十世孙郑安,至元初,捍御郡城有功,保民无恙,授歙县令,死后民思其德,修建“郑令君祠”。有郑氏第十一世孙郑千龄,字耆卿,官至休宁县尹,为官清正,谥为“贞白先生”,司表其居为“贞白里”,“贞白里坊”是歙县现存的惟一一座元代石坊。有郑氏第12代世孙郑玉(1298年至1358年)字子美,号师山,元末徽州最著名的理学家,门人甚众,鲍元康为构建“师山书院”,称“师山先生”,著有《师山先生文集》。另外还绘有“进士坊”、“孝子祠”、“张停社”等。
  从郑九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明代中晚期的新安画家以家乡山水为题材。他既善于观察生活,重视笔墨韵致,又能将版画刚劲硬朗、瘦削凝练的线条用于《宗谱》家乡山水的实景描绘,是早期新安画家受朱子理学影响形成的独特风格。他在经商之余,延续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吟诗作文,以画绘意,雅然情趣。作为商人他流寓四方,交游也多为文人士子,把自身的文化形式传播到各地,同时又吸收外来文化营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他文献
艺术家要求停办“基弗在中国”展  2016年10月21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宣布“基弗在中国”北京展览将于2016年11月19日在该馆举行。11月16日,艺术家安塞姆·基弗发表声明指出,即将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办的他本人的艺术回顾展并未获得其同意,希望主办方停止举办。中央美院美术馆于11月18日紧急作出回应,称本次展览作品的来源是基弗的最大藏家以及德国的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因为展览已征得藏家和收
期刊
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认为盆景并非起源于中国,而是自日本传出。虽然盆景具体是什么时候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日本学术界已经对盆景源于中国的说法给予了肯定的观点。如日本盆栽协会出版的千叶大学教授岩佐亮二1976年所著《日本盆栽文化史》中提道:早在公元4世纪时,日本大和朝廷就已派遣使节到中国,与当时中国的东晋交往。至唐代,两国交往频繁,中国文人中间盛行的栽花种树和盆玩的风习随之传到了日本,并在
期刊
最近,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2017年关税调整方案》的公告,对于三个税则号的艺术品关税再次降低,掀起了业界对此的又一轮讨论热潮。  据悉,该公告内容指出,经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通过,方案中对822项进口商品实施暂定税率。其中97011019(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97020000(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97030000(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三个税则号的关税暂行税率再次降至
期刊
明代屠隆所著的《考盘余事》出现了“盆景”一词,在该时期,有关盆景的专著相继问世。  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中国的盆景艺术最晚在距今1500年前,也就是北齐时代就有了。而根据对盆景定义的不同,有关起源时间的观点包括唐代起源说、唐代前起源说、晋代起源说、东汉起源说、西汉起源说等。  如果把“盆景”的概念看得简单一点,那么中国的盆景起源甚至可以早至新石器时期。1977年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
期刊
在日本的盆栽界,一直流传着极有来头的两盆贵重盆栽,都是蒋介石培育过的,而其中的一盆就是在西泠举槌的这盆锦松。  对于国内的盆景艺术拍卖来说,2014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拍卖公司开始涉足这个板块,且表现不俗。随着后来几年的市场深耕,如今盆景艺术已逐渐成为了拍场上的新秀,正在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  而提到盆景艺术在拍场的推广,西泠拍卖的感受不容错过。据悉,截至目前,该拍卖行共为藏界
期刊
中国古人认为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是事事如意的表现。工艺盆景凭借高超的仿生手段,将盆景永远固定在了最佳观赏期,也将生命力无限延长下去。  “上(汉武帝)起神屋……植玉树,珊瑚为枝,以碧玉为叶,或青或赤,悉以珠玉为之,子皆其空其中如小铃,锵锵有声。”——《艺文类聚》卷六十一引《汉武故事》  其实,除了天然植物盆景,完全人工塑造的工艺盆景同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以金银、珠宝、翡翠、珊瑚、玉石和玛瑙等珍贵材料
期刊
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在精神追求与社会使命,使得他们以道自任。整个古代的盆景文化进化史,实际上都是在文人的探索推动下不断前进的。  古代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绘画。其内容注重文学趣味,画中有诗,托物言志。文人画作品多数标榜“书卷气”,传达出闲适宁静的意趣,充满灵动与个性。而盆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传承,文人画与盆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之千丝万缕的关系。近代著名作家、园艺家周瘦
期刊
近日,一场名为“清寂鹜影—林风眠艺术精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登场,以一番静谧而明朗的经典艺术景象,陪观者一道走向春天。  | 被历史记住的画家 |  林风眠(1900年至1991年)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他赴法勤工俭学,学习西洋绘画,先在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随后前往德国游历。1925年,他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又受蔡元培
期刊
春节长假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里,不少人真正开工甚至要等到正月过了,身为两个宝宝妈妈的冯玮瑜,却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开启了工作模式。尽管内地和香港的春拍还有时日,但纽约亚洲艺术周3月上旬就要启幕啦,对于冯玮瑜这位“挑剔”的藏家来说,拍前的功课一定要提前做好。  | 不爱红妆爱武装 |  冯玮瑜给人的感觉是“温婉、柔美、亲和”,让人很难联想到她在拍场上柔中带刚的笃定却毫不逊色于男人。  就拿
期刊
“海昏侯”爆棚 考古展原来这么接地气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呈现了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发掘的阶段性成果。“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仅仅3个月,展览就吸引了36万观众,不仅在“专业圈”内成了热点,也得到了大批民众的关注。  作为一场考古特展,海昏侯大展呈现出的人气和话题性,堪比某些娱乐、时尚活动。这场展览不仅吸引了那些翘首企盼文物真容的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