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各种原因,笔者最近4年的化学教学一直采用“教学案”模式。所谓“教学案”就是将传统的教师教案与学生作业整合为简约的“教学案”,通过教案与学案的有机统一,设定师生双边活动,从而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课时计划。
一、“教学案”模式的可取之处
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教学案”模式也不例外。
1.“教学案”优化了学习过程。
“教学案”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而且日日清、周周清,因此使用“教学案”的课堂,师生解决的问题相对集中,针对性也强,有利于掌握重点、破解难点,把握学情、精讲巧练。
2.“教学案”培养了自学能力。
预习是“教学案”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体现了“教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步骤。将“教学案”提前发放,学生以“教学案”和教科书为蓝本,自行解决“教学案”中的基础问题。长此以往,不仅养成了依案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提升了问题意识。
3.“教学案”促进了教学研讨。
编写“教学案”要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科书,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刻意设计教学环节,从而使“教学案”上的知识点梳理有序、考点呈现合理、问题设置典型。
编写“教学案”除了集体备课,还有课后交流、定期研讨和阶段总结等,其间教师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提升了日常交流的有效性,使问题成为课题,使办公室变成研究室。
使用“教学案”模式2-3个循环后,青年教师成长了,很快站稳讲台;骨干教师进步了,教学基本功明显提高;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财富共享了,通过“教学案”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案”模式的一些弊端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当为了便于操作而被设计成一种教学模式时,其弊端也会显现出来。
1.“教学案”固定的教学思路阻碍教学艺术的提升。
讲台是教师的职业舞台,因此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若长期使用“教学案”模式,那么他讲解的水平可能提高了,解题的技巧可能娴熟了,整合教材的能力可能增强了,编制习题的技能可能发展了。但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会舍弃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基本功,像教学意外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过渡、教学板书的设计、科学探究的引领、教学语言的运用等。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笔者几年的“教学案”实践也深感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退化。
鉴于此,我们不应提倡青年教师使用教学模式,至少不提倡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若强制推行教学模式便是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遍尝百草、广泛学习,这样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后,会迅速走向成熟。
2.“教学案”固定的形式和结构限制了教学生成。
“教学案”上除了知识点就是考点,除了练习题就是各种问题,通篇都是教师近乎完美的预设,这样课堂上思维碰撞少了,教学“意外”没有了,所以教学生成的空间缩小了,精彩的生成更是难得一见,尤其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教学机智,在“教学案”的课堂上很难看到。
笔者了解,很多教师在参加优质课评比时几乎没有使用“教学案”模式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课堂缺乏生成,精彩有限。
3.“教学案”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由于“教学案”是一种预习领先的学习模式,因此这种模式的课堂缺少悬念。没有悬念还去探究,那是虚假的探究,无异于做戏。一些探究环节比较完整的学习内容,更是难以在“教学案”的课堂上落实。科学探究与“教学案”模式的切合点,笔者至今没有摸索到。
另外,“教学案”的长期使用,影响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月复一月的预习、日复一日的做题,这样的课堂开放性小、趣味性少,很难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乐趣。
一、“教学案”模式的可取之处
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教学案”模式也不例外。
1.“教学案”优化了学习过程。
“教学案”是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而且日日清、周周清,因此使用“教学案”的课堂,师生解决的问题相对集中,针对性也强,有利于掌握重点、破解难点,把握学情、精讲巧练。
2.“教学案”培养了自学能力。
预习是“教学案”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既体现了“教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步骤。将“教学案”提前发放,学生以“教学案”和教科书为蓝本,自行解决“教学案”中的基础问题。长此以往,不仅养成了依案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提升了问题意识。
3.“教学案”促进了教学研讨。
编写“教学案”要紧扣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科书,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精心整合教学内容,刻意设计教学环节,从而使“教学案”上的知识点梳理有序、考点呈现合理、问题设置典型。
编写“教学案”除了集体备课,还有课后交流、定期研讨和阶段总结等,其间教师思维碰撞、取长补短,提升了日常交流的有效性,使问题成为课题,使办公室变成研究室。
使用“教学案”模式2-3个循环后,青年教师成长了,很快站稳讲台;骨干教师进步了,教学基本功明显提高;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财富共享了,通过“教学案”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案”模式的一些弊端
任何一种教学理念,当为了便于操作而被设计成一种教学模式时,其弊端也会显现出来。
1.“教学案”固定的教学思路阻碍教学艺术的提升。
讲台是教师的职业舞台,因此教育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若长期使用“教学案”模式,那么他讲解的水平可能提高了,解题的技巧可能娴熟了,整合教材的能力可能增强了,编制习题的技能可能发展了。但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会舍弃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基本功,像教学意外的处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过渡、教学板书的设计、科学探究的引领、教学语言的运用等。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笔者几年的“教学案”实践也深感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退化。
鉴于此,我们不应提倡青年教师使用教学模式,至少不提倡长期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若强制推行教学模式便是扼杀教师的教学个性。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遍尝百草、广泛学习,这样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后,会迅速走向成熟。
2.“教学案”固定的形式和结构限制了教学生成。
“教学案”上除了知识点就是考点,除了练习题就是各种问题,通篇都是教师近乎完美的预设,这样课堂上思维碰撞少了,教学“意外”没有了,所以教学生成的空间缩小了,精彩的生成更是难得一见,尤其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教学机智,在“教学案”的课堂上很难看到。
笔者了解,很多教师在参加优质课评比时几乎没有使用“教学案”模式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课堂缺乏生成,精彩有限。
3.“教学案”的课堂缺少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是当今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由于“教学案”是一种预习领先的学习模式,因此这种模式的课堂缺少悬念。没有悬念还去探究,那是虚假的探究,无异于做戏。一些探究环节比较完整的学习内容,更是难以在“教学案”的课堂上落实。科学探究与“教学案”模式的切合点,笔者至今没有摸索到。
另外,“教学案”的长期使用,影响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月复一月的预习、日复一日的做题,这样的课堂开放性小、趣味性少,很难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