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姜夔是南宋江湖词人,其词风以幽韵冷香著称。关于幽冷词风的成因,前代学者也作出了不同的阐释,笔者认为姜夔词作,在题序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对“幽冷”词风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姜夔的具体词作,来探索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词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姜夔;幽冷;白石词;词风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姜夔的词作相比于前人而言,其大量的创作题序,另外在叙事结构上发生了转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平铺直叙,出现了时空跳跃,在此之中,体现了作者的幽冷词风,另外作者大量的化用典故和前人的诗句,继续拓宽了词作的容量,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词作之中,使得词作展现出“幽韵冷香”的艺术特点。
一、幽冷词风在题序中的时间感和季节感
姜夔在词作中创作了大量的题序,他的题序堪称一绝,不仅数量多,而且富有文学意味,很值得研究。
对于题序,可分为词题和词序。对于题序施蛰存先生在《词学名词释义》中指出“写得简单的不成文的称为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文字来说明词的创作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则称之为词序。”[1]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题序也有所体现,其中主要通过时间感和季节感来展示。
季节感指的是题序中直接标注了季节,确切表示季节的如“丙午冬”、“甲寅春”、“丙辰秋”、“丙辰之冬”、“丁未之夏”。而在春夏秋冬这四季中,通过笔者统计,春季20首,夏季6首,秋季7首,冬季16首,冬季天气寒冷,秋天万物凋零,令人自然产生清冷幽寒之感,而在姜夔词中的春不是往常意义上生机勃勃的春季,而是指的是早春,与清冷孤高的寒梅相联系。在大自然凄清环境的衬托下,词作沉浸在一种季节性的清冷之中。如“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冬寒沙露,衰草入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增加了词人心中凄凉的悲伤感,也使全词沉浸在一种幽冷的境界中,显示出姜夔词作的清刚醇雅。
而在写作时间,词人总是选择“除夕”、“丙申至日”“丁己元日”“正月十一日”“元夕”“十六夜”,这些时间本来就是特殊的时间段。尤其是正月十五,正月初一。这本是家人团聚,庆贺新年,热闹赏灯的时间,而作者总是寄托身世飘零,怀念当初昔日合肥恋人。采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使整个感情基调陷入一种孤寂幽冷的情调之中。如写作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到庆元三年(1197)年的五首《鹧鸪天》,作者在正月这个时间,怀人情感明显高出平日。
二、改变叙述结构营造“幽冷”词风
在结构中,首先从平铺直叙转变为时空上的转换。姜夔词作的结构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了对以往词体平铺直叙结构的改变。过去、现在、未来不断交替,纵横跌宕。把往日的欢乐、现在的悲凉、离别之后的痛苦思念,交叉在一起。把故事情节进行穿插叙述,采用情感的线索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把握住内在联系,有意淡化情节,注重主体抒情,完全按照自己感情的流动来结撰全词。其他表现如在《探春慢》(衰草愁烟)、《解连环》(玉鞍重倚)、《凄凉犯》、《阮郎归》。这种情感的流动和姜夔的人生际遇有关,包括姜夔对合肥恋人的怀念,以及一生频繁的四处漂泊,在此之中体会到羁旅之愁。
词作中的记事,将漂泊途中的见闻融入感情,运用悲凉的心境来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幽冷的世界。这种幽冷情感从外界向内心渗透,采用时空跳跃的结构方式,通过其感情的流动,使文章变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同时也通过情感的蔓延,让人形成通感,形成幽冷词风。
三、通过虚与实营造清幽旷远
陈锐在《袌碧斋词话》说姜夔词“结体于虚”,另外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有相似表述“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在姜夔的词中,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带来了纤尘不染的空灵冷峻之感。
姜夔词作中,其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大多表现在咏梅词中。据笔者统计,姜夔词作中共有28首词涉及到梅花,占到总词作的1/3。在这些词中,所吟咏的梅花,意境空灵,格调清远,采用虚与实相接的手法,让词的意旨飘忽不定,产生了一种飘渺,幽远之感。
在写作梅花方面,其的传世名品如《暗香》《疏影》被称为是前无古人。在《暗香》中“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叹寄于路遥”两者都是从虚处着笔,一个是感叹梅花把香气送到我的身边,令我想起往事,一个是暗用陆凯把梅花寄给长安的范晔的典故,而“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却是从实处着手,对酒伤悲。在《疏影》当中入眼的是苔枝点缀的梅花和小小翠禽,可以算是实景。可是翠禽却也是虚景,是化用赵师雄梦遇梅花之神的典故,这便是虚实相接。而紧接着暗用昭君远嫁,寿阳公主的梅花妆,金屋藏娇这三个典故把词境引入虚处。词的独到之处便是对意境的渲染建构,将词人的情感建立在悠远辽阔的情景之中,营造了清空绵邈的意境。使全词透着一股清幽纯净之气韵。
姜夔在结构上采用虚实相接的手法,采用情感作为主线,虚实相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给人呈现物象的整体视觉效果,从细处着笔。张炎的《词源》在评价姜夔词中提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2]姜夔词作中的空亦是虚,营造出一种清空幽冷的意境。
四、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所营造的幽冷词风
姜夔的词作中喜欢化用前人的诗句,并且运用大量的典故,诗句的化用以及典故大量运用,使得词作的雅化程度大大增加,并且作为事件穿插在词作当中,成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有的诗句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带有幽冷的情调。下文从诗句化用和用典来分析姜夔词幽冷词风的塑造。
姜夔词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化用前人的词作,用典繁密。笔者统计姜夔84首词中,用典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共计50首。占词作的1/2以上,这些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大多使用的了无痕迹,与作品的情思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因为姜夔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熟练的采用夺胎换骨的手法。在《缪钺说词》中写道“白石词之特点,即在以江西派诗人作诗之法作词。白石早年学黄山谷诗,用心甚苦,所入颇深,既得其法,而移以作词,遂开新境。”[3]姜夔融合江西派的写作方法,已经开辟出自己的新境。
姜夔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体现在白石词中能够进行整体分类的咏梅词,以及带有神仙情调的词作中,另外也大量存在无法进行明确分类的其他词作中。
姜夔喜欢用梅来喻指思念的女子以及高雅情怀,姜夔的28首咏梅词中,笔者统计作者用典的频率,发现林逋,何逊,庾信,陆凯折梅花送范晔之事,赵师雄醉游罗浮山之事出现频繁。
其中用的最多为林逋,出现7次,姜夔化用《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2次。化用《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2次,林逋又被称为林处士、逋仙。因为林逋个人隐逸情结浓厚,有梅妻鹤子之称,化用林逋诗句中的名作,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思想。另外在非咏梅词中也多次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何逊“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庾信“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次数频繁的引用这些诗句或者化用这些典故,梅花本来就意味着清冷,姜夔又用了大量的带有清冷意味的诗句和相关典故,使词作显得幽冷。
另外姜夔的其它词作中,有许多神仙意象在里面。如《阮郎归》(旌阳宫殿昔徘徊)《喜迁莺慢》《念奴娇(昔游未远)《虞美人》(阑干表立苍龙背),里面有神仙的意象,典故出处有《神仙传》《列仙传》《搜神后记》,这些游仙题材的词作,显得作者神思幽远,显然能够表现姜夔词作“幽”的趣味。
姜夔的幽冷词风,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姜夔在融合“江西诗法”的创作理论外,还形成了自成风格,反映了南宋词坛的新风尚,使语言变得清刚醇雅,达到了清冷的审美境界。形成幽韵冷香的特征,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范围甚广,直至到清初的浙派词。
参考文献:
[1]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页。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3]缪钺:《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
关键词:姜夔;幽冷;白石词;词风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姜夔的词作相比于前人而言,其大量的创作题序,另外在叙事结构上发生了转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平铺直叙,出现了时空跳跃,在此之中,体现了作者的幽冷词风,另外作者大量的化用典故和前人的诗句,继续拓宽了词作的容量,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词作之中,使得词作展现出“幽韵冷香”的艺术特点。
一、幽冷词风在题序中的时间感和季节感
姜夔在词作中创作了大量的题序,他的题序堪称一绝,不仅数量多,而且富有文学意味,很值得研究。
对于题序,可分为词题和词序。对于题序施蛰存先生在《词学名词释义》中指出“写得简单的不成文的称为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文字来说明词的创作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则称之为词序。”[1]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题序也有所体现,其中主要通过时间感和季节感来展示。
季节感指的是题序中直接标注了季节,确切表示季节的如“丙午冬”、“甲寅春”、“丙辰秋”、“丙辰之冬”、“丁未之夏”。而在春夏秋冬这四季中,通过笔者统计,春季20首,夏季6首,秋季7首,冬季16首,冬季天气寒冷,秋天万物凋零,令人自然产生清冷幽寒之感,而在姜夔词中的春不是往常意义上生机勃勃的春季,而是指的是早春,与清冷孤高的寒梅相联系。在大自然凄清环境的衬托下,词作沉浸在一种季节性的清冷之中。如“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冬寒沙露,衰草入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增加了词人心中凄凉的悲伤感,也使全词沉浸在一种幽冷的境界中,显示出姜夔词作的清刚醇雅。
而在写作时间,词人总是选择“除夕”、“丙申至日”“丁己元日”“正月十一日”“元夕”“十六夜”,这些时间本来就是特殊的时间段。尤其是正月十五,正月初一。这本是家人团聚,庆贺新年,热闹赏灯的时间,而作者总是寄托身世飘零,怀念当初昔日合肥恋人。采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使整个感情基调陷入一种孤寂幽冷的情调之中。如写作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到庆元三年(1197)年的五首《鹧鸪天》,作者在正月这个时间,怀人情感明显高出平日。
二、改变叙述结构营造“幽冷”词风
在结构中,首先从平铺直叙转变为时空上的转换。姜夔词作的结构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了对以往词体平铺直叙结构的改变。过去、现在、未来不断交替,纵横跌宕。把往日的欢乐、现在的悲凉、离别之后的痛苦思念,交叉在一起。把故事情节进行穿插叙述,采用情感的线索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把握住内在联系,有意淡化情节,注重主体抒情,完全按照自己感情的流动来结撰全词。其他表现如在《探春慢》(衰草愁烟)、《解连环》(玉鞍重倚)、《凄凉犯》、《阮郎归》。这种情感的流动和姜夔的人生际遇有关,包括姜夔对合肥恋人的怀念,以及一生频繁的四处漂泊,在此之中体会到羁旅之愁。
词作中的记事,将漂泊途中的见闻融入感情,运用悲凉的心境来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幽冷的世界。这种幽冷情感从外界向内心渗透,采用时空跳跃的结构方式,通过其感情的流动,使文章变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同时也通过情感的蔓延,让人形成通感,形成幽冷词风。
三、通过虚与实营造清幽旷远
陈锐在《袌碧斋词话》说姜夔词“结体于虚”,另外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有相似表述“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在姜夔的词中,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带来了纤尘不染的空灵冷峻之感。
姜夔词作中,其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大多表现在咏梅词中。据笔者统计,姜夔词作中共有28首词涉及到梅花,占到总词作的1/3。在这些词中,所吟咏的梅花,意境空灵,格调清远,采用虚与实相接的手法,让词的意旨飘忽不定,产生了一种飘渺,幽远之感。
在写作梅花方面,其的传世名品如《暗香》《疏影》被称为是前无古人。在《暗香》中“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叹寄于路遥”两者都是从虚处着笔,一个是感叹梅花把香气送到我的身边,令我想起往事,一个是暗用陆凯把梅花寄给长安的范晔的典故,而“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却是从实处着手,对酒伤悲。在《疏影》当中入眼的是苔枝点缀的梅花和小小翠禽,可以算是实景。可是翠禽却也是虚景,是化用赵师雄梦遇梅花之神的典故,这便是虚实相接。而紧接着暗用昭君远嫁,寿阳公主的梅花妆,金屋藏娇这三个典故把词境引入虚处。词的独到之处便是对意境的渲染建构,将词人的情感建立在悠远辽阔的情景之中,营造了清空绵邈的意境。使全词透着一股清幽纯净之气韵。
姜夔在结构上采用虚实相接的手法,采用情感作为主线,虚实相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给人呈现物象的整体视觉效果,从细处着笔。张炎的《词源》在评价姜夔词中提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2]姜夔词作中的空亦是虚,营造出一种清空幽冷的意境。
四、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所营造的幽冷词风
姜夔的词作中喜欢化用前人的诗句,并且运用大量的典故,诗句的化用以及典故大量运用,使得词作的雅化程度大大增加,并且作为事件穿插在词作当中,成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有的诗句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带有幽冷的情调。下文从诗句化用和用典来分析姜夔词幽冷词风的塑造。
姜夔词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化用前人的词作,用典繁密。笔者统计姜夔84首词中,用典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共计50首。占词作的1/2以上,这些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大多使用的了无痕迹,与作品的情思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因为姜夔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熟练的采用夺胎换骨的手法。在《缪钺说词》中写道“白石词之特点,即在以江西派诗人作诗之法作词。白石早年学黄山谷诗,用心甚苦,所入颇深,既得其法,而移以作词,遂开新境。”[3]姜夔融合江西派的写作方法,已经开辟出自己的新境。
姜夔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体现在白石词中能够进行整体分类的咏梅词,以及带有神仙情调的词作中,另外也大量存在无法进行明确分类的其他词作中。
姜夔喜欢用梅来喻指思念的女子以及高雅情怀,姜夔的28首咏梅词中,笔者统计作者用典的频率,发现林逋,何逊,庾信,陆凯折梅花送范晔之事,赵师雄醉游罗浮山之事出现频繁。
其中用的最多为林逋,出现7次,姜夔化用《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2次。化用《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2次,林逋又被称为林处士、逋仙。因为林逋个人隐逸情结浓厚,有梅妻鹤子之称,化用林逋诗句中的名作,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思想。另外在非咏梅词中也多次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何逊“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庾信“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次数频繁的引用这些诗句或者化用这些典故,梅花本来就意味着清冷,姜夔又用了大量的带有清冷意味的诗句和相关典故,使词作显得幽冷。
另外姜夔的其它词作中,有许多神仙意象在里面。如《阮郎归》(旌阳宫殿昔徘徊)《喜迁莺慢》《念奴娇(昔游未远)《虞美人》(阑干表立苍龙背),里面有神仙的意象,典故出处有《神仙传》《列仙传》《搜神后记》,这些游仙题材的词作,显得作者神思幽远,显然能够表现姜夔词作“幽”的趣味。
姜夔的幽冷词风,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姜夔在融合“江西诗法”的创作理论外,还形成了自成风格,反映了南宋词坛的新风尚,使语言变得清刚醇雅,达到了清冷的审美境界。形成幽韵冷香的特征,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范围甚广,直至到清初的浙派词。
参考文献:
[1]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页。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3]缪钺:《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