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若诚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这应该是2003年最后一位离我们而去的文化要人,在很多人眼里,大概也是分量最重的一位。至少在中国人这边,应该是的。
最早看到英若诚,还是在[白求恩大夫]里,镜头不多,他演白求恩的翻译。这也算是一种本色演出了。说老实话,没有看出丝毫光采。倒是在[知音]里,他演那位只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戏也不多,但声色,气氛全在。那时,就有人告诉我,他是文化部的副部长。现在想,演员照样可以学而优则仕。后来又看了[马可·波罗],他演元世祖忽必烈,那份帝王气是能让尘土飞扬起来的。有一场戏,忽必烈有一段很长的台词,这镜头还不能有丝毫切换。意大利导演刚开始还有点担心,此番状况对演员功底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后来实际拍摄时,英若诚是一气呵成了这超难度的表演,使意大利同行对这位中国“皇帝”刮目相看。 这是部合拍片。在另一部更为经典的合拍片里我们又见到了英若诚硬朗的身影,他在[末代皇帝]中演一位战犯管理所的监狱长。鹰一般的眼神和铿锵的语调,十分传神。他低下头给尊龙饰演的薄仪解下鞋带,又让溥仪自己把鞋带系上。这份架势,确实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度。假如你看过[茶馆]和[骆驼祥子]的话剧,那里的刘麻子和刘四爷,前者油滑势利,后者独断专横,皆显示出英若诚老先生对戏剧,乃至人生极为丰厚的体验。尤其是刘麻子最后的那声叫好,既无奈,又于心不安。用“到位”二字都很难形容老先生精湛的表演功底。按舒乙老先生的话说,英若诚先生是水,倒在什么容器里便是什么样子。他演起戏来能忘掉自己,他永远是别人。他是不定形的,是多变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不在一个地方。
英若诚说他喜欢大俗的东西,他生前有两大爱好,一个是爱喝二锅头,他跟于是之在一起,一个中午,只要有碟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另一个是喜欢抽雪茄。恐怕这一直对他的身体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最近看到英若诚是在儿子英达执导的[我爱我家]的系列短剧里客串了一把,总是爱和文兴宇饰演的老爷子掐架,整个一老顽童,可爱极了。老了老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反倒使经过积淀的真性情全能流泻出来了。
想到英若诚,最先映入脑海的还是[围城]里的那位高松年校长,钱钟书形容这位高校长,说他不去演戏,是戏剧界的不幸,是演员们的大幸。英若诚头发往后一背,眼镜片后面的眼睛一闪,那种一本正经的无聊,指东说西的关切,以及狗急跳墙时的暧昧,全呼之欲出了。有人看了英若诚的精彩表演,说要是他来演李登辉的话,是再合适不过了。现在,不由想起臧克家的那首诗——《有的人》。是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英若诚简略年表
1929年 生于北京。
1950年 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毕业,同年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
1956年 出演[明朗的天]中之陈洪友,获全国话剧汇演表演奖。
1964年 在电影[白求恩大夫]中扮演童翻译。
1968年 因莫须有罪被捕入狱,历时三年有余,后无罪释放,平反。
1976年 调离北京人艺,任外文局《中国建设》外语记者。
1979年 调回北京人艺。
1980年 在电影[知音]中扮演袁世凯。
1980年 参加[请君入瓮]演出,任翻译、副导演。
1981年 在电影[马可·波罗]中出演忽必烈。
1982年 应美国密苏里大学邀请,任戏剧系教授,并翻译、导演话剧[家]。
1983年 翻译《推销员之死》,并于作者亲自导演下演威利·洛曼。
1984年 赴美讲学,并导演[十五贯]。
1984年 被密苏里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密苏里州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1985年 翻译并导演[上帝的宠儿](又名[莫扎特之死])。
1986年 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1986年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扮演战犯管理所所长。
1988年 翻译剧本《哗变》(谢尔曼·沃克)。
1990年 翻译并导演《芭巴拉少校》(萧伯纳)。?1993年 获美国包度因学院名誉博士学位。
1998年 获菲律宾麦格塞塞总统纪念奖及马尼拉荣誉市民称号。
回忆英若诚
你不抽烟不喝酒,而我却是“五毒俱全”,看咱俩谁活得长。
——英若诚对郑榕的调侃
英若诚他土的全会,土到可以掉渣子,可洋起来洋人还要向他学英文。 —黄宗洛
英若诚虽然只有几集的戏([围城]),但他特别用心,认真得就像初学表演的学生一样。他对塑造人物的那种热情让我特别欣赏。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表演的技巧特别好,我发现他是很潜心观察生活的一种人,平时话并不多,但见解精辟而且独到。 ——黄蜀芹
他平时会喜欢说一些见解尖锐的观点,而且一针见血,对于生活中很平常的事件,他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
——陈冲
大丈夫演好戏,当好官;奇君子办真事,做真人。
——曹禺
感谢大家的宽容。
——英若诚在[茶馆]1990时演出时对观众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