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uin6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学校输出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等问题。文章从学生素质、教学管理和企业需求等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高职人才社会适应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社会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发展较为迅速。数据显示,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总人数为325万,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三分之一。学校数量、入学人数、就业率、薪资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声誉以及将来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显得非常必要,这是社会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也是高职学生提升自我的愿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要求。
  一、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起源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学说“适者生存”一词,后来专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是指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通过与社会互动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状态。毕业生应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适应性是一个高职学生的终身课题。
  社会适应性的判断标准:一是客观标准。个体按其在该社会群体中接受的生活活动的规范与准则加以实现的程度。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是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出色完成工作,能否与企业相关人员和谐相处。二是主观标准。对取得该社会群体的成员资格对所提供用来满足和发展基本社会需要的条件表示满意的程度。也就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对高职人才工作表现是否满意以及高职学生自身对现状是否满意。
  二、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表现
  (一)学生方面的反映
  1.薪资低。我们就部分2010级毕业生预期薪资待遇问题发放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000”(28.7%),只有14%的学生将底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
  2.优质岗位少,专业不对口。很多学生觉得做不到人尽其才,未能发挥个人最大效用。媒体报道称,以北京为例,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但多就业于服务行业。2012年,北京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岗位非常多,每个学生可以得到3个或更多的岗位推荐,用人单位的需求量很大。学生的去向主要是服务类行业,如金融、会计、营销、酒店管理等。访谈中,虽然很多学校都表示高职学生就业不难,但是,他们也坦言,稳定、待遇较好的优质就业岗位较少。
  3.不能融洽处理同事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期间与同事相处感觉与在校时的同学关系不同。在校期间有同学和老师的关心,自身的缺点他们都可以容忍并指正,但来到社会上明显有差异,没这么容易得到包容,所以感觉难以适应。
  4.企业要求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个人认为企业标准太高,自身所学或本身能力难以达到,差距太大,从而对岗位工作产生畏难心理。
  5.前途渺茫。很多高职毕业生觉得发展空间有限,难有提升,因而感觉前途暗淡,在工作中寻找不到乐趣,工作仅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从而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用人单位方面的反映
  1.工作能力欠缺。高职学生虽有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却不善实际应用或运用得不合理,从而影响工作进度和效率。
  2.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时企业因业务需要,要求员工加班,部分高职生总是推脱,觉得疲惫,而对公司安排采取躲避态度,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亟待提高。
  3.团队精神不够。企业工作需要很多员工的配合,但部分高职毕业生仍然是我行我素,不愿与他人沟通与合作,致使企业目标很难达到。
  4.稳定性、纪律性太弱。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半年离职率高达50%,稍感不适应就跳槽,根本未了解岗位的职责和自身到底是否合适,就匆匆离去,给企业的长远安排带来影响。更为糟糕的是,有部分学生是不辞而别,让企业没有任何准备,这也给企业的工作安排带来不利影响。
  5.沟通能力亟待加强。不少用人单位认为高职生与他人沟通能力差,个性太强,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为人处世,不会与同事和谐相处,不够尊重上级和客户,这也影响了企业的工作和形象。
  三、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根源
  (一)学生方面
  1.生源差。高职学生属于本科水平以下的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大部分是200-300分左右,还有些民办院校甚至不需要分数线。这反映了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水平低,学习能力差,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工作,同样需要学习,效果也会受影响。
  2.心理素质脆弱。部分学生可能是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觉得自己能力太差,甚至会感觉低人一等,所以产生了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也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3.学习主动性差。据统计,高职学生中,有30%会主动学习,30%随波逐流,30%较为被动。学习主动性差,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们调查过很多毕业后的高职生,75%反思不适应社会的根源,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未在校好好学习,沉迷网络游戏或其他生活方式,虚度了光阴。
  4.未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太强,以自我为中心,在校时就很难包容他人,所以没学会为人处世,这也为后来进入社会不适应埋下隐患。   (二)学校方面
  1.教学理念偏差。很多高职院校未深刻领会高职教育“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精髓,还是按照本科教育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或者只重视提高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品德方面的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未掌握技能,或虽掌握了一部分技能,却欠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
  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教师还是重理论、轻实训,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差,有的甚至表达能力都没得到锻炼。
  3.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来任教的,自身没有在企业经历过实践锻炼,所以很难想象能教出实用型人才。
  4.不了解企业和社会时代需求。很多高校设置专业都雷同,类似闭门造车,根本未考虑社会和时代的实际需求,所以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
  (三)企业方面
  1.对高职生要求过高。企业为了自身的效益和发展,需要毕业生经短期培训后就能正式上岗,这对刚出校门未经历过社会实践的高职学生来说确实有些不适应。
  2.对高职生有偏见。部分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学历低,能力也低,所以给予他们不公平的待遇。
  四、改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吸引优质生源。据统计,高职生的就业率和薪资水平在稳步提高,应加大舆论与媒体宣传力度,将就读高职院校的优势传递给社会、家长和学生,鼓励更多优质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可以改善,就业形势也可以得到改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2.心理教育。祛除自卑心理,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心理正常了,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以后进入社会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学会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让学生知道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这也是我们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具体措施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园的社团工作或其他志愿者工作,多为社会、学校和学生做些有益的事情,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
  4.制订职业规划。做事情有了计划和方向,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就有了目标和行动指南,就不会盲目,每一步获得成就感,才会踏踏实实做下去,取得良好效果。
  (二)学校方面
  1.改变培养理念。按照教育部要求,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按照这个要求去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德为先,才能被社会所认同,才能适应社会。为此,教会学生技能同时,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为人处世的方法。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同时又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才能在社会立足。这个理念应在教学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措施可以在学校开设公共课,并在专业课中加强对学生品德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2.加强实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应重在专业技能培养,所以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本科生还是有所区别,为了适应社会,高职学生在实训教育方面必须加强,提高动手运用能力和认知能力。具体措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外出实习和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外出实习方面最好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工学结合方面也要注意让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融会贯通。以上这些操作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3.打造“双师型”教师群。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有企业实践经验和丰富教学理论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必不可少的。学校为提高本校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应多引进该类人才,给予恰当的待遇和补贴;学校还可以采取让本校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有条件的话还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实践课的培训或进修。对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所做的投入,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因为这也是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
  4.了解社会和企业需求。学校应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在开设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迟滞不前。在学历以外,企业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处事态度、进取心、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应注重这些信息,并将其在教学管理中得到应用。
  (三)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
  1.平等对待。社会应消除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在就业和安排岗位上应给予他们发挥所学专长和技能的机会,不要单方面只看重学历,而忽视他们的能力,企业应意识到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2.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应重视怎样让高职学生进一步得到提升,创建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具体措施包括鼓励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等,还有提供自主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非常重要,只有在学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学校改进教学理念方法以及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高职教育才能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人才,为社会带来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艳.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2] 马申.论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培养路径[J].浙江水
  利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9).
  [3] 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
  适应性[J].中国外语,2011,(3).
  [4] 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
  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Social Adapt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
  WAN Shun-ping
  Abstract:There are some asymmetric problems between college output and social requirement. Analyze reasons from student quality,teaching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needs; mak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social adaptabi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al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cial adaptability;cultivate talent
其他文献
经济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商家的商品促销、航空公司的机票降价、饮食店的免费续杯、银行的收入理财等。我们的身边也存在大量经济效应,如马太效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回顾性临床资料方法 ,对1990年—2017年期间16例肺结核合并肺曲菌病的临床表现、X线、CT征象和病理证实情况
为了全面把握LNG换热器技术的专利发展现状及趋势,基于Patsnap专利数据平台,检索并分析1987-2017年全球LNG换热器技术专利的申请趋势、来源国与目标国分布、专利技术格局等数
摘要:电子商务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制造业面临升级转型,这正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契机。但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短缺,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培养面向制造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就要既培养复合型的技能,又培养“博专结合”的专门技能。实践能力是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关键,需要在课程、专业、岗位三个层面上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关键词:制造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这充分显示出培养空间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空间观念能够培养学生
<正> 3.4 配气机构配气机构由两部分组成:凸轮轴总成(凸轮轴、挺柱、推杆和正时齿轮等);气缸盖总成(气缸盖、气阀摇臂组件、气阀、气阀导管、气阀座等)。 3.4.1 配气定时图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显得十分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数量与质量均差强人意.针对上述情况,在符合高职院校所在地区发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64年由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提出,其理念发源于中世纪手工业"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并经历了长
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几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阐述了每种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最后总结了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