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怀着激动、期盼的心情迎来了如约而至的全国小学语文教师“名思教研”,本次教研活动以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力图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而开展的研讨,也借助观摩名师课堂来引起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以及儿童阅读的推广、高效上有所思考。
在品味了名师们的课例、读书分享会、关于教学思考的报告会后,我似乎触摸到了名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究竟教什么?我在这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用我们课堂四十分钟,展示出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即重视语文的语用教学,让语用教学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语言、品味语言文化本真的魅力。
一、 重视语言运用之美,展语文工具性
贾志敏老师在上《推敲》这课时,导入部分充分展示了语言运用之美,让我印象深刻。贾志敏老师导入时引用了一个小故事——上海剧作家夏衍老先生,在生命垂危之时,旁边的护理人员说:“我去叫医生。”原本虚弱的夏老竟然艰难的倚起身,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不是叫,是请。”这是夏老临终遗言,不是叫,是请。话说姚明在接收记者访问时,被问到何时回美国,姚明一脸严肃地说,请注意用词,我是去美国。
贾志敏老师的这两个实例都让我们懂得了语言运用的魅力所在,一字之差,可能其中包含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出来。这样的导入实例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非常贴合《推敲》一课所要传承与歌颂的严谨治学的情感。
王丽华老师执教《孔融让梨》时,设计了借助关键词学习讲故事的教学环节。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中人物对话能够脱口而出。学生在反复练习后,用连句成段的方式练习完整地讲故事。这一环节中王老师重视了学生关键词中的“母亲”“兄长”“父亲”三个词的词义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之處,并给足够的时间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和练习。
焦丽辉老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通过师生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迎上去”、“追上来”、“鼓着”等词语的意思。让我联想到康爱民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用行星图片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渺小”一词。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把字词教学目标完成了,而且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环节设计的工具性和趣味性。
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们常常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这样或者那样的 “招数”都需要遵循“重视语言运用之美,展示语文工具性”的教育理念。
二、展示语言本真之美,融语文人文性。
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在点滴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展现中华语言文字的人文之美?许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像笔者这样教龄尚浅的教师,常常会在心中这般感慨和疑惑。
在此次“名思教研”活动中,我似乎有所收获。我在焦丽辉老师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童话诗《两个名字》的背诵以及学生现场创作中品味到了灵动生成的人文之美;我在陈雯雯老师执教的课例《识字八》的说文解字、追根求源的字形发展中品味到了厚重历史的人文之美;我更在梁雪菊老师跳出教材,教授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学习和创作中品味到了书情诗意的人文之美。
要在课堂上体现语用的魅力,除了深挖教材中的语用教学点,我们还可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八大核心素养”为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进行语用培养的训练,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引导语言逻辑之美,现语文思维之美
在这次教研中,我见识到了名师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贾志敏先生在执教《推敲》这课时,由浅入深,最后落实到学生的运用上,课堂上现场让学生进行一段话的修改。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相互地讨论,将原文修改成为语句通顺、字词准确、表意清晰的文段。更在此基础上在此回归原文,学生读文后能够发现教材中语句的欠妥之处。
师生商议后他们决定将“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修改为“有个唐朝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就是在语言微妙差异之中,收获语文逻辑之美。
在我们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的逻辑之美,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去设计教学环节。由简单到复杂,从文本联系到实际生活,并进行实践性的说、写,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编者的意图,深入了解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进行语用点的挖掘与应用。无论是精彩贴切的导入、抓住关键词语的区别、还是联系生活的语言锻炼,都将备课的出发点放在语言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
在品味了名师们的课例、读书分享会、关于教学思考的报告会后,我似乎触摸到了名师们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语文究竟教什么?我在这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托,用我们课堂四十分钟,展示出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即重视语文的语用教学,让语用教学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语言、品味语言文化本真的魅力。
一、 重视语言运用之美,展语文工具性
贾志敏老师在上《推敲》这课时,导入部分充分展示了语言运用之美,让我印象深刻。贾志敏老师导入时引用了一个小故事——上海剧作家夏衍老先生,在生命垂危之时,旁边的护理人员说:“我去叫医生。”原本虚弱的夏老竟然艰难的倚起身,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不是叫,是请。”这是夏老临终遗言,不是叫,是请。话说姚明在接收记者访问时,被问到何时回美国,姚明一脸严肃地说,请注意用词,我是去美国。
贾志敏老师的这两个实例都让我们懂得了语言运用的魅力所在,一字之差,可能其中包含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出来。这样的导入实例不但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非常贴合《推敲》一课所要传承与歌颂的严谨治学的情感。
王丽华老师执教《孔融让梨》时,设计了借助关键词学习讲故事的教学环节。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中人物对话能够脱口而出。学生在反复练习后,用连句成段的方式练习完整地讲故事。这一环节中王老师重视了学生关键词中的“母亲”“兄长”“父亲”三个词的词义理解,也让学生明白了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之處,并给足够的时间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和练习。
焦丽辉老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通过师生表演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迎上去”、“追上来”、“鼓着”等词语的意思。让我联想到康爱民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用行星图片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渺小”一词。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把字词教学目标完成了,而且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环节设计的工具性和趣味性。
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们常常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这样或者那样的 “招数”都需要遵循“重视语言运用之美,展示语文工具性”的教育理念。
二、展示语言本真之美,融语文人文性。
如何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在点滴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中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展现中华语言文字的人文之美?许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像笔者这样教龄尚浅的教师,常常会在心中这般感慨和疑惑。
在此次“名思教研”活动中,我似乎有所收获。我在焦丽辉老师执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童话诗《两个名字》的背诵以及学生现场创作中品味到了灵动生成的人文之美;我在陈雯雯老师执教的课例《识字八》的说文解字、追根求源的字形发展中品味到了厚重历史的人文之美;我更在梁雪菊老师跳出教材,教授学生进行儿童诗的学习和创作中品味到了书情诗意的人文之美。
要在课堂上体现语用的魅力,除了深挖教材中的语用教学点,我们还可以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八大核心素养”为学生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进行语用培养的训练,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引导语言逻辑之美,现语文思维之美
在这次教研中,我见识到了名师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贾志敏先生在执教《推敲》这课时,由浅入深,最后落实到学生的运用上,课堂上现场让学生进行一段话的修改。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相互地讨论,将原文修改成为语句通顺、字词准确、表意清晰的文段。更在此基础上在此回归原文,学生读文后能够发现教材中语句的欠妥之处。
师生商议后他们决定将“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修改为“有个唐朝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就是在语言微妙差异之中,收获语文逻辑之美。
在我们设计教学环节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的逻辑之美,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去设计教学环节。由简单到复杂,从文本联系到实际生活,并进行实践性的说、写,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材编者的意图,深入了解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进行语用点的挖掘与应用。无论是精彩贴切的导入、抓住关键词语的区别、还是联系生活的语言锻炼,都将备课的出发点放在语言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思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