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决赛在合肥工业大学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序幕。7月14日上午,决赛现场公布了小学语文的课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团队三位成员研精覃思、高效协作。白天,我们解读文本,设计微课程实施方案,制作微视频,互评兄弟团队作品;晚上,我们反思梳理团队教研,修改完善相关内容设计,精心设计汇报稿。
磨刀不误砍柴工——基于课标与儿童的文本解读
这次的课题有点出乎我们意料,它既不是叙事散文,也不是说明小品,更不是说理文,而是一首只有几十个字的七言律诗。我们在设计思路上展开了讨论。
【翟敦兵】《七律·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的一首七言律诗。针对诗歌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曾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我想,这个要求能给我们的微课程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宋丽琳】说得有道理。就《七律·长征》而言,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了解长征的历程就是“大体把握诗意”;借助长征的历史重现感受长征的艰辛就是“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走近长征的历史事件体会长征的精神就是“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些应该是学生习得的主要内容,也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陈江华】同意。同时,我认为《七律·长征》这首诗虽然诗意浅显,但历史过于遥远,所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深刻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我们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学习过程变得直观,让学生们看到更鲜活的历史重现。
讨论反思:在拿到课题后,即便是在比赛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基于课标与儿童的文本解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学的目标任务才会逐渐清晰,设计思路才会正确,之后的学习才会有效。
删繁就简三秋树——基于微视频制作的目标任务分解
我们讨论完设计思路后,对如何利用微视频这种手段,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宋丽琳】首先,我觉得需要对微视频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微视频的时间在8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复杂的教学内容来说,微视频重在“微”。所以微视频的问题应该聚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学习时间短的特点,你们觉得呢?
【陈江华】同意。不仅如此,我认为微视频的制作还可以“情境化”“主题化”一些。一个微视频就是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微视频就是一个故事。
【翟敦兵】对,这样看来,对于这次的微视频制作,很显然我们应该紧扣“长征”这个主题,创设长征的历史情境,来展开微视频制作。
【陈江华】是的。基于对微视频特点的考虑,《七律·长征》微视频制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紧扣一个主题“长征”,让学生走进长征,了解长征。围绕这个目标完成三个任务,分别是:长征是一首诗——初读诗歌,认识七律,读准字音,读出诗韵;长征是一段路——了解长征,品析字词,关注比喻、夸张的手法;长征是一种情——走近红军,体会长征精神,拓展长征故事。
讨论反思:微视频的制作是本次比赛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内容。要把《七律·长征》这篇课文“装”到微视频这个“筐子”里,既要“装好”,也要“装满”,而删繁就简才能“装好”,有效整合才能“装满”。
1 1也能大于2——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
在明确目标与任务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有效解决这些任务,从而达成目标。怎样用好微视频呢?
【陈江华】长征这段历史的介绍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简单而生动地再现这段历史。以中国的版图为背景,动态地呈现长征的线路图,并在呈现过程中,配上解说词和典型历史事件的图片与文字。这样短短一分钟的动画介绍,会比单纯的文字呈现要鲜活得多,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不比单纯文字介绍少。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微视频再现长征历史的主要方式,如何?
【翟敦兵】同意。在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后,正是朗读诗歌的好时机。我们还可以借助视频动画来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给诗歌加上拼音,帮助学生读正确;给诗歌加上停顿号,帮助学生读出诗歌韵味;给诗歌划分结构,梳理诗歌内容;提供诗歌范读,引领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通过两分钟的视频学习,学生一定能初步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学习目标。
【宋丽琳】对,我觉得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意,感受长征这段历史,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呈现重点诗句时,利用多媒体的便捷圈出关键词,对应的动态呈现相应的注释、画面等,并在此基础上,配上教师适时的讲解,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学习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方法,可以将相应的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剖析,这样能动态直观地呈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易于学生掌握。
【陈江华】说得太好了!基于诗歌内容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能让学习得到优化。我们还可以呈现国内外知名人士对长征的有关评价,来提升对诗歌内容的认识,帮助学生提炼长征精神。我们可以提供与长征相关的诗歌、故事、视频、网站等,让学生的学习有所拓展延伸。
讨论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易于突破;用得不好,耗时耗力,适得其反。基于文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得到1 1大于2的效果。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借助团队力量提升视频品质
团队互助就像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团队牵手另一个团队所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是不简单的。
【宋丽琳】兄弟团队在制作微视频时也抓住了对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介绍,甚至用上了激昂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激荡人心。我们的微课程想要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还需要更精、更简。我觉得,长征的介绍方式可以做如下调整:原来是用展示长征线路图—介绍长征事件—出示长征典型图片—出示名人评价长征的语句的方式介绍长征,用时将近2分钟。现在调整为在动画展示长征线路图的同时,在路线图相对应的位置出现相关的事件、典型图片等,这样整体性更强,内容更加充实生动,用时也缩短到1分钟。把原来名人评价长征的语句调整到视频的最后呈现,如何? 【翟敦兵】可以,这样也是对学生利用好书本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在兄弟团队的设计中还有十分有特色的生字教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习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字理,关注写法?
【陈江华】他们的生字教学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我还是认为,一个好的微课程,求精不求多,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我倒觉得,可以在抓关键词方面学习一下兄弟团队,他们巧妙地抓住一“寒”一“暖”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畅谈设计亮点与反思
作为一支网络下的教研团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不论是文本解读,还是制作目标分解,以及立体资源的整合,我们都一次又一次“蹲下身”来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以便让微视频成为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我们回顾了整个制作过程的得与失,现归纳如下两点与大家分享。
1.微视频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既要确保信息的清晰、易读,又要恰当地处理界面元素的样式特征及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以保证学习者能清楚、准确地感知界面元素。在版面设计上,我们将首页PPT作为微视频的“脸面”,赋予其清晰的“五官”:教材、标题、作者、学校和背景。尤其是背景图片选用了长征标志性的图片,并进行了色调调整,使其更能凸显主题,给学习者以视觉认同感。
在PPT的美化上,我们遵循了如下原则:50%的文字,20%的图片,30%的空白,文字颜色不超过3种,最好只使用2种;每页PPT上下页内容相当,左半页与右半页间隔协调;翻页动画保持在2~5种,图片文字搭配合理,给学习者以视觉认同感。
在微视频的录制上,我们应用比较广泛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详细的录屏操作可以参照该软件的帮助文件,粗略的操作步骤为:启动程序→设置录制区域→勾选音频输入选项→点击录制按钮→打开PPT文档进行讲授→停止录制→保存文档→输出视频文件……纵观这个7分46秒的微视频,虽然微小,但是结构完整,内容精练,制作精良,讲究逻辑性,富有节奏性,力求形象性。
2.微视频制作“点”的巧妙呈现
小学语文微视频的制作,要发挥其独有的特点,即找准微课的“点”。这个“点”可以是知识应用的关键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点,还可以是教材延伸之处的拓展点。
微视频依据教学方法来看,可以分为讲授型、交互型、演示型等。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建议用讲授型、演示型的微视频来呈现。程序性知识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知识解决“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问题,这两类建议用演示型、交互型的微视频来呈现。
只有选准微视频的“点”,根据不同知识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视频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微视频的优势,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微视频的制作与学习,催生了教学的变革,让教师走到幕后,学生走向台前,真正还了学生一个学习者的姿态!
附:《七律·长征》微视频二维码
磨刀不误砍柴工——基于课标与儿童的文本解读
这次的课题有点出乎我们意料,它既不是叙事散文,也不是说明小品,更不是说理文,而是一首只有几十个字的七言律诗。我们在设计思路上展开了讨论。
【翟敦兵】《七律·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的一首七言律诗。针对诗歌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曾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我想,这个要求能给我们的微课程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宋丽琳】说得有道理。就《七律·长征》而言,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诗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了解长征的历程就是“大体把握诗意”;借助长征的历史重现感受长征的艰辛就是“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走近长征的历史事件体会长征的精神就是“体会作品的情感”。这些应该是学生习得的主要内容,也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陈江华】同意。同时,我认为《七律·长征》这首诗虽然诗意浅显,但历史过于遥远,所以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不足以深刻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我们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学习过程变得直观,让学生们看到更鲜活的历史重现。
讨论反思:在拿到课题后,即便是在比赛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基于课标与儿童的文本解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教学的目标任务才会逐渐清晰,设计思路才会正确,之后的学习才会有效。
删繁就简三秋树——基于微视频制作的目标任务分解
我们讨论完设计思路后,对如何利用微视频这种手段,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宋丽琳】首先,我觉得需要对微视频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微视频的时间在8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复杂的教学内容来说,微视频重在“微”。所以微视频的问题应该聚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学习时间短的特点,你们觉得呢?
【陈江华】同意。不仅如此,我认为微视频的制作还可以“情境化”“主题化”一些。一个微视频就是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微视频就是一个故事。
【翟敦兵】对,这样看来,对于这次的微视频制作,很显然我们应该紧扣“长征”这个主题,创设长征的历史情境,来展开微视频制作。
【陈江华】是的。基于对微视频特点的考虑,《七律·长征》微视频制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紧扣一个主题“长征”,让学生走进长征,了解长征。围绕这个目标完成三个任务,分别是:长征是一首诗——初读诗歌,认识七律,读准字音,读出诗韵;长征是一段路——了解长征,品析字词,关注比喻、夸张的手法;长征是一种情——走近红军,体会长征精神,拓展长征故事。
讨论反思:微视频的制作是本次比赛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内容。要把《七律·长征》这篇课文“装”到微视频这个“筐子”里,既要“装好”,也要“装满”,而删繁就简才能“装好”,有效整合才能“装满”。
1 1也能大于2——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
在明确目标与任务之后,我们需要考虑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来有效解决这些任务,从而达成目标。怎样用好微视频呢?
【陈江华】长征这段历史的介绍很有必要,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简单而生动地再现这段历史。以中国的版图为背景,动态地呈现长征的线路图,并在呈现过程中,配上解说词和典型历史事件的图片与文字。这样短短一分钟的动画介绍,会比单纯的文字呈现要鲜活得多,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也不比单纯文字介绍少。我觉得这可以作为微视频再现长征历史的主要方式,如何?
【翟敦兵】同意。在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后,正是朗读诗歌的好时机。我们还可以借助视频动画来帮助学生提升朗读能力:给诗歌加上拼音,帮助学生读正确;给诗歌加上停顿号,帮助学生读出诗歌韵味;给诗歌划分结构,梳理诗歌内容;提供诗歌范读,引领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通过两分钟的视频学习,学生一定能初步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学习目标。
【宋丽琳】对,我觉得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意,感受长征这段历史,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在呈现重点诗句时,利用多媒体的便捷圈出关键词,对应的动态呈现相应的注释、画面等,并在此基础上,配上教师适时的讲解,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学习的重点。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方法,可以将相应的句子放在一起进行剖析,这样能动态直观地呈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易于学生掌握。
【陈江华】说得太好了!基于诗歌内容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能让学习得到优化。我们还可以呈现国内外知名人士对长征的有关评价,来提升对诗歌内容的认识,帮助学生提炼长征精神。我们可以提供与长征相关的诗歌、故事、视频、网站等,让学生的学习有所拓展延伸。
讨论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易于突破;用得不好,耗时耗力,适得其反。基于文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得到1 1大于2的效果。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借助团队力量提升视频品质
团队互助就像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个团队牵手另一个团队所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是不简单的。
【宋丽琳】兄弟团队在制作微视频时也抓住了对长征这段历史的背景介绍,甚至用上了激昂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激荡人心。我们的微课程想要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还需要更精、更简。我觉得,长征的介绍方式可以做如下调整:原来是用展示长征线路图—介绍长征事件—出示长征典型图片—出示名人评价长征的语句的方式介绍长征,用时将近2分钟。现在调整为在动画展示长征线路图的同时,在路线图相对应的位置出现相关的事件、典型图片等,这样整体性更强,内容更加充实生动,用时也缩短到1分钟。把原来名人评价长征的语句调整到视频的最后呈现,如何? 【翟敦兵】可以,这样也是对学生利用好书本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在兄弟团队的设计中还有十分有特色的生字教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习他们在教学中渗透字理,关注写法?
【陈江华】他们的生字教学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是我还是认为,一个好的微课程,求精不求多,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我倒觉得,可以在抓关键词方面学习一下兄弟团队,他们巧妙地抓住一“寒”一“暖”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畅谈设计亮点与反思
作为一支网络下的教研团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不论是文本解读,还是制作目标分解,以及立体资源的整合,我们都一次又一次“蹲下身”来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会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以便让微视频成为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我们回顾了整个制作过程的得与失,现归纳如下两点与大家分享。
1.微视频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既要确保信息的清晰、易读,又要恰当地处理界面元素的样式特征及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以保证学习者能清楚、准确地感知界面元素。在版面设计上,我们将首页PPT作为微视频的“脸面”,赋予其清晰的“五官”:教材、标题、作者、学校和背景。尤其是背景图片选用了长征标志性的图片,并进行了色调调整,使其更能凸显主题,给学习者以视觉认同感。
在PPT的美化上,我们遵循了如下原则:50%的文字,20%的图片,30%的空白,文字颜色不超过3种,最好只使用2种;每页PPT上下页内容相当,左半页与右半页间隔协调;翻页动画保持在2~5种,图片文字搭配合理,给学习者以视觉认同感。
在微视频的录制上,我们应用比较广泛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详细的录屏操作可以参照该软件的帮助文件,粗略的操作步骤为:启动程序→设置录制区域→勾选音频输入选项→点击录制按钮→打开PPT文档进行讲授→停止录制→保存文档→输出视频文件……纵观这个7分46秒的微视频,虽然微小,但是结构完整,内容精练,制作精良,讲究逻辑性,富有节奏性,力求形象性。
2.微视频制作“点”的巧妙呈现
小学语文微视频的制作,要发挥其独有的特点,即找准微课的“点”。这个“点”可以是知识应用的关键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点,还可以是教材延伸之处的拓展点。
微视频依据教学方法来看,可以分为讲授型、交互型、演示型等。陈述性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建议用讲授型、演示型的微视频来呈现。程序性知识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策略性知识解决“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问题,这两类建议用演示型、交互型的微视频来呈现。
只有选准微视频的“点”,根据不同知识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视频呈现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微视频的优势,帮助学生习得知识。
微视频的制作与学习,催生了教学的变革,让教师走到幕后,学生走向台前,真正还了学生一个学习者的姿态!
附:《七律·长征》微视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