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我们有幸参加了在苏州市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全国决赛。回想三天的比赛,过程充实而又美丽。
整个赛事分为5个半天,每个半天的赛时是4个小时。第一天上午,每个团队里的个人需完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下午,团队成员需协作完成团队教学设计与课件。第二天上午学科团队之间互评信息化教学设计;下午,在同一学科的其他团队提出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团队最终设计。第三天上午进行陈述与答辩,下午进行成果交流会和颁奖仪式。在两天半的比赛中,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每项内容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
● 个性——在智慧火花中展现
当比赛的课题——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公布时,大家都愣住了。这么简单的计算教学,能有怎样精彩的设计?经过大约十五分钟的焦虑和思考,每个人开始进行个人设计。经过两个小时的封闭式备课,终于等到外网打开,每个人迫不及待地到网上收集资料,但是大家都大失所望,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的,只能靠自己了。又经过大约两小时奋战,三篇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诞生了,在我校语文团队教师的提醒下,我们给三篇设计分别起了主题突出的题目:《在计算教学中留下思维的痕迹》、《自主探究 主动建构》和《寻找算理理解的联系点》,每篇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呈现在下面的表格中。
在整合团队教学设计时,我们以交出最好的答卷为目标,发挥特长、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三个人还要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是为了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让课件更好地体现出直观性和交互性,发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主要功能。
整个下午的比赛时间很紧张,比赛过程中的每一分钟,我们的思维都在紧张地转动,以至于发生了右手鼠标点着右边计算机上的演示文稿、左手却在左边计算机的键盘上操作,拿着手机当鼠标按的笑话。
● 互评——在学习思考中汲取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客观分析、评价了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际阐述了26号团队的设计亮点,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5号团队对26号团队评价摘录】
你们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学情,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算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解读透彻,课件设计精当,具有交互性,较为充分地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情分析不可少,算法抽象很重要。
(1)加强算法对比。
第一处:出现两个不同竖式时要进行充分对比。
第二处:把例题和“试一试”中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进行对比。
第三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比较。
(2)重视算法抽象: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半天的评价时间非常紧张,无论是在总体简述,还是对方团队的亮点呈现和意见、建议,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的,是对我们三位成员理论积淀和现场发挥的考验。
● 完善——在不断改进中提升
我们也认真研读分析了其他团队对自己团队的客观评价,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反思完善。
【24号团队对25号团队评价意见】
主要优点:合理地重组了教材,提高了课堂效率;巧妙地构建了算法的联系,促进了算理的理解;练习形式多样,重视了算法的抽象;计算教学中重视习惯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意见和建议:复习铺垫重视算理,缩小学生预设范围,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在完善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把情境创设中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复习更加细化,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位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在情境中可能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很多,而在课件上只安排了六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运用课件的按钮使问题随机出现。在练习的趣味性上,我们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巧夺红旗、智闯迷宫、大显身手、将错就错、走进生活,练习层次分明,拓展巧妙、趣味横生,最终形成了一份相对完善的团队教学设计。
印象最深的是陈述与答辩的前一晚,为了第二天的顺利成功,我们反复修改稿子,最终以“理法交融,整合有度”作为我们团队的陈述主题,主要从设计形成、媒体运用、亮点呈现进行陈述。我校语、数两个团队还进行了预演,互相提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分别修改,修改后再练习…
整个赛事分为5个半天,每个半天的赛时是4个小时。第一天上午,每个团队里的个人需完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下午,团队成员需协作完成团队教学设计与课件。第二天上午学科团队之间互评信息化教学设计;下午,在同一学科的其他团队提出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本团队最终设计。第三天上午进行陈述与答辩,下午进行成果交流会和颁奖仪式。在两天半的比赛中,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每项内容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指定网络平台。
● 个性——在智慧火花中展现
当比赛的课题——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公布时,大家都愣住了。这么简单的计算教学,能有怎样精彩的设计?经过大约十五分钟的焦虑和思考,每个人开始进行个人设计。经过两个小时的封闭式备课,终于等到外网打开,每个人迫不及待地到网上收集资料,但是大家都大失所望,网上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的,只能靠自己了。又经过大约两小时奋战,三篇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诞生了,在我校语文团队教师的提醒下,我们给三篇设计分别起了主题突出的题目:《在计算教学中留下思维的痕迹》、《自主探究 主动建构》和《寻找算理理解的联系点》,每篇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呈现在下面的表格中。
在整合团队教学设计时,我们以交出最好的答卷为目标,发挥特长、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三个人还要随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就是为了让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让课件更好地体现出直观性和交互性,发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主要功能。
整个下午的比赛时间很紧张,比赛过程中的每一分钟,我们的思维都在紧张地转动,以至于发生了右手鼠标点着右边计算机上的演示文稿、左手却在左边计算机的键盘上操作,拿着手机当鼠标按的笑话。
● 互评——在学习思考中汲取
网络教研团队竞赛的过程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们客观分析、评价了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际阐述了26号团队的设计亮点,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25号团队对26号团队评价摘录】
你们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学情,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算理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解读透彻,课件设计精当,具有交互性,较为充分地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达成了教学目标。
但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特提出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情分析不可少,算法抽象很重要。
(1)加强算法对比。
第一处:出现两个不同竖式时要进行充分对比。
第二处:把例题和“试一试”中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进行对比。
第三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比较。
(2)重视算法抽象: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半天的评价时间非常紧张,无论是在总体简述,还是对方团队的亮点呈现和意见、建议,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的,是对我们三位成员理论积淀和现场发挥的考验。
● 完善——在不断改进中提升
我们也认真研读分析了其他团队对自己团队的客观评价,在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反思完善。
【24号团队对25号团队评价意见】
主要优点:合理地重组了教材,提高了课堂效率;巧妙地构建了算法的联系,促进了算理的理解;练习形式多样,重视了算法的抽象;计算教学中重视习惯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意见和建议:复习铺垫重视算理,缩小学生预设范围,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在完善自己团队的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把情境创设中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复习更加细化,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位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在情境中可能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很多,而在课件上只安排了六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运用课件的按钮使问题随机出现。在练习的趣味性上,我们丰富了练习的形式:巧夺红旗、智闯迷宫、大显身手、将错就错、走进生活,练习层次分明,拓展巧妙、趣味横生,最终形成了一份相对完善的团队教学设计。
印象最深的是陈述与答辩的前一晚,为了第二天的顺利成功,我们反复修改稿子,最终以“理法交融,整合有度”作为我们团队的陈述主题,主要从设计形成、媒体运用、亮点呈现进行陈述。我校语、数两个团队还进行了预演,互相提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再分别修改,修改后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