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分析T P53突变、敲除及野生的结直肠癌细胞分泌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差异.方法 从TP53野生型[HCT116-p53(WT)]、敲除型[HCT116-p53(-/-)]和构建的273位点突变型的结直肠癌HCT116细胞[HCT116-p53(R273H)]培养上清中分别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志性蛋白,经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策略分析3种细胞外泌体蛋白组成的差异,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差异蛋白验
【机 构】
: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检验科,北京1000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北京1000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分析T P53突变、敲除及野生的结直肠癌细胞分泌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差异.方法 从TP53野生型[HCT116-p53(WT)]、敲除型[HCT116-p53(-/-)]和构建的273位点突变型的结直肠癌HCT116细胞[HCT116-p53(R273H)]培养上清中分别提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泌体标志性蛋白,经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LC-MS/MS)策略分析3种细胞外泌体蛋白组成的差异,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差异蛋白验证.结果 HCT116-p53(W T)分泌的外泌体和H C T 116-p53(R273 H)分泌的外泌体相比有144个差异蛋白,H C T 116-p53(W T)分泌的外泌体和H C T 116-p53(-/-)分泌的外泌体相比有480个差异蛋白,大部分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组织代谢和细胞的生物学过程以及细胞的凋亡、应激、增殖、黏附等.通路分析(IPA)显示HCT116-p53(WT)分泌的外泌体相比于HCT116-p53(R273H)分泌的外泌体的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泛素化、mTOR、DNA损伤修复通路中;H C T 116-p53(W T)分泌的外泌体相比于H C T 116-p53(-/-)分泌的外泌体的差异蛋白主要集中在泛素化、EIF2、糖酵解通路中.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结论 T P53突变和缺失会改变外泌体的蛋白组成,富集许多泛素化蛋白,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RB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为深入探讨T P53状态对外泌体蛋白组成和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前牙弯曲牙是恒前牙发育过程时,乳牙受外伤的常见后遗症之一.特征为牙冠与牙根的线性关系改变,通常以影像学资料确诊.随着临床检查手段,特别是口腔锥形束CT的使用增加,病例检出随之增加,该疾病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因此治疗理念、手段和方式上也有了新发展.不同程度的弯曲前牙,在治疗上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准确评估.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前牙弯曲牙的病因、流行病学、治疗方式等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影像学评价及诊断方法,期望对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各种原因造成的口腔硬组织缺损给口腔修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寻找一种具有良好骨传导性、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牙本质是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来源广泛,可取自临床中拔除的废用牙或阻生齿.牙本质与牙槽骨有相同的组织学来源,理化性质相似,且含有大量的骨活性因子,用作骨修复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已有多个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其成骨效果良好.本文就牙本质材料的成骨机制、处理方法及临床应用等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牙本质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应用提供参考.
正颌外科手术是牙颌面畸形最常用的治疗方式.目前正颌外科已经普遍进入数字化阶段,但存在人工操作流程繁杂,重复性劳动比例高、效率低、耗时长,人工设计错误率高等问题.人工智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研究前沿.本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算法模型,开发出一套可以应用于牙颌面畸形患者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设计的系统,并进行相关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使用可行性和准确性,期望其可以应用于临床辅助专科医生的诊疗工作.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相关指标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 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 LR)联合癌胚抗原(CEA)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来该院治疗的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并以80例结直肠息肉病患者作为结直肠息肉组以及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行血常规和CEA检测.比较3组之间、不同病理和临床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之间PLR、NLR、ML
人牙髓干细胞是再生医学中的主要细胞来源之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Ⅰ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为满足临床需求,牙髓干细胞需进行体外扩增.常规的牙髓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需要运用添加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但近些年来由于胎牛血清存在伦理和安全两方面的问题,推荐使用无血清培养方法.本文对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人牙髓干细胞的组成及方法,及其培育出的细胞的特性和其他相关应用进行综述.
目前主流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模式,包括“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3部分,但存在治疗周期长,术前正畸期间患者咀嚼功能及侧貌恶化等问题.近年来,有学者在传统主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选择部分合适病例缩短或省略术前正畸,形成了先行正颌手术,再行术后正畸的治疗模式,称为手术优先模式.国内外也报道了许多该模式治疗的病例,相较于传统主流模式,手术优先模式缩短了整体治疗时间,术后即刻改善面容,更符合成年正颌患者的治疗需求.但是,手术优先模式正颌术后患者的颌骨稳定性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确立适应证,又有哪些不足
低龄儿童龋(ECC)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实现对龋高危儿童的早期预测和预防干预是控制ECC的有效手段.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唾液蛋白正展现出用于疾病预测和早期诊断的强大优势.唾液蛋白通过多种天然防御机制调节口腔微生态环境,在ECC的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高低与宿主龋易感性相关,是潜在的龋风险预测指标.本文总结了包括抗菌肽、糖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在内的各类唾液蛋白影响ECC的作用机制,以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预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唾液蛋白在ECC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前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制作的全解剖式氧化锆冠具有出色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相比传统氧化锆冠,它无需上饰瓷,降低了崩瓷的风险,且所需的牙体预备量更小.早期使用的全锆冠半透性低,外观呈白色,美观性能不足.随着透明氧化锆的发明以及氧化锆染色技术的发展,全锆冠的美观性得到很大提高,使其在美学修复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但这种美观性能提高以后的全锆冠最终呈现的修复效果往往还受多种临床因素影响,如低温老化、基牙颜色、全锆冠的厚度、全锆冠表面抛光、黏固材料的类型和颜色等.本文就影响全锆冠美学修复效果的因素
牙周炎是慢性感染性疾病之一,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作为牙周炎始动因子不仅可以直接破坏牙周组织,而且可通过影响宿主免疫反应间接影响牙周炎的进程.内皮发育调节基因-1(DEL-1)是1种分泌型多结构域蛋白,作为新型抗炎因子可调节宿主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研究表明,DEL-1不仅在牙周炎炎症起始阶段参与调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募集,而且可调节免疫反应诱导炎症消退和抑制牙槽骨吸收、促进新骨形成.本文就新型抗炎因子DEL-1参与调控牙周炎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二者对脑发育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于该院产科分娩的早产儿130例,根据有无脑损伤分成脑损伤组(n=52)、对照组(n=78),并按照脑损伤组的胎龄分成胎龄<32周(A组,n=16)、胎龄32~<34周(B组,n=19)、胎龄34~36周(C组,n=17).比较脑损伤组、对照组出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HO-1水平与NBNA评分,并分析不同胎龄脑损伤患儿的血清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