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pa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随着历史核心素养在初中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焦点,而要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关于问题意识,它是在学生认真学习和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有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的态度。下面文章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能力培养
  一、 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教育的目标,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要承认并尊重接受教育的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教学改革中,我们基本已经认同了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并认为,只有彻底实现“主体地位”的转化,才能更好实现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这一目标。眼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主体性教育理论所带来的改变,特别是在初一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很好地统一起来。“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又是对主体“学”的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乐教、善教、优教”,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了“乐学、善学、优学”,在双方积极努力的配合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被很好地体现在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各方面的内容中。
  (二)人本主义理论
  在人本主义理论中,教育被看成是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或者找到并获得完成“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法的一种有效手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是学生实现“自我实现”的开始,而自主探究又是“提问”能力逐渐形成的前提,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和“提问”的习惯,从而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即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内容和方向,一定是他们认为有助于实现他们“自我实现”需求的;反过来,当学生体验到获得满足感后所产生的那种快感后,會进一步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关于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心理学家总结了四点:1. 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尤其要强调学生的需求、兴趣爱好、情感价值;2. 倡导尊严、自在、幸福,充实心灵生活,以实现自我完善;3. 主张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自由创造;4. 相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提出宽松、自由、信任等氛围元素。
  二、 学生问题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地位对象不明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受长时间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师依然会将学生放在较为被动的位置上,这在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上便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比如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将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回答问题上,过分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性和接受的成果,忽视了思考的过程,以及疑问产生的缘由,从而导致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无法形成足够强的问题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他们的思维变得懒惰起来,新的奴性思想又开始产生。
  (二)主导者影响过重
  虽然我们始终坚信自己走在通向素质教育的阳光大道上,坚信自己已经开始实施符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和要求的教育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思想和教育意识却仍然停留在19世纪。受传统文化影响,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育观念正严重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我们对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这一观点持肯定态度,但教师作为教学中唯一由制度赋予权威的人物,在缺少权力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为“说一不二”的权利主义。在历史教学中,关于案例的讲解和剖析,无论从哪个角度和方面看,都应该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也是锻炼他们思考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好机会,但受诸多因素限制,比如普世价值和大众观念,学生往往害怕将自己真正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像这样,即便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有了问题意识,可还是无法通过表象层行为表现出来。
  (三)“提问”空间不足
  思想观念束缚是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设计出促成学生提问的问题情境也是无法培养出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原因。过于尊重历史结果和追求大众效应,严重阻碍了学生去进一步挖掘历史的真相,虽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创造出具体的问题情境,但老师给学生所提供的“提问”空间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另外,教材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在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时,“开通大运河”这段是这样描述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样看上去,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应该是好事情,但在“隋朝的灭亡”这段却又是这样写的:“然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动辄数百万,……,开凿大运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在老师和教材双重权威的压迫下,相信学生即便有疑问,也很难提出来。
  (四)评价方式的影响
  新课改理念实施很久了,也已经全面深入进课堂教学,但当前学校的评价机制依然是传统的教育评价,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情。虽然我们一心想要使我们的教育与世界接轨,但必须要认清的现实是,当下所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全部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加之受年龄因素影响,我们很难完全吸收和深刻领域素质教育的精髓,换句话说,如果教育者自己都从未体验过什么是素质教育,那又怎能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呢?并且,在“一考定终身”理念的促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不自觉地将目光投向考试成绩,并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成绩提高上去,那么所谓的评价机制,自然也就是考试的评价机制,而此时的“问题意识”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为“问题”越多,要去“解决”的东西也就越多,索性大家都不去提问题,只要保证跟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走,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一定会收获到令他们满意的结果。   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创建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过于严肃和恐慌的情绪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容易被阻碍。为了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老师应积极创建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弱化“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拥有安全的心理和自由的氛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思维才能得到成长。所谓心理上的安全是指,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和相信,这种变化会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心理上的自由是指,学生能够很容易去支配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可以很好地选择自己的一切行为。比如给予那些对史料记载产生怀疑的学生以足够的肯定,并鼓励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证据。
  (二)循序渐进地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问
  关于“提问”,本人并不赞同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引导,而是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多方向的路径,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史料法、矛盾法。对于史料法,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认识历史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上,摸索学生产生疑问的根由,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刺激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对于矛盾法,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新旧知识不同之处的对比,将“矛盾”显性化,让学生自己找出矛盾点,然后引导他们探寻解决方法。在组织形式上,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角色转变的机会,让他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探寻者;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具體问题具体分析”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发问和不断质疑中逐渐转变学习态度。比如在学习《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时,遵循主流说法和尊重教材严肃性是一方面,毕竟我们还无法十分肯定地认为人类就是从低级向高级慢慢进化而来的,所以当我们在给学生提供更多遐想空间的同时,适当给出相关实证资料也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人类起源学说。
  (三)以校园文化为代表的外部环境建设很重要
  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我们要做到让学生离开课堂后也依然具有“提问”的能力。校园文化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除了要强调和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积极建设历史学交流平台,通过具体活动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经常光顾和活动的地方做历史学宣传,努力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多获取课外知识和资料的途径,随着吸收内容的逐渐增多,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提问”资本便会越积越厚,不仅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问”自信心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当面对一些有争议的说法时,他们也更加敢于去质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开始学习,更要允许他们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课下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问题的真相,当他们再一次带着问题走进历史课堂时,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老师给出答案,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逐渐被培养出来了。
  四、 结束语
  虽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内容本身来说,它绝不仅仅属于课堂教学范畴。老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多是引导,意识的养成需要诸多客观因素去配合,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路径和平台,只有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后,学习经验丰富后,“提问”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被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邵静雯.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读写算,2020(30):98.
  [2]吴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0(35):35-36.
  [3]吴利祥.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19):132.
  [4]廖国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才智,2020(17):186.
  [5]丁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智力,2020(14):94-95.
  [6]夏晓凡.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20(28):151-152.
  作者简介:
  徐芬,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其他文献
在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之下,为顺应时代多元化变化的潮流,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始了改革创新.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到崭新的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并且被应用到各行各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为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关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文章结合初中班级管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贯彻游戏化的课程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当
摘 要:学习地理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势以及国家分布等知识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也能够为学生未来专业选择提供帮助。高中阶段地理知识难度较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地图种类以及各种地理知识比较复杂,仅仅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方式是难以保证学习质量的。都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足以见得地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思考。要想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基于此,文章将从深度学习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入手
【摘要】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延伸,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下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外阅读不应只是作为教学的补充,而是应该作为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来进行教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探索全新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对各类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以促进初中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在现代幼儿教育指导下,幼儿园美术活动应回归生活,充分体现生活对幼儿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文章从幼儿园美术教育背景出发,简要分析生活化理念融入幼儿美术活动的必要性,进而探
就当下高中音乐教学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对音乐教学的深入探究,以至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人才的竞争.而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摇篮,因此,我国逐渐开始对幼儿园阶段幼儿的教育重视起来.虽然我
【摘要】《水浒传》是一首农民起义的哀歌。梁山泊一百零八将不仅阶级成分复杂,而且众英雄上山的方式更不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宋江掌握领导权,起义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梁山泊起义的失败是必然结果。一百零八将神态各异,性格鲜明,遭际曲折。书中的女性是打上了男权社会烙印的女性形象。全书的语言口语化,明快生动甚至有些粗俗,极富生活气息,也是一幅反映北宋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关键词】失败原因;宋江;女性形象;语
摘 要: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它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初中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不能够形象和准确地对抽象的历史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特别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中,教师传授知识仅靠教材和板书,就不能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的理解历史知识。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在初中历史课中的运用,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直观地把历史知识呈现到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