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的轰然解体和中国的勃然崛起,成为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两大事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解体弹冠相庆,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为之痛心或惋惜。其实政治与经济一样,也会出现泡沫的。经济上出现了泡沫很危险,只有把泡沫挤掉了,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苏联垮台如同政治上挤掉了那些虚假的泡沫,经得起考验而保存下来的社会主义才是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就能健康地向前进。如有泡沫而不挤掉是没有前途的,早晚要出问题。
苏联解体使西方以为社会主义骨牌一定会一个一个接连倒下。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变色了,有人期待下一个垮台的是不是中国。可惜西方高兴得太早了,中国不仅没有垮台,反而通过改革开放而蓬勃向上,几十年保持高速发展,转眼之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一奇迹令人不可思议。
中俄边贸疑虑
1992年9月9日,我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开馆,我作为领事司副司长,随同外交部部长助理戴秉国从黑龙江出境前往参加仪式。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当时苏联解体不到一年,俄罗斯处于混乱和困难之中,经济萎靡、商品匮乏,连我们住的当地最好的酒店说停电就停电,弄得正在洗澡的客人狼狈不堪。缺吃少穿的俄罗斯老百姓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日子极为艰难。这时我国的大量生活日用品通过边境贸易进入俄罗斯,俄方拿木材、化肥、拉达牌客车和载重卡车,甚至还有军方淘汰的坦克、直升机,来换中方的食品、衣物、煤炭等等生活必需品。既有大批的中方人员带着商品跑过去,也有大批俄方商人跑过来批发中国的货物。当时人们称这些人为“国际倒爷”。两国边境贸易如同《红楼梦》里破落的贾府拿家里的宝物同别人换吃换喝,这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为我亲眼所见。
问题还在于,来往人员一多,难免不出事端,例如:有的人不遵守规定办理出入境和居留手续;有的人唯利是图,不讲经商信用以次充好,既有中方人员骗俄方人,也有俄方人到中国专批发次货运回骗自己的同胞;偷税漏税,走私犯罪;有的行贿边境官员,破坏原有的良好风气;交通秩序不好,长途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大包小包乱塞乱放,拥挤不堪,如此等等。有的西方国家趁机挑拨中俄关系,造谣说中国趁俄国困难向俄国远东地区渗透,企图用这种办法收回过去失去的土地。亦有俄方媒体渲染,说中国东北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生活着一亿多人口,而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六百多万平方公里仅有七八百万人口,这如同俄国人头上有个大水闸,一旦决口极其可怕。在升任司长后同俄方的两次领事磋商中,我都从对方的言谈话语和表情中观察出对方的此种疑虑。
我感到俄方同仁对我国了解很不够,毕竟在苏联时期双方关系从恶化到敌对经历了20年,难免产生较深的误会和隔阂。实际上俄国朋友过虑了,邓小平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是出于改善两国关系的真诚愿望,中方始终尊重俄方的选择,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对俄方的困难给予理解和同情。在俄国面临西方继续打压、遇到严重困难时,我们毫无西方的那种损人利己、落井下石之心,而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是一件合作双赢的事情。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发生的不良现象要重视,要通过双方合作加以妥善解决。
为此,我向俄国外交部领事局长维诺格拉托夫建议,由我们两人带队联合到边境地区实地考察,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实地考察会加深相互理解,取得共识,如果办成几件实事,必会给两国的老百姓带来好处。领事工作就是这样,它是实实在在的外交,办理的都是互有需要的好事。
被铁丝网隔开的边境城市
1995年5月11日下午,我率团赶到满洲里边境口岸,准备到对方外贝加尔斯克去迎接俄方代表团。我们正在办出境手续,维诺格拉托夫局长一行已进入我方口岸。双方见面,热烈握手,我提出要到对方城市看看,就来到了对方边境小镇。这是一个小车站,居民以车站职工及家属为主。楼房不高,很少有新建筑。最好的一座建筑要算铁路部门的办公楼,是中方承建的。
我们在刚刚建成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广场驻足,参观、照相。这也是中方承建的,他们对中方承建的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十分赞扬。前后也就是半小时,便看完了全镇。然后去参观俄方一侧正在建筑中的连接两国的新公路过道。边境双方在各自一侧架设了高高的无法翻越的坚固铁丝网,中间是谁也进不去的隔离带。俄方又沿铁丝网在他们的一侧用拖拉机翻了几公尺宽的土地,如有人偷越便可留下脚印而被发现。在苏联时期,这种铁丝网延绵了7600多公里。
目睹此景,令人想起双方对抗时军事前线的萧萧杀气。眼下铁丝网已打开了一个缺口,因为俄方这个工程也是中方公司承包的,中国工人要从这个缺口来往。我看到中国工人正在这里工作。新过道建成后将比现在铁路旁的汽车过道宽畅得多。之后去参观俄方计划中的互市区,几座简陋的设施冷冷清清地扔在那里,恐怕停工已很久了,隔着铁丝网与中方已成规模、颇有气势的互市区相望。我看了将来要剪开作为通道的铁丝网。近在咫尺,尚未畅通,待到水到渠成,只需举手之劳。
下午5时多,我们一起回到满洲里。满洲里城市不大,但历史上地位重要,知名度颇高。当年中苏友好时,这里是个主要的交通要道和联系点,大部分货物都从这里通过。国家领导人乘火车时都要在这里休息。双方的火车路轨宽窄不一,要在这里花几个小时换车轮。新中国建国初期这里的外办归外交部直接领导,处长由外交部派遣。车站至今仍保留一部分旧建筑,似有作为古迹保留的价值。
有特色的边境城市满洲里
进入饭店时工作人员夹道欢迎,真可谓待如上宾,何以对我们如此热情?晚上市党政领导人宴请时,便一切了然了。建国后几十年满洲里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利用临边与苏、俄进行边贸,一下子繁华起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真像一个新城市。一是保留了一些旧的俄式建筑,一是冒出了一大批新楼房,使这个边境小城很有特色,很有朝气。需要与俄友好,需要相互交往,需要开展外贸,从而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两国领事部门的合作是双方交往的关键之一,因此,当地对两国领事司局长的到来十分重视。市委祝书记说,希望互市区早日开放,如能通过这次考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在互市区立一个碑,写上两位司、局长的名字。其殷切期望,溢于言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解体弹冠相庆,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为之痛心或惋惜。其实政治与经济一样,也会出现泡沫的。经济上出现了泡沫很危险,只有把泡沫挤掉了,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苏联垮台如同政治上挤掉了那些虚假的泡沫,经得起考验而保存下来的社会主义才是实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就能健康地向前进。如有泡沫而不挤掉是没有前途的,早晚要出问题。
苏联解体使西方以为社会主义骨牌一定会一个一个接连倒下。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变色了,有人期待下一个垮台的是不是中国。可惜西方高兴得太早了,中国不仅没有垮台,反而通过改革开放而蓬勃向上,几十年保持高速发展,转眼之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一奇迹令人不可思议。
中俄边贸疑虑
1992年9月9日,我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开馆,我作为领事司副司长,随同外交部部长助理戴秉国从黑龙江出境前往参加仪式。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当时苏联解体不到一年,俄罗斯处于混乱和困难之中,经济萎靡、商品匮乏,连我们住的当地最好的酒店说停电就停电,弄得正在洗澡的客人狼狈不堪。缺吃少穿的俄罗斯老百姓特别是退休的老年人日子极为艰难。这时我国的大量生活日用品通过边境贸易进入俄罗斯,俄方拿木材、化肥、拉达牌客车和载重卡车,甚至还有军方淘汰的坦克、直升机,来换中方的食品、衣物、煤炭等等生活必需品。既有大批的中方人员带着商品跑过去,也有大批俄方商人跑过来批发中国的货物。当时人们称这些人为“国际倒爷”。两国边境贸易如同《红楼梦》里破落的贾府拿家里的宝物同别人换吃换喝,这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为我亲眼所见。
问题还在于,来往人员一多,难免不出事端,例如:有的人不遵守规定办理出入境和居留手续;有的人唯利是图,不讲经商信用以次充好,既有中方人员骗俄方人,也有俄方人到中国专批发次货运回骗自己的同胞;偷税漏税,走私犯罪;有的行贿边境官员,破坏原有的良好风气;交通秩序不好,长途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大包小包乱塞乱放,拥挤不堪,如此等等。有的西方国家趁机挑拨中俄关系,造谣说中国趁俄国困难向俄国远东地区渗透,企图用这种办法收回过去失去的土地。亦有俄方媒体渲染,说中国东北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生活着一亿多人口,而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六百多万平方公里仅有七八百万人口,这如同俄国人头上有个大水闸,一旦决口极其可怕。在升任司长后同俄方的两次领事磋商中,我都从对方的言谈话语和表情中观察出对方的此种疑虑。
我感到俄方同仁对我国了解很不够,毕竟在苏联时期双方关系从恶化到敌对经历了20年,难免产生较深的误会和隔阂。实际上俄国朋友过虑了,邓小平提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是出于改善两国关系的真诚愿望,中方始终尊重俄方的选择,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对俄方的困难给予理解和同情。在俄国面临西方继续打压、遇到严重困难时,我们毫无西方的那种损人利己、落井下石之心,而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是一件合作双赢的事情。当然,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发生的不良现象要重视,要通过双方合作加以妥善解决。
为此,我向俄国外交部领事局长维诺格拉托夫建议,由我们两人带队联合到边境地区实地考察,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我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通过实地考察会加深相互理解,取得共识,如果办成几件实事,必会给两国的老百姓带来好处。领事工作就是这样,它是实实在在的外交,办理的都是互有需要的好事。
被铁丝网隔开的边境城市
1995年5月11日下午,我率团赶到满洲里边境口岸,准备到对方外贝加尔斯克去迎接俄方代表团。我们正在办出境手续,维诺格拉托夫局长一行已进入我方口岸。双方见面,热烈握手,我提出要到对方城市看看,就来到了对方边境小镇。这是一个小车站,居民以车站职工及家属为主。楼房不高,很少有新建筑。最好的一座建筑要算铁路部门的办公楼,是中方承建的。
我们在刚刚建成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广场驻足,参观、照相。这也是中方承建的,他们对中方承建的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十分赞扬。前后也就是半小时,便看完了全镇。然后去参观俄方一侧正在建筑中的连接两国的新公路过道。边境双方在各自一侧架设了高高的无法翻越的坚固铁丝网,中间是谁也进不去的隔离带。俄方又沿铁丝网在他们的一侧用拖拉机翻了几公尺宽的土地,如有人偷越便可留下脚印而被发现。在苏联时期,这种铁丝网延绵了7600多公里。
目睹此景,令人想起双方对抗时军事前线的萧萧杀气。眼下铁丝网已打开了一个缺口,因为俄方这个工程也是中方公司承包的,中国工人要从这个缺口来往。我看到中国工人正在这里工作。新过道建成后将比现在铁路旁的汽车过道宽畅得多。之后去参观俄方计划中的互市区,几座简陋的设施冷冷清清地扔在那里,恐怕停工已很久了,隔着铁丝网与中方已成规模、颇有气势的互市区相望。我看了将来要剪开作为通道的铁丝网。近在咫尺,尚未畅通,待到水到渠成,只需举手之劳。
下午5时多,我们一起回到满洲里。满洲里城市不大,但历史上地位重要,知名度颇高。当年中苏友好时,这里是个主要的交通要道和联系点,大部分货物都从这里通过。国家领导人乘火车时都要在这里休息。双方的火车路轨宽窄不一,要在这里花几个小时换车轮。新中国建国初期这里的外办归外交部直接领导,处长由外交部派遣。车站至今仍保留一部分旧建筑,似有作为古迹保留的价值。
有特色的边境城市满洲里
进入饭店时工作人员夹道欢迎,真可谓待如上宾,何以对我们如此热情?晚上市党政领导人宴请时,便一切了然了。建国后几十年满洲里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利用临边与苏、俄进行边贸,一下子繁华起来。新建筑如雨后春笋,真像一个新城市。一是保留了一些旧的俄式建筑,一是冒出了一大批新楼房,使这个边境小城很有特色,很有朝气。需要与俄友好,需要相互交往,需要开展外贸,从而有利于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两国领事部门的合作是双方交往的关键之一,因此,当地对两国领事司局长的到来十分重视。市委祝书记说,希望互市区早日开放,如能通过这次考察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将在互市区立一个碑,写上两位司、局长的名字。其殷切期望,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