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华夏文明,犹如珍珠般闪烁着迷人的光彩,二十四节气就是华夏文明中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一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通过对天文、气象、物候等一些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反映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一、始于种植实践的节气启示
幼儿园筹建初期,我园结合园所地处区域特点,确立了以“田园教育”为品牌建设方向,种、养殖尝试是进行田园教育重要的实践活动。我们在进行种植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感知到节气与种植活动的密切关系。如:惊蛰节气前后幼儿发现许多植物开始抽枝发芽,于是生成开展了《“惊蛰”你们都醒了吗》主题活动;霜降节气过后,幼儿发现种植的蔬菜叶上经常会出现薄薄的霜,用小手摸一摸,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感觉凉凉的,又生成开展了《你好,霜》主题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不断生成与发展,让我们逐渐意识幼儿的血液里始终涌动着与自然的亲昵与感通。在主题的建构过程中,幼儿习得的不仅是一种经验或是一些节气知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繁衍与绵延。于是,我们着手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研究。从理念上讲,人类是“自然之子”,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律”,幼儿的生命成长节律与节气的自然生长的韵律同根而生,同呼同吸。从内容上讲,节气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生活的具象所在。自然与物候是大自然的给予与馈赠,人文与生活是古老智慧的傳承与发展。
二、源于行进变化的支架梳理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丰富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有关于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有关于天气、天象、水纹的自然变化的;有关于节日活动及仪式体验的;有关于生活中节令时吃、穿、住、行的智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了梳理,初期拟定了三大研究方向: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自然物候包含天气、天象、温度、水纹、植物、动物(候鸟、昆虫)等,这一块研究领域偏向于科学学科;民俗风情包含传说、谚语、仪式、节日等,研究领域偏向于语言、社会;生活体验包含吃、穿、住、行等,研究领域偏向于健康、社会。基本包涵了五大领域七大学科。同时结合我园的园本节日、项目活动,在节气主题研究中为幼儿的主体体验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特别分出艺术创造这一块。形成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艺术创造四个维度的研究方向。从这四个维度挖掘节气的基本特征。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生;舌体验从属于民俗风情,是包含关系,民俗风情和生活体验的活动界限模糊,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的内容。经过课程审议,对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艺术创造原四大支架进行了调整。更改为:自然与物候(以科学、数学学科为主),人文与生活(健康、社会、语言学科为主),艺术与创造(音乐、美术学科为主)三条分支。从三条分支架构二十四节气主题内容,梳理节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七大学科发展相匹配,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传承和延续节气文化的需要。
三、基于研究思路的策略选择
(一)基于时间的详略分类
在研究初期,我们罗列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针对幼儿在园生活跨度内的节气进行重点研究,对处于寒假中的大寒、立春、雨水,处于暑假的小暑、大暑、立秋、处暑预计进行涉略研究。通过初步的详略分类,保证研究精力的集中。
(二)基于精力的主题选择
研究之初基于研究精力有限,我们将二十四个节气进行了三个年龄段的分配。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同一个季节中不同的节气进行研究,如在春季,小班选择了《惊蛰》主题,中班选择了《春分》主题,大班选择了《清明》主题。这样保证每个年龄段能集中精力研究一个主题,又避免了同一季节里同一批研究人员思维的局限。当然,在选择时还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主题《清明》对情感体验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比较适合大班。
(三)基于能力的分组调整
2016年1月在年级组审议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全园审议,在第一次全园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和老教师是发言的主力军。这一部分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很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但很多新入园的新教师和能力相对薄弱的聘用教师处于从众状态,在讨论中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基于这点认识,我们进行了调整,鼓励她们参与课程内容整理、搜集与开发。在以年级组为单位小组审议或初审议中吸纳这些教师参与其中,锻炼她们辩证的思维习惯,作为储备力量。将钻研精神的骨干教师、有经验老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组建审议小组,吸纳具有文化底蕴又热心的家长代表加入审议小组,组成的精英团队保证每月一次园部审议活动高质、有效地开展。
四、成于不断审议的主题改进
(一)成于基础框架的搭建
在教科研室的指导下各年龄段从主题说明、主题网络、主题目标、活动安排与实施、自主游戏、环境创设、日常生活、家长、社区资源、主题建议九项内容着手进行主题架构。通过第一轮审议,我们确定了这九项条目里撰写的方向和内容。主题说明:阐述该节气时间节点、由来、传统、开展主题的预设和开展途径。主题网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从自然与物候、人文与生活、艺术与创造四大支架细分网络。主题目标:与主题说明、内容安排要相结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以幼儿发展目标为维度;简明扼要且表达清晰、指向具体。活动安排与实施:以两星期的活动内容设置为宜,参考活动后附详细教案,活动安排形式灵活。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自主游戏:围绕节气主题开展相应的游戏,游戏活动的内容与节气契合。环境创设:从主题墙面、班级氛围、游戏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日常生活:将学习与发展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图中涉及的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家长、社区资源:从实施前、中、后三个时期进行自然、社区、家庭等课程资源的挖掘。合理规划,与不同时期的活动有效整合。发挥好资源的最大效益。主题建议:在每一轮实施过后,从注意点、难点、生发点三方面对实施过程反馈,提出对下一轮实施建设性的意见。 (二)成于课程审议的反复修改
每月一次的课程审议,成为节气主题研究的常规活动。在审议过程中,每一轮审议过程中我们以研究一个主题活动内容为抓手,从主题中不断发现问题、商讨解决办法。以点带面解决共性问题。如:原《春分》主题说明:春分时节,我國大部分地区进入明媚的春天,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那春分节气与幼儿有什么关系?幼儿可以深度参与什么活动?如何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气怎样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传承?这些是该话题的核心所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幼儿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如:在田园实践中观察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感知天气的变化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挖野菜、放风筝、竖蛋中体验有关“春分”的民俗风情等。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的内在含义,逐步加深对春分节气的了解,充分感受这一节气的魅力。通过审议我们逐渐梳理出主题说明的撰写思路:主要围绕节气展开,阐述节气时间与节气特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发展目标指向进行预设并设置生成线索,在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做简单的学情分析;同时寻找合适的实施途径。通过审议我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这是修改后的主题说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是春分节气。春分,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这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中班幼儿对自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力,在这个时间段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我们拟通过田园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感知天气的变化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不过春分不暖,春分时昼夜相等;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春雷和春雨等;通过找蜗牛、认识害虫和益虫、观察小蝌蚪等了解动物的生活习一I生和特点。围绕春分习俗,拟通过挖野菜、放风筝、竖蛋等体验有关“春分”的民俗风情,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的内在含义,逐步加深对春分节气的了解,充分感受节气特征。经过一轮一轮的审议,我们逐步对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白露、秋分、寒露、冬至、大雪等十二个主题进行调整与反复地修改。在主题内容的开发上尊重儿童需要,突显节气特征。如:春分打钵子、立夏称重等。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二十四节气”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消息传来,我们为之振奋,也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一项强心剂,我们为自己正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主题这件事骄傲和自豪。2017年2月,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再一次对所研究的节气主题实施验证,在前一轮的基础上,我们边行进边调整,相信在这行进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和思考。
一、始于种植实践的节气启示
幼儿园筹建初期,我园结合园所地处区域特点,确立了以“田园教育”为品牌建设方向,种、养殖尝试是进行田园教育重要的实践活动。我们在进行种植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感知到节气与种植活动的密切关系。如:惊蛰节气前后幼儿发现许多植物开始抽枝发芽,于是生成开展了《“惊蛰”你们都醒了吗》主题活动;霜降节气过后,幼儿发现种植的蔬菜叶上经常会出现薄薄的霜,用小手摸一摸,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感觉凉凉的,又生成开展了《你好,霜》主题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不断生成与发展,让我们逐渐意识幼儿的血液里始终涌动着与自然的亲昵与感通。在主题的建构过程中,幼儿习得的不仅是一种经验或是一些节气知识,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繁衍与绵延。于是,我们着手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研究。从理念上讲,人类是“自然之子”,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律”,幼儿的生命成长节律与节气的自然生长的韵律同根而生,同呼同吸。从内容上讲,节气并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生活的具象所在。自然与物候是大自然的给予与馈赠,人文与生活是古老智慧的傳承与发展。
二、源于行进变化的支架梳理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丰富的二十四节气内容:有关于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的;有关于天气、天象、水纹的自然变化的;有关于节日活动及仪式体验的;有关于生活中节令时吃、穿、住、行的智慧等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了梳理,初期拟定了三大研究方向: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自然物候包含天气、天象、温度、水纹、植物、动物(候鸟、昆虫)等,这一块研究领域偏向于科学学科;民俗风情包含传说、谚语、仪式、节日等,研究领域偏向于语言、社会;生活体验包含吃、穿、住、行等,研究领域偏向于健康、社会。基本包涵了五大领域七大学科。同时结合我园的园本节日、项目活动,在节气主题研究中为幼儿的主体体验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特别分出艺术创造这一块。形成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艺术创造四个维度的研究方向。从这四个维度挖掘节气的基本特征。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生;舌体验从属于民俗风情,是包含关系,民俗风情和生活体验的活动界限模糊,往往出现相互交叉的内容。经过课程审议,对自然物候、民俗风情、生活体验、艺术创造原四大支架进行了调整。更改为:自然与物候(以科学、数学学科为主),人文与生活(健康、社会、语言学科为主),艺术与创造(音乐、美术学科为主)三条分支。从三条分支架构二十四节气主题内容,梳理节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三方面的内容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七大学科发展相匹配,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传承和延续节气文化的需要。
三、基于研究思路的策略选择
(一)基于时间的详略分类
在研究初期,我们罗列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节点,针对幼儿在园生活跨度内的节气进行重点研究,对处于寒假中的大寒、立春、雨水,处于暑假的小暑、大暑、立秋、处暑预计进行涉略研究。通过初步的详略分类,保证研究精力的集中。
(二)基于精力的主题选择
研究之初基于研究精力有限,我们将二十四个节气进行了三个年龄段的分配。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同一个季节中不同的节气进行研究,如在春季,小班选择了《惊蛰》主题,中班选择了《春分》主题,大班选择了《清明》主题。这样保证每个年龄段能集中精力研究一个主题,又避免了同一季节里同一批研究人员思维的局限。当然,在选择时还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各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主题《清明》对情感体验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比较适合大班。
(三)基于能力的分组调整
2016年1月在年级组审议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全园审议,在第一次全园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骨干教师和老教师是发言的主力军。这一部分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很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但很多新入园的新教师和能力相对薄弱的聘用教师处于从众状态,在讨论中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基于这点认识,我们进行了调整,鼓励她们参与课程内容整理、搜集与开发。在以年级组为单位小组审议或初审议中吸纳这些教师参与其中,锻炼她们辩证的思维习惯,作为储备力量。将钻研精神的骨干教师、有经验老教师、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组建审议小组,吸纳具有文化底蕴又热心的家长代表加入审议小组,组成的精英团队保证每月一次园部审议活动高质、有效地开展。
四、成于不断审议的主题改进
(一)成于基础框架的搭建
在教科研室的指导下各年龄段从主题说明、主题网络、主题目标、活动安排与实施、自主游戏、环境创设、日常生活、家长、社区资源、主题建议九项内容着手进行主题架构。通过第一轮审议,我们确定了这九项条目里撰写的方向和内容。主题说明:阐述该节气时间节点、由来、传统、开展主题的预设和开展途径。主题网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从自然与物候、人文与生活、艺术与创造四大支架细分网络。主题目标:与主题说明、内容安排要相结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以幼儿发展目标为维度;简明扼要且表达清晰、指向具体。活动安排与实施:以两星期的活动内容设置为宜,参考活动后附详细教案,活动安排形式灵活。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自主游戏:围绕节气主题开展相应的游戏,游戏活动的内容与节气契合。环境创设:从主题墙面、班级氛围、游戏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日常生活:将学习与发展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图中涉及的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家长、社区资源:从实施前、中、后三个时期进行自然、社区、家庭等课程资源的挖掘。合理规划,与不同时期的活动有效整合。发挥好资源的最大效益。主题建议:在每一轮实施过后,从注意点、难点、生发点三方面对实施过程反馈,提出对下一轮实施建设性的意见。 (二)成于课程审议的反复修改
每月一次的课程审议,成为节气主题研究的常规活动。在审议过程中,每一轮审议过程中我们以研究一个主题活动内容为抓手,从主题中不断发现问题、商讨解决办法。以点带面解决共性问题。如:原《春分》主题说明:春分时节,我國大部分地区进入明媚的春天,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那春分节气与幼儿有什么关系?幼儿可以深度参与什么活动?如何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气怎样通过具体的活动得以传承?这些是该话题的核心所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幼儿亲身经历、体验、动手操作,如:在田园实践中观察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感知天气的变化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挖野菜、放风筝、竖蛋中体验有关“春分”的民俗风情等。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的内在含义,逐步加深对春分节气的了解,充分感受这一节气的魅力。通过审议我们逐渐梳理出主题说明的撰写思路:主要围绕节气展开,阐述节气时间与节气特点;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发展目标指向进行预设并设置生成线索,在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做简单的学情分析;同时寻找合适的实施途径。通过审议我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这是修改后的主题说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是春分节气。春分,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这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在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中班幼儿对自然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力,在这个时间段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特征。我们拟通过田园实践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变化,感知天气的变化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不过春分不暖,春分时昼夜相等;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春雷和春雨等;通过找蜗牛、认识害虫和益虫、观察小蝌蚪等了解动物的生活习一I生和特点。围绕春分习俗,拟通过挖野菜、放风筝、竖蛋等体验有关“春分”的民俗风情,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传统节气的内在含义,逐步加深对春分节气的了解,充分感受节气特征。经过一轮一轮的审议,我们逐步对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白露、秋分、寒露、冬至、大雪等十二个主题进行调整与反复地修改。在主题内容的开发上尊重儿童需要,突显节气特征。如:春分打钵子、立夏称重等。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二十四节气”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消息传来,我们为之振奋,也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一项强心剂,我们为自己正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主题这件事骄傲和自豪。2017年2月,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再一次对所研究的节气主题实施验证,在前一轮的基础上,我们边行进边调整,相信在这行进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