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对西方和东方绘画作品了解学习的深入,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也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起来。有个体会,那就是:不管是对事物还是文化,我们是可以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换个角度反复的去观察,再次多方面深入的了解、比较。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心中的具体形象。艺术工作者平时在构思时,需將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创作具体的个人视象。
【关键词】:水中;角度;意象;精神
水是物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作为绘画者我们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观察水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状态,并结合自身的感受仔细描绘记录不同的特点,为以后的艺术创作留作素材。
一、观看的角度
之前看到一些有关于水的优秀绘画作品,其中中国画关于水的描绘,有它的一套传统办法。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如吴道子画大同殿壁上的江水,“终夜有声”;许道宁画水,使一幅山水画“终年潮湿”,都说明这些画家表现水的变化有相当的技巧。马远的《水图十二卷》生动地描绘出湖水烟波浩渺,江涛汹涌奔腾,沧海咆哮怒吼等多种情势,真可谓曲尽其态。水的种类、形态不同其画法也各异。画家很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能力和高深的笔墨表现能力。西方油画在表现水的时候,特点是色彩丰富,质感逼真。有表现水上景色的作品,如印象派的户外景色,光色交融,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个人视觉感受。
所以,面对同一自然物质和景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视角的不同,作品的面貌和精神指向也是不同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立足点,才有价值。
二、作品的分析
據记载,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陆俨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峡江险水》系列画作。他总觉古传画法有些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来学画之人竞相追崇,只要一画到水就是什么什么画法,某一招某一式都是直接搬来就用,实在是没有把自然山水的流动和形态描绘到位。这幅画作,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的生活感受,在此前提下,他创造了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到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的境界。正是画家本着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视觉感受为前提,结合传统的绘画技巧,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自然。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有独特个性审美的艺术作品。
我在这里侧重分析油画对水的表现。油画大部分表现的是水上情景,也有一半水上,一半水下的作品,表现观察的角度很少有在水下观看的。
叶正华的《蓝十字》,也是水底系列作品之一。画面所见为一裸体女子,张开双臂沉入湛蓝的水中,如十字状。身旁围绕着许多玫瑰花,悬浮与水中。阳光从水面照射下来,形成许多水波的折射纹理,投影于裸体身上,构成斑驳的图案肌理,与水中的玫瑰交织辉映,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景象。作者所着意描绘的并非水中人体,而是那闪耀变幻的光效和视觉经验之外的图案化肌理,似乎追求一种潜意识中的梦幻景色。其描绘是具体的,但意念是抽象的。叶正华的作品虽然在画面效果和技术层面这方面还没有完善,但他所暗示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轻柔飘忽的梦中语境。一种浮游飘忽的虚幻感,光与影象的交融,正是他创作“水底系列”的原始动力。水底本是一个奇幻的世界,但它需要光的折射去呈现。光不但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夏小万的作品《水·肢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象写实作品。他的这个系列作品是他诸多系列作品之一,尝试描绘在超视角、超视距的状态下看到的对象。就象画家自己所说,平常我们都是直立观看,所以,我们图形基本上都是直立观看的结果。同时,视角也不是特殊的视角,都是正常平视或者带有一点角度的视角。如果我们愿意自由主动的表达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任意选择形象和观看形象的角度去描绘,不被思维模式套路和形式化的画面效果所固定。通常人们认识图像的方式的方式都局限在概念中,实际上“像”与“不像”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当图像不再按照“定式”出现的时候,它就能够容纳更多你的意识和自由。
美国女画家洛雷恩·史密什也有这个题材的作品。这个系列的绘画作品翻译过来叫“水中光景”。她同样以水中泳者为题材,从水中的视觉景象探索一种神秘奇幻的光色交缠的肌理。水中游泳人的形体线条,泳衣的绚烂色彩,不停翻动的波光水纹,幻化出种种抽象的图形。她以理性的归纳和感性的夸张,重新在画面里布置出带有音乐节奏的优美图案。
这几个油画画家作品中主体都是人,而且都是水下的视角观看。他们经验的置换,改变了身体和物质存在的方式,那些美感意识由此得到延伸,并被演绎得更加丰富。在此相同的基础上作品又有着更多外在和内在的不同。首先,每个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是不同的,叶正华的作品寄托着对以往生活经历的表达;夏小万是自身在特定的时期对架上绘画的思考和生命意识状态的表达;美国洛雷恩·史密什的水中光景系列则是一种纯视觉上的,理性归纳图形,具象与抽象巧妙结合的效果。我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被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和画面氛围所感染,此时画中呈现的不单是一幅图片再现或者场景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家感情的渲染,意识的选择,媒材和技法的协调运用,最终结合其他绘画因素描绘出来的个人意象。
绘画是精神上的建构,对于社会的现实作用在于潜移默化,提供精神上的营养。故艺术语言特色应为形象的冲击力和气氛的感染力,其妙处在于心灵的感应和所传递的弦外之音。
三
虽然在创作的某些方面来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技法的的束缚,但现在已经有更多的艺术家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意象,同时在技法上、选择题材上,都能从个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把自己观察和表述的方式融合的很好,在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线条间,在浓淡层次的处理间,在虚幻与实在的对比间,已然渗透着自己的文化观念意识,以及对对象的反复比较地观察认识。卡西尔在论艺术时说,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不可穷尽性就是艺术的最大特权之一和最强魅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钟耕略《艺术家的个人视象:观点、角度、媒材和技法的协调运用》,《美术研究》2004年第3期118页
作者简介:张祥兵(1980—),男,安徽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油画。
【摘要】:随着对西方和东方绘画作品了解学习的深入,对绘画艺术的认识也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起来。有个体会,那就是:不管是对事物还是文化,我们是可以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换个角度反复的去观察,再次多方面深入的了解、比较。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心中的具体形象。艺术工作者平时在构思时,需將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创作具体的个人视象。
【关键词】:水中;角度;意象;精神
水是物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作为绘画者我们更多的注意力会放在观察水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状态,并结合自身的感受仔细描绘记录不同的特点,为以后的艺术创作留作素材。
一、观看的角度
之前看到一些有关于水的优秀绘画作品,其中中国画关于水的描绘,有它的一套传统办法。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如吴道子画大同殿壁上的江水,“终夜有声”;许道宁画水,使一幅山水画“终年潮湿”,都说明这些画家表现水的变化有相当的技巧。马远的《水图十二卷》生动地描绘出湖水烟波浩渺,江涛汹涌奔腾,沧海咆哮怒吼等多种情势,真可谓曲尽其态。水的种类、形态不同其画法也各异。画家很成功地达到了不同的效果,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能力和高深的笔墨表现能力。西方油画在表现水的时候,特点是色彩丰富,质感逼真。有表现水上景色的作品,如印象派的户外景色,光色交融,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个人视觉感受。
所以,面对同一自然物质和景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视角的不同,作品的面貌和精神指向也是不同的。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有立足点,才有价值。
二、作品的分析
據记载,陆俨少先生曾于1948年乘筏险经三峡,沿途险滩相接,回波伏流,汹涌澎湃。陆俨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峡江险水》系列画作。他总觉古传画法有些太呆板,少有变化,尤其是后来学画之人竞相追崇,只要一画到水就是什么什么画法,某一招某一式都是直接搬来就用,实在是没有把自然山水的流动和形态描绘到位。这幅画作,寄托了自己对长江千难万险的生活感受,在此前提下,他创造了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到出神入化、淋漓尽致的境界。正是画家本着个体的精神追求和视觉感受为前提,结合传统的绘画技巧,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自然。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有独特个性审美的艺术作品。
我在这里侧重分析油画对水的表现。油画大部分表现的是水上情景,也有一半水上,一半水下的作品,表现观察的角度很少有在水下观看的。
叶正华的《蓝十字》,也是水底系列作品之一。画面所见为一裸体女子,张开双臂沉入湛蓝的水中,如十字状。身旁围绕着许多玫瑰花,悬浮与水中。阳光从水面照射下来,形成许多水波的折射纹理,投影于裸体身上,构成斑驳的图案肌理,与水中的玫瑰交织辉映,营造了一种超现实的景象。作者所着意描绘的并非水中人体,而是那闪耀变幻的光效和视觉经验之外的图案化肌理,似乎追求一种潜意识中的梦幻景色。其描绘是具体的,但意念是抽象的。叶正华的作品虽然在画面效果和技术层面这方面还没有完善,但他所暗示的确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一种轻柔飘忽的梦中语境。一种浮游飘忽的虚幻感,光与影象的交融,正是他创作“水底系列”的原始动力。水底本是一个奇幻的世界,但它需要光的折射去呈现。光不但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夏小万的作品《水·肢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象写实作品。他的这个系列作品是他诸多系列作品之一,尝试描绘在超视角、超视距的状态下看到的对象。就象画家自己所说,平常我们都是直立观看,所以,我们图形基本上都是直立观看的结果。同时,视角也不是特殊的视角,都是正常平视或者带有一点角度的视角。如果我们愿意自由主动的表达的话,那我们就可以任意选择形象和观看形象的角度去描绘,不被思维模式套路和形式化的画面效果所固定。通常人们认识图像的方式的方式都局限在概念中,实际上“像”与“不像”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当图像不再按照“定式”出现的时候,它就能够容纳更多你的意识和自由。
美国女画家洛雷恩·史密什也有这个题材的作品。这个系列的绘画作品翻译过来叫“水中光景”。她同样以水中泳者为题材,从水中的视觉景象探索一种神秘奇幻的光色交缠的肌理。水中游泳人的形体线条,泳衣的绚烂色彩,不停翻动的波光水纹,幻化出种种抽象的图形。她以理性的归纳和感性的夸张,重新在画面里布置出带有音乐节奏的优美图案。
这几个油画画家作品中主体都是人,而且都是水下的视角观看。他们经验的置换,改变了身体和物质存在的方式,那些美感意识由此得到延伸,并被演绎得更加丰富。在此相同的基础上作品又有着更多外在和内在的不同。首先,每个艺术家内在的情感是不同的,叶正华的作品寄托着对以往生活经历的表达;夏小万是自身在特定的时期对架上绘画的思考和生命意识状态的表达;美国洛雷恩·史密什的水中光景系列则是一种纯视觉上的,理性归纳图形,具象与抽象巧妙结合的效果。我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被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和画面氛围所感染,此时画中呈现的不单是一幅图片再现或者场景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家感情的渲染,意识的选择,媒材和技法的协调运用,最终结合其他绘画因素描绘出来的个人意象。
绘画是精神上的建构,对于社会的现实作用在于潜移默化,提供精神上的营养。故艺术语言特色应为形象的冲击力和气氛的感染力,其妙处在于心灵的感应和所传递的弦外之音。
三
虽然在创作的某些方面来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技法的的束缚,但现在已经有更多的艺术家在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意象,同时在技法上、选择题材上,都能从个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把自己观察和表述的方式融合的很好,在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线条间,在浓淡层次的处理间,在虚幻与实在的对比间,已然渗透着自己的文化观念意识,以及对对象的反复比较地观察认识。卡西尔在论艺术时说,展示事物各个方面的不可穷尽性就是艺术的最大特权之一和最强魅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钟耕略《艺术家的个人视象:观点、角度、媒材和技法的协调运用》,《美术研究》2004年第3期118页
作者简介:张祥兵(1980—),男,安徽人,安徽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