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关于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挖掘和开发已经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诸如中秋节、清明节、世界无烟日等或传统性或世界性的节日(纪念日)已经成为“家常版”的德育新“套餐”,逢节必提醒,逢节必响应。
诚然,这些承载了诸多文化元素的德育资源对于浸润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爱和平等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活动流程却难以激活“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疲软困境。学生对于“重复昨天的故事”更多的是感到空洞、单调、枯燥和乏味,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大缩水,大打折扣。
其实,我们的校园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串成的,每个日子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着。如果我们给这些“咱身边的故事”赋予一个理由,赋予一个名字,或许这些事情就会变得立体和生动,其警示和启迪作用也就变得亲切和真切。于是,我尝试着设立“班级纪念日”,以此来捕捉和挖掘班级的寻常事件,让学生通过“一事一议”、“旧事重提”,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切实变“生硬”的教育为“生动”的教育。
“班级纪念日”就是用日历的形式,简要记录班级事件发生的经过,集思广益征集大家的“感言”,并让学生根据事件和感言,设计出有个性、有价值的“日历版”,给学生一个形象的“留影”,让学生去铭记、去刻录、去反思、去收获,把“活动育人”分解到字里行间、分解到学生心田。
一、伙伴团结日
2010年3月11日,我班的一名同学午休时去卫生所取药来晚了,负责开关门的同学以“太麻烦”为由迟迟不给他开门,两个人为此大动干戈,纠打在一起,其他同学只是“围而不劝”,直到两个人被值班老师制止才结束“战斗”。这件小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那就是某些同学身上还浸渍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起码的伙伴意识和关心意识,“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于是,我就提议把这一天定为“伙伴团结日”,以倡导在学生间建立宽容、友爱、互助、进步的同伴关系,在班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我们还整合王真等同学的“事件感言”,形成了颇有启迪色彩的“小贴士”。
其实,这样的事件就是“排他”事件,容不得别人有特殊情况,容不得同学有紧急情况。要我说,和自己的“梦乡”比起来,同学的“健康”更重要。亲爱的同学,多一点儿宽容吧,记住“3·11”,记住我们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王真
作为“3·11”事件发生地的近邻,我替兄弟宿舍的弟兄感到惭愧,两个人的争执原本不该发生,是我们有点自私的“碌碌无为”纵容了一场不该发生的事故。
——刘哲鸣
二、210宿舍文化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不净何以静心灵”、“宿舍是我家,维护靠大家”……尽管我们的宿舍里贴满了这样的格言警句,但是宿舍管理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今天有的宿舍地面没打扫好,明天又有同学的被子没叠好等等,琐碎的事情不断发生,随意的态度此起彼伏。
仔细想来,我觉得那些在墙壁上“空挂”的口号远远不是学生想要的东西,他们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也在情理之中,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粗放粗略的“号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表现欲”和“自我意识”才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唤。
于是,结合班级三个男生宿舍和两个女生宿舍的实际,我着手树立“不间断的榜样”。这几个宿舍中平常表现最好的当推女生210室,不仅室内整理得整洁,而且宿舍文化也弄得有模有样,在学校宿舍文化评比中赢得了“优秀宿舍”的美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此表扬一番,那么,这种“轻描淡写”的喝彩只会挫伤榜样的积极性,更不能形成辐射效应。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把4月15日定为“210宿舍文化日”,以此为榜样在全班开展“宿舍图片秀”、“生活百科问答”、“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把宿舍当作自己的家来对待,管理好自己的宿舍,提升自己的宿舍文化意识,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推进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三、李保旭日
2009年12月28日,我班学生李保旭在全国“小洋人”杯环保金点子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实现了我校此类全国科技比赛得奖项目零的突破,刷新了历史,一时成为学生传颂的焦点和追捧的热点。
我们很清楚,大家崇拜的是李保旭的精神,是同龄人敢于探索、敢于设想的精神,而不是奖项本身。但这种崇拜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短暂的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而渐渐淡忘。于是,我们把2009年12月28日确定为“李保旭日”,让这件事情和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被定格,被铭记,被传扬。
“李保旭日”附言
“12·28”这组数字应该是我们七年级九班的荣耀,在大家都为着“学而不思则罔”大声诵读的时候,李保旭已经用自己结结实实的行动epic-了思考的力量,尽管这是“小发现”“小点子”,但是“点石成金”的梦想同样值得我们去追寻,去行动。
——付琳
我庆幸有这样的伙伴,有这样的同桌,他总是勤勤恳恳,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他并肩学习,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位“小博士”的小组讨论发言了,力争“近朱者赤”,也精彩精彩!
——梁磊
四、绿色环保日
2010年4月18日(周日),我班“屯田社区合作组”的学生们为迎“菜博会”的到来,在社区志愿者李尔兴老师(内退)和组长付晓楠的带领下,开展了“喜迎菜博会,环保进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到农展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市民健身中心清理垃圾,体验环卫劳动,协助环卫工人。这一事件,被街道的通讯员作了宣传报道,参与的学生也第一次上了报纸。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把握契机,顺势而为,在主题班会上讨论通过了设立“绿色环保日”的决定,倡导学生在每月的18日这一天主动参与“清除白色垃圾”“扮靓菜乡”行动,以榜样为力量,为环保行动尽一份力。
2010年5月18日是我们班的第二个“绿色环保日”,教室里竟然多了两个用废旧纸箱做的垃圾箱,上面还绘制了环保图片和文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几个字眼设计得很是卡通和可爱。原来,这是我们班“李家社区合作组”的5位同学不甘示弱,利用周末精心制作的。好的榜样,传递力量,我们也体会到了“环保纪念日”的不同寻常。
五、“爱心消费日”
一天,在翻阅家乡报纸《寿光日报》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行字:“救助小月珠的行动继续在圣城展开,来自洛城街道的王新华等同学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置原料,制作了49朵纸花进行义卖,为小月珠送去善款……”看到这里我很兴奋,尽管这次活动召集人不止我班王新华一人,但我还是从中发现了新的教育契机。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钱”、乱“烧钱”、乱“扔钱”等现象大有蔓延之势。“消费”不是“消废”,如果我们消费教育不利,或者消费引导缺位,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健康发展。可是,对于零花钱相对充足、生活体验又不丰富的学生来讲,“俭以养德”的说教总是悬在空中,难以耕耘到科学消费的现实土壤中去。而王新华等同学的“爱心版”消费事件,无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爱心消费、科学消费的行动指南。
于是,为了让学生对消费有个更健康、更明智的理解,我在班级倡导设立了“爱心消费日”,让全班有个专门时间来针对消费问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身说法”“现场现行”,切实引导学生把正确消费、科学消费融入到日常行动中。
“爱心消费日”倡言
亲爱的同学们,
“消费”和“浪费”只有一字之差,而它们之间的转换却是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不过,当我们把目光锁定“王新华”这个名字的时候,消费的意义却有了新的色彩,她们是为着“爱心”去消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点燃希望……
雨果说:“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实践证明,“班级纪念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更是生动活泼的“同伴教育”,能够让学生熟记身边的示范和榜样,或者激励自己,或者警示自己,或者发挥自己,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把平面的事件立体了,生动了,把随机问题转化成了“长效机制”,随“机”潜入“心”,润物细无声。
诚然,这些承载了诸多文化元素的德育资源对于浸润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爱和平等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活动流程却难以激活“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疲软困境。学生对于“重复昨天的故事”更多的是感到空洞、单调、枯燥和乏味,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大缩水,大打折扣。
其实,我们的校园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串成的,每个日子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着。如果我们给这些“咱身边的故事”赋予一个理由,赋予一个名字,或许这些事情就会变得立体和生动,其警示和启迪作用也就变得亲切和真切。于是,我尝试着设立“班级纪念日”,以此来捕捉和挖掘班级的寻常事件,让学生通过“一事一议”、“旧事重提”,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切实变“生硬”的教育为“生动”的教育。
“班级纪念日”就是用日历的形式,简要记录班级事件发生的经过,集思广益征集大家的“感言”,并让学生根据事件和感言,设计出有个性、有价值的“日历版”,给学生一个形象的“留影”,让学生去铭记、去刻录、去反思、去收获,把“活动育人”分解到字里行间、分解到学生心田。
一、伙伴团结日
2010年3月11日,我班的一名同学午休时去卫生所取药来晚了,负责开关门的同学以“太麻烦”为由迟迟不给他开门,两个人为此大动干戈,纠打在一起,其他同学只是“围而不劝”,直到两个人被值班老师制止才结束“战斗”。这件小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那就是某些同学身上还浸渍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起码的伙伴意识和关心意识,“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于是,我就提议把这一天定为“伙伴团结日”,以倡导在学生间建立宽容、友爱、互助、进步的同伴关系,在班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我们还整合王真等同学的“事件感言”,形成了颇有启迪色彩的“小贴士”。
其实,这样的事件就是“排他”事件,容不得别人有特殊情况,容不得同学有紧急情况。要我说,和自己的“梦乡”比起来,同学的“健康”更重要。亲爱的同学,多一点儿宽容吧,记住“3·11”,记住我们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王真
作为“3·11”事件发生地的近邻,我替兄弟宿舍的弟兄感到惭愧,两个人的争执原本不该发生,是我们有点自私的“碌碌无为”纵容了一场不该发生的事故。
——刘哲鸣
二、210宿舍文化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不净何以静心灵”、“宿舍是我家,维护靠大家”……尽管我们的宿舍里贴满了这样的格言警句,但是宿舍管理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今天有的宿舍地面没打扫好,明天又有同学的被子没叠好等等,琐碎的事情不断发生,随意的态度此起彼伏。
仔细想来,我觉得那些在墙壁上“空挂”的口号远远不是学生想要的东西,他们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也在情理之中,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粗放粗略的“号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表现欲”和“自我意识”才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唤。
于是,结合班级三个男生宿舍和两个女生宿舍的实际,我着手树立“不间断的榜样”。这几个宿舍中平常表现最好的当推女生210室,不仅室内整理得整洁,而且宿舍文化也弄得有模有样,在学校宿舍文化评比中赢得了“优秀宿舍”的美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此表扬一番,那么,这种“轻描淡写”的喝彩只会挫伤榜样的积极性,更不能形成辐射效应。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把4月15日定为“210宿舍文化日”,以此为榜样在全班开展“宿舍图片秀”、“生活百科问答”、“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把宿舍当作自己的家来对待,管理好自己的宿舍,提升自己的宿舍文化意识,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推进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三、李保旭日
2009年12月28日,我班学生李保旭在全国“小洋人”杯环保金点子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实现了我校此类全国科技比赛得奖项目零的突破,刷新了历史,一时成为学生传颂的焦点和追捧的热点。
我们很清楚,大家崇拜的是李保旭的精神,是同龄人敢于探索、敢于设想的精神,而不是奖项本身。但这种崇拜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短暂的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而渐渐淡忘。于是,我们把2009年12月28日确定为“李保旭日”,让这件事情和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被定格,被铭记,被传扬。
“李保旭日”附言
“12·28”这组数字应该是我们七年级九班的荣耀,在大家都为着“学而不思则罔”大声诵读的时候,李保旭已经用自己结结实实的行动epic-了思考的力量,尽管这是“小发现”“小点子”,但是“点石成金”的梦想同样值得我们去追寻,去行动。
——付琳
我庆幸有这样的伙伴,有这样的同桌,他总是勤勤恳恳,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他并肩学习,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位“小博士”的小组讨论发言了,力争“近朱者赤”,也精彩精彩!
——梁磊
四、绿色环保日
2010年4月18日(周日),我班“屯田社区合作组”的学生们为迎“菜博会”的到来,在社区志愿者李尔兴老师(内退)和组长付晓楠的带领下,开展了“喜迎菜博会,环保进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到农展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市民健身中心清理垃圾,体验环卫劳动,协助环卫工人。这一事件,被街道的通讯员作了宣传报道,参与的学生也第一次上了报纸。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把握契机,顺势而为,在主题班会上讨论通过了设立“绿色环保日”的决定,倡导学生在每月的18日这一天主动参与“清除白色垃圾”“扮靓菜乡”行动,以榜样为力量,为环保行动尽一份力。
2010年5月18日是我们班的第二个“绿色环保日”,教室里竟然多了两个用废旧纸箱做的垃圾箱,上面还绘制了环保图片和文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几个字眼设计得很是卡通和可爱。原来,这是我们班“李家社区合作组”的5位同学不甘示弱,利用周末精心制作的。好的榜样,传递力量,我们也体会到了“环保纪念日”的不同寻常。
五、“爱心消费日”
一天,在翻阅家乡报纸《寿光日报》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行字:“救助小月珠的行动继续在圣城展开,来自洛城街道的王新华等同学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置原料,制作了49朵纸花进行义卖,为小月珠送去善款……”看到这里我很兴奋,尽管这次活动召集人不止我班王新华一人,但我还是从中发现了新的教育契机。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钱”、乱“烧钱”、乱“扔钱”等现象大有蔓延之势。“消费”不是“消废”,如果我们消费教育不利,或者消费引导缺位,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健康发展。可是,对于零花钱相对充足、生活体验又不丰富的学生来讲,“俭以养德”的说教总是悬在空中,难以耕耘到科学消费的现实土壤中去。而王新华等同学的“爱心版”消费事件,无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爱心消费、科学消费的行动指南。
于是,为了让学生对消费有个更健康、更明智的理解,我在班级倡导设立了“爱心消费日”,让全班有个专门时间来针对消费问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身说法”“现场现行”,切实引导学生把正确消费、科学消费融入到日常行动中。
“爱心消费日”倡言
亲爱的同学们,
“消费”和“浪费”只有一字之差,而它们之间的转换却是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不过,当我们把目光锁定“王新华”这个名字的时候,消费的意义却有了新的色彩,她们是为着“爱心”去消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点燃希望……
雨果说:“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实践证明,“班级纪念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更是生动活泼的“同伴教育”,能够让学生熟记身边的示范和榜样,或者激励自己,或者警示自己,或者发挥自己,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把平面的事件立体了,生动了,把随机问题转化成了“长效机制”,随“机”潜入“心”,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