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班级纪念日”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关于重大节日、纪念日的挖掘和开发已经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诸如中秋节、清明节、世界无烟日等或传统性或世界性的节日(纪念日)已经成为“家常版”的德育新“套餐”,逢节必提醒,逢节必响应。
  诚然,这些承载了诸多文化元素的德育资源对于浸润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爱和平等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活动流程却难以激活“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疲软困境。学生对于“重复昨天的故事”更多的是感到空洞、单调、枯燥和乏味,视觉疲劳、听觉疲劳、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大缩水,大打折扣。
  其实,我们的校园生活原本就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串成的,每个日子里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发生着。如果我们给这些“咱身边的故事”赋予一个理由,赋予一个名字,或许这些事情就会变得立体和生动,其警示和启迪作用也就变得亲切和真切。于是,我尝试着设立“班级纪念日”,以此来捕捉和挖掘班级的寻常事件,让学生通过“一事一议”、“旧事重提”,自己提醒自己,自己激励自己,切实变“生硬”的教育为“生动”的教育。
  “班级纪念日”就是用日历的形式,简要记录班级事件发生的经过,集思广益征集大家的“感言”,并让学生根据事件和感言,设计出有个性、有价值的“日历版”,给学生一个形象的“留影”,让学生去铭记、去刻录、去反思、去收获,把“活动育人”分解到字里行间、分解到学生心田。
  
  一、伙伴团结日
  
  2010年3月11日,我班的一名同学午休时去卫生所取药来晚了,负责开关门的同学以“太麻烦”为由迟迟不给他开门,两个人为此大动干戈,纠打在一起,其他同学只是“围而不劝”,直到两个人被值班老师制止才结束“战斗”。这件小事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微妙的信号,那就是某些同学身上还浸渍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缺乏起码的伙伴意识和关心意识,“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别人的事情或者别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于是,我就提议把这一天定为“伙伴团结日”,以倡导在学生间建立宽容、友爱、互助、进步的同伴关系,在班内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氛围。同时,我们还整合王真等同学的“事件感言”,形成了颇有启迪色彩的“小贴士”。
  其实,这样的事件就是“排他”事件,容不得别人有特殊情况,容不得同学有紧急情况。要我说,和自己的“梦乡”比起来,同学的“健康”更重要。亲爱的同学,多一点儿宽容吧,记住“3·11”,记住我们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王真
  作为“3·11”事件发生地的近邻,我替兄弟宿舍的弟兄感到惭愧,两个人的争执原本不该发生,是我们有点自私的“碌碌无为”纵容了一场不该发生的事故。
  ——刘哲鸣
  
  二、210宿舍文化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不净何以静心灵”、“宿舍是我家,维护靠大家”……尽管我们的宿舍里贴满了这样的格言警句,但是宿舍管理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今天有的宿舍地面没打扫好,明天又有同学的被子没叠好等等,琐碎的事情不断发生,随意的态度此起彼伏。
  仔细想来,我觉得那些在墙壁上“空挂”的口号远远不是学生想要的东西,他们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也在情理之中,真正的教育需要的是“自省”,而不是粗放粗略的“号令”,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表现欲”和“自我意识”才是他们心灵深处的呼唤。
  于是,结合班级三个男生宿舍和两个女生宿舍的实际,我着手树立“不间断的榜样”。这几个宿舍中平常表现最好的当推女生210室,不仅室内整理得整洁,而且宿舍文化也弄得有模有样,在学校宿舍文化评比中赢得了“优秀宿舍”的美誉。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此表扬一番,那么,这种“轻描淡写”的喝彩只会挫伤榜样的积极性,更不能形成辐射效应。
  于是,我不失时机地把4月15日定为“210宿舍文化日”,以此为榜样在全班开展“宿舍图片秀”、“生活百科问答”、“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把宿舍当作自己的家来对待,管理好自己的宿舍,提升自己的宿舍文化意识,用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推进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三、李保旭日
  
  2009年12月28日,我班学生李保旭在全国“小洋人”杯环保金点子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实现了我校此类全国科技比赛得奖项目零的突破,刷新了历史,一时成为学生传颂的焦点和追捧的热点。
  我们很清楚,大家崇拜的是李保旭的精神,是同龄人敢于探索、敢于设想的精神,而不是奖项本身。但这种崇拜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短暂的激情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而渐渐淡忘。于是,我们把2009年12月28日确定为“李保旭日”,让这件事情和这个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被定格,被铭记,被传扬。
  
  “李保旭日”附言
  “12·28”这组数字应该是我们七年级九班的荣耀,在大家都为着“学而不思则罔”大声诵读的时候,李保旭已经用自己结结实实的行动epic-了思考的力量,尽管这是“小发现”“小点子”,但是“点石成金”的梦想同样值得我们去追寻,去行动。
  ——付琳
  我庆幸有这样的伙伴,有这样的同桌,他总是勤勤恳恳,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他并肩学习,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位“小博士”的小组讨论发言了,力争“近朱者赤”,也精彩精彩!
  ——梁磊
  
  四、绿色环保日
  
  2010年4月18日(周日),我班“屯田社区合作组”的学生们为迎“菜博会”的到来,在社区志愿者李尔兴老师(内退)和组长付晓楠的带领下,开展了“喜迎菜博会,环保进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到农展馆、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市民健身中心清理垃圾,体验环卫劳动,协助环卫工人。这一事件,被街道的通讯员作了宣传报道,参与的学生也第一次上了报纸。
  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把握契机,顺势而为,在主题班会上讨论通过了设立“绿色环保日”的决定,倡导学生在每月的18日这一天主动参与“清除白色垃圾”“扮靓菜乡”行动,以榜样为力量,为环保行动尽一份力。
  2010年5月18日是我们班的第二个“绿色环保日”,教室里竟然多了两个用废旧纸箱做的垃圾箱,上面还绘制了环保图片和文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几个字眼设计得很是卡通和可爱。原来,这是我们班“李家社区合作组”的5位同学不甘示弱,利用周末精心制作的。好的榜样,传递力量,我们也体会到了“环保纪念日”的不同寻常。
  
  五、“爱心消费日”
  
  一天,在翻阅家乡报纸《寿光日报》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行字:“救助小月珠的行动继续在圣城展开,来自洛城街道的王新华等同学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置原料,制作了49朵纸花进行义卖,为小月珠送去善款……”看到这里我很兴奋,尽管这次活动召集人不止我班王新华一人,但我还是从中发现了新的教育契机。
  毕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这些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钱”、乱“烧钱”、乱“扔钱”等现象大有蔓延之势。“消费”不是“消废”,如果我们消费教育不利,或者消费引导缺位,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健康发展。可是,对于零花钱相对充足、生活体验又不丰富的学生来讲,“俭以养德”的说教总是悬在空中,难以耕耘到科学消费的现实土壤中去。而王新华等同学的“爱心版”消费事件,无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爱心消费、科学消费的行动指南。
  于是,为了让学生对消费有个更健康、更明智的理解,我在班级倡导设立了“爱心消费日”,让全班有个专门时间来针对消费问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身说法”“现场现行”,切实引导学生把正确消费、科学消费融入到日常行动中。
  
  “爱心消费日”倡言
  亲爱的同学们,
  “消费”和“浪费”只有一字之差,而它们之间的转换却是一念之差,这一“念”就是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不过,当我们把目光锁定“王新华”这个名字的时候,消费的意义却有了新的色彩,她们是为着“爱心”去消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别人点燃希望……
  雨果说:“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实践证明,“班级纪念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更是生动活泼的“同伴教育”,能够让学生熟记身边的示范和榜样,或者激励自己,或者警示自己,或者发挥自己,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切实把平面的事件立体了,生动了,把随机问题转化成了“长效机制”,随“机”潜入“心”,润物细无声。
其他文献
在我的生命列车上,最难忘的乘客是我的学生。  想到他们,心里总会浮上一种很温柔的情愫。  最初踏上我的列车,你们还一脸青涩,稚气未脱。我们彼此对视,陌生、忐忑、期盼。不知旅行中我们会有多少故事上演,希望我们相处和谐,旅途愉快。  旅行的开始,会有争执,有摩擦,甚至是小小的敌视和仇恨。可是细想,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之间更多的是温暖,是理解,是相互的扶持。当列车到达某个站点,你们要转身下车时,看着你们
期刊
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大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心理定势。个别外来的老师不明所以,在接受学生的队礼之后,回礼“你好”,但没等他们说完,学生早已跑很远了。  小学生向老师或其他成年人行队礼并问好本身包含着道德教育目的——养成尊重长辈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不能说这一本意有什么偏差,但具体操作的现实却
期刊
相信每个班主任都知道协调好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建设至关重要。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比十个各随己愿地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然而很多时候,在不经意之间,班主任的一些小作法却伤害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是自尊心,使得任课教师不情愿和班主任齐心协力搞好班级。  现象一:任课
期刊
我班37个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多为13到14岁,聪明活泼,讨人喜欢。按理说这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可是我却时常听到学生课间说着这么一句话:“郁闷呀,烦恼啊!”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他们怎么依然感到孤独和郁闷?    告诉我:你为什么会“郁闷”?    在一项题为“敞开你的心扉”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就问题“你快乐吗?
期刊
黄老师身材不高,不大的脑袋上几乎寸草不生,由于声线偏于轻柔,加上穿着老里老气,四十来岁的年纪,怎样看都像是个小老头。刚来学校,便被“捣蛋分子”美日“小头脑”,并迅速在校内传播,“小头脑”因此声名鹊起。依照“小头脑”老师的外形,没有一些特别让人信服的“绝技”,挺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特别是遇到5班的“四大天王”,可能会束手无策。一开始,我们都这样认为,奇怪的是,“四大天王”竟然被他一一收服了。  黄志
期刊
开栏按语:  在老班的生涯中,你是不是时时有一笔得意,一瞬美丽,一次顿悟?微言中有大义,浓缩中有精华。其实,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一簇美丽的火花,能燃亮一空的焰火;我们的每一个宇都可能是一枚小小的圆石,能激起一湖的涟漪。  提笔一抹,恰如新茶一叶,清香满口;随手一记,许是咖啡一豆,香醇满心。只要是能体现教师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教育思想的精彩片断,皆可入笔。听智慧之火的闪烁之声,看爱心灿阳的绚烂光
期刊
班级,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单位,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日常的班级管理往往都承载着一定的德育任务,而德育任务的完成也离不开一定的德育载体。那么,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德育载体该如何建设,如何使用昵?这是一个极富价值,却常常被忽视了的命题。    从德育载体到载体德育    传统的班级德育基本上都是一种“载体后”德育行为,即先建设好德育实施所需要的各种载体,然后再利用这些载体去开展德育工作。比如
期刊
武汉之行,确是一次“文化之旅”,读楚地,读楚风,读楚人。  接到“‘国培计划’骨干班主任培训”的通知,因有一份寻觅古文人的欣喜而早早来到了武昌。  一踏上楚地,就有悠远的楚风从远古吹到耳鬓:屈原唱着《离骚》高歌低吟一路迤逦,刘邦一曲《大风歌》狂飙而过,还有俞伯牙,还有钟子期上演的“高山流水”,还有孔子游历至楚地而返,还有司马迁游楚地而寻屈子足迹……  于是黄鹤楼、晴川阁、汉阳树、鹦鹉洲、古琴台、古
期刊
来吧,来吧,打点行囊,整理容装,我们出发。  来吧,来吧,振奋精神,鼓足勇气,我们出发。  今天,我们终于迈出神圣而又庄严的一步。像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听到了第一声枪响,像入架的火箭听到点火的号令,像交响乐团的演奏者看到了指挥棒的舞动……  出发,多么富有意义的行动。它是黎明的一线曙光,是早春的种子拱破地面,是即将出生的小鸡啄破蛋皮……  带着希望出发,就是带着动力。不管行程中遇到多少挫折和困难,只要
期刊
一    小船第一次下水,看着眼前茫茫的大海,不解地问:“大海呀,你的路在哪儿呢?”  “你躺着不动,我便没有路,但当你迈开步子,我便四处都是路。”大海说。    二    “为什么我走过后,你很快就抹除我行走过的痕迹呢?”小船问。  “因为真正的路,不是你走过的痕迹,而是你将要开拓的征程。”大海说。    三    “大海呀,你的暗礁在哪儿呢?”小船问。  “就在你触礁的地方。”大海说。  “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