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科文献中“传播”一词的英译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z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一些对外媒体及部分译者在翻译“传播”一词时,有时未能充分考虑英文母语读者的感受、具体上下文的语域以及中华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而将“传播”笼统处理成贬义词disseminate(宣传、扩散)及dissemination(宣传、传播),使广大读者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产生误解和顾虑。
  本文以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大背景为依托,讨论“传播”与英文dissemination的不对等现象,旨在帮助中英译者了解到dissemination这一高语域术语的贬义色彩,以便找出呈现“传播”积极一面的褒义词。
  一、中国部分对外媒体将“传播”翻译成dissemination的问题分析
  例1:
  原文:“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领导人声音的关注度是最高的,特别是涉及到中国国内事务、国际事务的一些重大观点和举措,很难有其他声音超越国家领导人的声音。因此,如何做好领导人声音的对外传播,这是一篇大文章。”
  译文:“In the process of conducting external communication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to audiences overseas), we foun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ays the highest attention to the voice of Chinese leaders [...] Therefore, how to spread the voices of our leaders to those overseas is a big task to carry out.”
  例1选自一篇中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该报道译文用英文谈及“对外传播”这一概念时,虽未直接将“传播”译为disseminating,而是将communication(介绍和普及,强调双方沟通模式)放在突出位置,把disseminating写在括号里。但后面谈到“做好领导人声音的对外传播”时却将“传播”翻译成spread(扩散),给读者的印象是中国领导的声音要到处扩散,强调的是传播过程,弱化了传播的内容以及英语受众的反应。
  建议最后一句改为“Therefore, the next main task to address would be ensuring our leaders’ words resonate with our overseas audiences/ensuring our leaders’ words find their way in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our overseas audiences。”(“因此,如何确保国家领导人所传达的精神在海外引起强烈共鸣/确保领导人的话在海外听众的心底发芽开花,这是一篇大文章”)。
  例2:
  原文:“希望通过这两本书,向中国读者介绍安南先生、科菲·安南基金会和联合国的崇高理想和杰出工作,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帮助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建立起真正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促进联合国宪章精神与国际和平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译文:“The two books will give young Chinese reade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 and of Annan himself, help them for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promote dissemination of the spirit and ideals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China. ”
  首先,此处将“传播”译为dissemination则搭配不当。Dissemination这个词学术意味比较浓,往往与information(信息)、seed(种子)、pamphlets(手册)等具体事物搭配,若dissemination与“联合国宪章精神”这样的抽象概念搭配,会显得格格不入。另外,“promote(促进、推动)+名词/名词词组”这一结构有中式英文之嫌。
  考虑到上下文,建议将dissemination改为uphold(维护),因其与宪章搭配更常见。建议进一步浓缩为:… and help uphold the spirit and ideals of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 China.
  二、“传播”一词与dissemination的词义溯源及对比
  回顾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历程,学者不免谈到“传播”这个概念。“传”即传递、散布、傳扬,广泛流传。古代时期,繁体字“傅”是指邮差。随着时间的迁移,该词的解释范围逐渐扩大,现代意义形成了各种搭配,例如:传承、传达、传染等,同时形成四字成语组合,如:传宗接代、传神之笔、眉目传情、不可言传,用法比较灵活。“播”的部件包括提手旁、采(辨别、选择)、田,可用来表示播种。可见,中文里“传播”的定义为传送或广泛散布,一般是个中立词,比如书籍或信息广泛流传,使人民普遍知道某种信息。但不排除个别情况具有贬义,比如“虱子传播(传染)疾病”。
  英文dis s eminate一词可追溯到拉丁语词根 disseminatus(宣传、扩散)以及seminare(播种,繁殖)、semen(精子),会让英文读者联想到insemination(受精或是受孕),相比于中文的“传播”,disseminate指代的意义范围窄了许多。Disseminate自1615年首次使用以来,开始染上贬义色彩,现代各种搭配均带有贬义意味,例如:data dissemination(数据的散播)(broadcasting a message to the public without direct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在未与信息接受者互动的情况下向公众传递信息)、医学领域中的tumor cell dissemination(癌细胞扩散)、disseminating false information(传播虚假信息)等。   在《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足本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Unabridged)对disseminate的定义中,除了大规模播种和流传外,还包含许多贬义的内容,包括病毒的扩散和造谣,如韦氏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是:to foster general knowledge of: BROADCAST, PUBLICIZE (传递关于某个事物或事件的基本信息,例如广播、宣传。例句:无证传教士走遍了全国,到处传播异端及荒谬错误)。可见,disseminate具有渗透性的意味,经常与疾病传播、造谣、失控的大规模传播等负面事情挂钩。哪怕disseminate以中立的形式出现,通常是指信息、新闻传播、精子或者是种子的传播方面,而非文化精髓或文化经典。
  与近义词diffuse(扩散)、propagate(广泛宣传)、dissipate(抛散、消散)及broadcast(广播)相比,disseminate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属于较高语域的书面用语。相比之下,中文“传播”的使用频率更高,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文化传播也是家喻户晓的概念。虽然按词源解释,“传播”确实与英文的disseminate意思比较接近,但使人产生的联想不同。
  Disseminate/dissemination偏学术、具有一定的贬义,译者应当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传播”一词。Dissemination在高语域的官方文件中使用比较广泛,但在西方文学概述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当中,disseminate仍未被廣泛使用和认可。Disseminate/dissemination的学术色彩很浓,也正因为disseminate一词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词根,会给读者带来政治层面上的负面联想。Disseminate和dissemination可以在高语域语境中使用,比如描述信息类文件或向读者科普知识和传播信息时,但如果牵涉到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格外小心。
  三、英文母语人士心目中的d i s s e m i n a te/ dissemination用法
  笔者采访的不同年龄段、职业、国籍和社会阶层的英文母语受访者一致表示,disseminate这个词有些生硬,属于高语域的低频率词,学术色彩很浓,达不到沟通效果,频率上不及其他更常用的词,比如 communicate(交流)、spread(扩散)、share(分享)等等。如果涉及学术文章或科普目的的知识传播,用disseminate未尝不可,但如果放在描述中华学术外译或者整个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宏大构想去分析,可以用到一些更加接地气的词,避免让受众误以为传播者是在单方面、机械地传播中国相关的百科知识。如果要鼓励受众主动拥抱中华文化,可以用一些更活泼常用的词,比如circulate(流传)、popularize(普及)、transmit(传递)、introduce(介绍)等等。
  其次,如果使用disseminate/dissemination,会过度强调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外传播的过程,而忽略传播者与解读者之间双向而平等的关系。政府类文件向公民或员工传播科学知识时会用disseminate knowledge(传播知识)这个搭配,但语域相当高,针对文化传播工程,可以使用更灵活、更容易接受的词,比如:communicate(沟通、交流)、broadcast(广播)、diffuse(扩散)、introduce(介绍)等等。Disseminate和spread(扩散)这两个词都具有一定的负面色彩,让英语母语人士联想到疾病、谣言以及科学和安全知识的传播。
  总之,为避免使海外读者产生负面印象,译者在翻译“传播”一词时,应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建议译者不要将中文的“传播”翻译成disseminate或spread这一类的词,而是选择能反映中国的开放和包容姿态的communicate(交流)、share(分享)、take root(扎根)、circulate(流通)、introduce(译介)、popularize(普及)、transmit(传递)等等。但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不同翻译策略的强化与弱化作用,确保用词恰到好处,达到与原文对等的语气效果。
  四、“传播”英译实例及建议
  笔者目前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翻译团队之一员,参与张西平等撰写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ISBN 978-7-5141-5639-3)英译本的审校及润色工作,同时参与了译者注及脚注的撰写。下面,通过翻译实例分析为“传播”英译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例1:
  原文:李盖蒂1947年当选匈牙利科学院院士,1949-1969年担任科学院副院长,在他的领导下,以杜克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汉学家崭露头角,在学术研究和翻译活动进入旺盛高产时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匈牙利的传播。
  译文:Gyorgi Ligeti was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ssumed vice presidency of the Academy from 1949-1969. Under his leadership, a new generation of Sinologists, represented by T?kei Ferenc (1930-2000), was born, and together they helped Chinese culture take root in Hungary.   此处“传播”一词上下文语气比较强,“传播”也是句尾中的关键词,需要凸显。当时匈牙利的社科界着手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有意让中国文化在当地发扬光大。在这里,笔者认为take root(扎根)一词最为稳妥,一方面能够传达较强的正面语气,另一方面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毕竟,英文中的take root往往与影响力和正面文化思想挂钩,没有让读者联想到疾病、谣言等负面词。并且,take root必然获得当地的认可,并不像disseminate那样被动接受,而且其规模可控,不会酿成失控式扩散状态。
  例2:
  原文:在中国经典英译的历史上,除林语堂外,有相当多的华裔学者从事中国经典的翻译,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任何翻译都是文化的输出,都是价值观念的传播,这都涉及文化立场问题。
  译文:Historically speaking, Chinese scholars have proven to be excellent translators, with Lin Yutang prominently among them. The act of translation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nd is thus a cultural issue.
  价值观要是单方面输出,接受国很难接受。应该给接受者充分理由认可中国的价值观,使其与当地融合,才能够在当地发扬光大,成为外域文化中密不可缺的部分。鉴于此,建议选用比dissemination更加中立的词,比如communication(沟通、交流)。外国人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后,可自己主动学习,主动采纳。若在此处将“传播”简单处理为dissemination,会让语域突然上一个层次,让语气突然间变得像学术论文。而且dissemination与“价值观”这样一个抽象词搭配不当,不如用更加明了易懂的communication。
  Disseminate/dissemination在政府类的官方文件以及科学论文中使用相对较普遍。而相比之下,在文学领域和文化类文件中,使用dissemination一词未免有些直接。针对“传播”“宣传”等文化负载词,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本中,若将“传播”一词灵活处理,避免笼统翻译为dissemination,外国读者会更愿意主动研究中国典籍的英译。毕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不应该沦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载体和工具,而应充分展现其自身价值,确保传播者与文化解读者之间形成共有觀念,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时确保所述内容与外国人所听到的信息一致。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不断深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对于我国的相关价值更为突出。因此,研究和分析意大利媒体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报道趋
期刊
2018年以来,由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事端,给多年来在曲折中发展的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阴影。经过几轮制裁与反制、磋商与博弈,中美经贸摩擦仍在持续,也吸引着全球关注。一年多来,与该主题相关的“贸易战”(trade war)、“关税”(tariff)始终是各大媒体报道中的热词。  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常年戴着有色眼镜报道中国,习惯歪曲事实、唱衰抹黑的西方媒体不同,来自俄罗斯的“今
期刊
一、事件背景  自2018年3月美国颁布对华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以来,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发展。经历多次谈判未果后,2018年12月1日,在中美达成“不升级贸易对抗共识”的当天,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与之前美国对华为经济层面的限制不同,该事件被加入了更多政治属性的元素,同时,这一事件具有较强的传播力,使得中美贸易纠纷的更多细节暴露于受众的视野之中。  2019年5月16日,美国对华为的制裁
期刊
8月12日至13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办的第六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中宣部部务会议成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作主旨演讲,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受邀作大会演讲。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金科出席并致辞。中国外文
期刊
2019年6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湖南省政府新闻办精心策划、周密实施,有序推进对外宣传工作,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非经贸合作热潮。这次博览会对外传播的受众覆盖之广、传播渠道之多、国际影响之大,均超过了湖南以往任何一次的大型国际活动。参会媒体的数量和规格前所未有,报道的力度和效果前所未有,对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前所未有。据统计,共有132家国内外媒体、582名
期刊
《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多语种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等多种图书。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该系列图书是中国外文局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关
期刊
国际化策略是企业在拓展市场、获取资源、优化布局过程中的常用策略。近年来,以推特、脸书、照片墙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公司从互联网企业中崛起,并凭借其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大的用户群体、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突破既有全球传播格局和传媒产业格局的新生力量。  一、Tik Tok:中国社交媒体国际化发展的代表性案例  Tik Tok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推出的一款专门面向国际市场的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产品,也是承载字节
期刊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者使用谷歌图书语料库大数据,对300年来的全球数字化英语书籍、报刊进行了关键词检索分析,南京的国际知名度1700年至2000年期间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6;基于谷歌搜索引擎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南京的国际关注度2010年至2015年期间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10。  南京作为中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征的城市形象,包括“历史文化名城”
期刊
“任何国家行动者都是全球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①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方案,然而中国方案要走出国门,必然面临意识形态、文化差异等种种挑战;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等涉华负面言论也不绝于耳。因此,中国要在国际社会积极作为,需要整体把握国际形势与传播格局,大力推进中国方案的对外传播,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当代
期刊
一、研究缘起  1.对沿线国家或地区实现“精准传播”是必然之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已发展成为辐射65个国家、覆盖近44亿人口的世界跨度最大的经济走廊。为保障“一带一路”红利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使中方主张真实准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我们需要为项目建设营造正向积极的国际舆论环境。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导致不同国家或地区认知水平也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