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具有非常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治疗的经验。曾接受首期中德高级心理师连续培训项目。
在孩子发展的“旅途”中,父母总是比孩子更焦虑。适度焦虑,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保护;然而过度焦虑,则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断奶
毛毛1岁左右,面临断奶。其实早在她半岁的时候,我就向家人、邻居、专家、朋友咨询过,什么时候断奶最好,怎么断奶效果最好,孩子会不会上火,会不会“绝食”——拒绝母乳之外的任何东西,会不会造成心灵创伤……结果是毛毛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适应了“新生活”——在自己的“宝座”里吃饭吃得好好的。因为她发现这么吃饭不仅可以玩漂亮的勺子和碗碟,还可以用手感受食物,尤其是用手抓起长长的面条,真好玩!吃饭成了一种新游戏,好不开心!
而我,还在不断地担心,上班时给姥姥打电话,反复地询问女儿吃饭、睡觉、游戏的细节,试图发现孩子不适应断奶的蛛丝马迹。咨询我的儿童心理学家朋友时,她很“哲学”地说:“我看,不是你女儿在断奶,是你在断奶!”这话让我反思很久。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这让我非常不习惯!从怀孕开始,我就不断地凝聚全部的精神在她身上,经过2年的朝夕相处,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她是我的一部分——怀孕时她在我的体内生长;出生后,白天我的眼睛不离开她的左右,夜里随时会醒来给她盖被子、换尿布……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她渐渐长成了一个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担心、可以自己吃丰富食物、可以自己独立行走的幼儿。她欢欣鼓舞地迎接着这些巨大的变化,而我,却还没有做好“放手”的准备。
上幼儿园
毛毛2岁半的时候,上了幼儿园。第一次我把她单独留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她和很多孩子一样放声大哭。有经验的老师早就严重“警告”了我们这些家长:一定赶快离开幼儿园,不要回头看,更不要趴在窗户上偷看。但是还是有两个奶奶不忍心,偷偷地溜回去查看。立刻,她们被孩子看到了。刚刚情绪平稳下来的孩子,重新开始大哭,并带动全班很多小朋友一起“合哭”。第一个星期,我每天白天都提心吊胆,等着老师打电话来,又怕老师打电话来。但是,晚上接女儿时,女儿总是一副开心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早晨“生离死别”过。看来,这次,孩子又比妈妈适应快。
上小学
6岁半,女儿上小学。第一周,每天把她送到校门口,亲亲她的脸蛋,看她往里走,小小的背影,硕大的书包,心里酸酸的。期待她回头看看我,可是,除了一两次她回头摆摆手外,都是立刻就跑到前面,找到同学手拉着手,亲亲密密地走向教室。到了二年级,开学第3天,女儿就和我“约法三章”:不能送她到离校门口太近的地方,不允许我在校门口亲吻她!“回到家可以亲。”仿佛是为了安慰我,她还补充了一句。那时的我,对她上学这件事好像终于放了心,但是又好像是一次失落。
每一次和孩子的“分离”,作为父母,我们都如此地不放心。而孩子在度过最初的一小段时间后,总能轻松自如地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父母只有真正地看到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良好后,才会逐渐放下心来,但是总要比孩子慢半拍,甚至一拍。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充满着焦虑,这种焦虑当然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发展的“旅途”中,父母总是比孩子更焦虑。适度焦虑,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保护。然而过度焦虑,则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会反过来担忧父母,为了让父母放心,有的孩子甚至会减缓自己的发展,拒绝长大。
心理师妈妈如何养育孩子?可能通过她的故事,你会发现,她和你一样有担忧、有焦虑,甚至有时候比你还紧张。但是她擅长用自己的“心理师”功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许多做妈妈的智慧。虽然,我们都做不成“100分妈妈”,但是我们可以做“最聪明”的妈妈。
在孩子发展的“旅途”中,父母总是比孩子更焦虑。适度焦虑,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保护;然而过度焦虑,则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断奶
毛毛1岁左右,面临断奶。其实早在她半岁的时候,我就向家人、邻居、专家、朋友咨询过,什么时候断奶最好,怎么断奶效果最好,孩子会不会上火,会不会“绝食”——拒绝母乳之外的任何东西,会不会造成心灵创伤……结果是毛毛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适应了“新生活”——在自己的“宝座”里吃饭吃得好好的。因为她发现这么吃饭不仅可以玩漂亮的勺子和碗碟,还可以用手感受食物,尤其是用手抓起长长的面条,真好玩!吃饭成了一种新游戏,好不开心!
而我,还在不断地担心,上班时给姥姥打电话,反复地询问女儿吃饭、睡觉、游戏的细节,试图发现孩子不适应断奶的蛛丝马迹。咨询我的儿童心理学家朋友时,她很“哲学”地说:“我看,不是你女儿在断奶,是你在断奶!”这话让我反思很久。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我,这让我非常不习惯!从怀孕开始,我就不断地凝聚全部的精神在她身上,经过2年的朝夕相处,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她是我的一部分——怀孕时她在我的体内生长;出生后,白天我的眼睛不离开她的左右,夜里随时会醒来给她盖被子、换尿布……在这样的悉心照料下,她渐渐长成了一个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担心、可以自己吃丰富食物、可以自己独立行走的幼儿。她欢欣鼓舞地迎接着这些巨大的变化,而我,却还没有做好“放手”的准备。
上幼儿园
毛毛2岁半的时候,上了幼儿园。第一次我把她单独留在幼儿园里的时候,她和很多孩子一样放声大哭。有经验的老师早就严重“警告”了我们这些家长:一定赶快离开幼儿园,不要回头看,更不要趴在窗户上偷看。但是还是有两个奶奶不忍心,偷偷地溜回去查看。立刻,她们被孩子看到了。刚刚情绪平稳下来的孩子,重新开始大哭,并带动全班很多小朋友一起“合哭”。第一个星期,我每天白天都提心吊胆,等着老师打电话来,又怕老师打电话来。但是,晚上接女儿时,女儿总是一副开心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早晨“生离死别”过。看来,这次,孩子又比妈妈适应快。
上小学
6岁半,女儿上小学。第一周,每天把她送到校门口,亲亲她的脸蛋,看她往里走,小小的背影,硕大的书包,心里酸酸的。期待她回头看看我,可是,除了一两次她回头摆摆手外,都是立刻就跑到前面,找到同学手拉着手,亲亲密密地走向教室。到了二年级,开学第3天,女儿就和我“约法三章”:不能送她到离校门口太近的地方,不允许我在校门口亲吻她!“回到家可以亲。”仿佛是为了安慰我,她还补充了一句。那时的我,对她上学这件事好像终于放了心,但是又好像是一次失落。
每一次和孩子的“分离”,作为父母,我们都如此地不放心。而孩子在度过最初的一小段时间后,总能轻松自如地在新环境中“如鱼得水”。父母只有真正地看到孩子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良好后,才会逐渐放下心来,但是总要比孩子慢半拍,甚至一拍。父母对孩子的发展,充满着焦虑,这种焦虑当然是有道理的。
在孩子发展的“旅途”中,父母总是比孩子更焦虑。适度焦虑,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保护。然而过度焦虑,则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孩子会反过来担忧父母,为了让父母放心,有的孩子甚至会减缓自己的发展,拒绝长大。
心理师妈妈如何养育孩子?可能通过她的故事,你会发现,她和你一样有担忧、有焦虑,甚至有时候比你还紧张。但是她擅长用自己的“心理师”功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从中提炼出许多做妈妈的智慧。虽然,我们都做不成“100分妈妈”,但是我们可以做“最聪明”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