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观点,让数学课堂更有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创新设计教学,结合三个教学片段论述高观点课堂的教学策略以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高观点;分数的意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09-02
  一、课始:聚焦生长点,升华已有经驗
  【教学片段1】
  师(出示图1):请看屏幕,第一行的圆用几表示?
  生2:2,因为把两个圆当作1,那么4个圆就有两个1,所以用2表示。
  师(出示图3):现在这4个圆该如何表示呢?
  生3:二分之一,因为把8个圆平均分成两份,那4个圆就是半份,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师:请仔细观察图1、2、3,同样都是4个圆,为什么表示的数都不一样?
  生4:因为1不同,1代表的数量不同。
  生5:不同的1和相同的4个圆比较,所以对应的数不同。
  师:现在你们对于1是不是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它和我们一年级学过的1的意思相同么?
  生6:不同,我觉得1在这不仅是一个数字,它相当于一个参照物,用来和其他圆比较。
  生7:我觉得1在这就是一个比较的标准。
  生8:我觉得不管有几个圆,都可以用1份来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1都有自己的理解(板书:参照物、标准、一份),既然这个1和以前学过的1意思不同,我们就给它加上引号,加上引号后的1在数学上就叫作单位“1”。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单位“1”只是一个机械的、静态的名称和符号。该教学片段中,将一个或多个物体分别计作1,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这里的1和以前所学的1有所不同,进而感悟出“1”是“参照物”,是“标准”,是“一份”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单位“1”的价值和意义。教师要让学生明晰,单位“1”的本质,是将特定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客观地反映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课中:纵向延伸,深究内涵本质
  【教学片段2】
  师:现在我们深度理解单位“1”。
  师(出示图5):如果把四朵蓝花看作单位1,红花、黄花怎么表示?为什么?
  生1:红花四分之一,黄花四分之二。
  师:如果黄花是单位“1”,那红花怎么表示?
  生2:二分之一。
  师:同样的红花,为什么一会儿用二分之一,一会儿用四分之一表示?
  生3:单位1不一样,所以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师:那蓝花呢?
  生4:用2表示,因为包含两个单位“1”。
  师:如果以红花作为单位“1”,那黄花和蓝花如何表示?
  生5:用2和4表示。
  师:请认真观察,怎么一会用分数表示,一会用整数表示?用分数或者整数是和什么有关?
  生6:单位“1”。
  师:单位“1”到底与整数和分数是什么关系?
  生7: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8:是整倍数关系就用整数表示,不是整倍数关系就用分数表示。
  生9: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后得到的数就是分数,有几个单位“1”的就是整数。
  师:总结得太好了!
  高观点视野下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有着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探索余地。在比较花朵表示的数中,学生通过把单位“1”与整数、分数做比较,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单位“1”的再认识、再解读。将单位“1”放在全新的视角下研究,就是将其置于整数与分数的大环境中,促进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又提高了一个水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突破了对原来单位“1”的片面认识,充分体现出高观点课堂的特征和价值之所在。
  三、课末:思想渗透,突破思维瓶颈
  【教学片段3】
  师(出示图6):根据提示把图6中得到的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图6]
  (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巡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师(出示图7):先来看看这位同学找的。你是如何找到这些点的?
  生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可以表示这样1份、2份、3份,所以我就找了这三个点。
  师(出示图8):通过掌声可以知道大家都认同他的画法。我们再看这位同学的作品。
  生2:四分之五就是第一个单位“1”用完了,把第二个单位“1”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就用四分之五表示。
  师:真了不起,既然能找到四分之五,那四分之六,四分之七呢?也能找到吗?
  生3:都能找到。
  师:像这样的分数能有多少个?找得完吗?
  生4:有无数个。
  师:是的,根本找不完,一直跟着数轴延伸下去……
  高观点的课堂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轴是数与形的高度结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工具,它能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该教学片段中,数轴的巧妙使用,既可以让学生用另一种眼光去理解分数和单位“1”的本质,也可以渗透丰富的数学思想。比如,在数轴上找相应分数的过程中,就把分数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这是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数轴是可以无限延长下去的,学生的思考也随着数轴会一直延伸下去,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不仅仅局限于0至1的分数……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发现并创造出无数个分数,初步领悟了极限思想。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起点把握得越到位,课堂教学就会越高效。学情前测可帮助教师探测学生的知识起点。在“解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编制试卷、个别访谈等前测方式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开展有效教学。  [关键词]知识起点;学情前测;解方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31-01  “学情前测”
[摘 要]数学知识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只有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才能感悟知识,才能习得知识。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引领学生深度感悟,用心体验,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秒的认识;活动经验;深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
[摘 要]“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鉴于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不利于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弊端,教师应引领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动手操作,逐层深入,以丰富学生对长方体的认知,使学生全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逐层深入;长方体;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50-01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因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以苏教版教材“树叶中的比”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认识世界,启发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引领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深入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树叶中的比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数学教学中练习环节不可或缺,练习是应用知识、巩固技能、锻炼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效能与练习息息相关,练习布置得当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套科学合理的练习,必然是既可以减轻作业负担,又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工具。  [关键词]习题; 分布;应用方式;主题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
[摘 要]“问”在“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梳理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能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提问;思考;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57-02  俗话说:“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了不问,等于没有了解学问。”从这句话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新增加的一个核心词。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意义教学来实现有效建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建模;意义教学;乘法分配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摘 要]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深度,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教师要能抓住每节课知识的主线,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或思维能力提升时或策略创新求异处,找准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好预学单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内化数学思想、深度探究数学规律和深度领悟数学本质。  [关键词]深度内化;深度探究;深度领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从儿童的心理机制出发,捕捉现场感作为激活课堂魔力的一种可能,并溯根求源,发现课堂教学浸润现场感的两个理论基础——“陌生化”理论和情境教育理论,进而探寻充盈现场感课堂的三大教学策略。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凭借灵活的教学机制,让平面的教材内容立体起来,让平静的教学活动激荡起来,让平直的思维模式开放起来。  [关键词]现场感;课堂魔力;数学教学;教学策略;“陌生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比多少”是学生在掌握了“数一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亲历观察操作的具体过程,以使学生掌握比多少的基本方法,认识关系符号“>”“”“<”“=”)并理解其含义,知道读法和写法,能用词语(大于、小于和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把握比较事物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