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之前,即2017届学生入学前,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语文课依然保持传统模式的教学。但在2017届学生入学之后,学校决定所有高中语文课程都彻底废除传统必修教材,以经典文本作为教材,小班教学。课堂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授课转变为研讨型课堂,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高级中学还是采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些少之又少的进行改革的学校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跟北大附中的模式有点像,却依旧有较大出入。因此,北大附中所进行的课改后的新型语文课具有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独特性。毕竟中国绝大部分高中采取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传统语文是什么样子。北大附中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①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②采取小班教学,每个班15~20人;
③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④进行小组汇报,对文本进行赏析;
⑤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特征大家都知道,此不赘述。现在针对以上五个特征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并就这些特征与学生学习压力的关系作简短的评判。
一、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传统教材就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经典文本则指《论语》、《孟子》、《礼记》、《庄子》、《荀子》、《史记》、《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清平山堂话本》、《红楼梦》、茅盾和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小说、《万历十五年》、《荷马史诗》、《哈姆雷特》等经典名著。
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包括中国古典名著,也包括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古典名著和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但实际上,针对前者(中国古典名著)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单本经典的阅读课程,“庄子”课就讲《庄子》,“红楼梦”课就讲《红楼梦》;而针对后者,则是许多本经典放在一起进行节选阅读的课程,“现当代小说阅读”课包括茅盾、莫言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方古典名著选读”涵盖了8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从高考语文主要考查内容来看,学校依旧更重视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经典文本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大挑战,上课不再像以往那么轻松,每节课前都得预先把指定的篇章读完,要不然根本无法参与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加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
二、采取小班教学,每班15~20人
小班是指与传统的40多人的大班相对比较而言人数更少的15~20人的班,小班教学使得教师易于把控课堂进程。考虑到附中语文的模式过于先锋化,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因此教师能否把控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求也很高。
文学是一门个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因材施教。没有“所有人的语文”,只有“个人的语文”;没有所谓的“最好的语文”,只有“最适合的语文”。文学上任何方面的集体主义都只会导致形式化、死板化、僵硬化和保守化,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班教学的灵活性能够克服上述弊端。
小班教学更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更易于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更易于学生之间迅速地熟悉起来。但这些都与学习压力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对学习压力没有影响。
三、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研讨会,即英文中的seminar,是一种大学的课堂模式。北大附中语文课引入了这种模式,希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但附中语文并没有全盘使用这种模式,虽然教师实际讲课的时间依旧大大减少,但讲课与讨论实际上融为一体,教师对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所以,目前附中语文实际上不是完全的研讨课,而是半研讨课半传统授课的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大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模式。
研讨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虽然研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学生为了更好地研讨文本内容,课下肯定要精心阅读文本。之前说到阅读文本是一大挑战,须知此种阅读的要求还不仅是普通的阅读要求,而是一种精读的要求。可见,此特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北大附中语文学科取消了实际意义上的期末考试,虽然个别教师也许会偶尔进行一两次小测验,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已经几乎不存在了(《鲁迅作品选读》课除外)。取而代之的,是学案和大作文(论文、阅读报告、大写作之类),这种灵活并更有实际好处的方式代替了形式固化的传统考试。
相比传统考试中的作文写作,附中语文的论文因其对题材、思想情感内容和文风的放开和不作限制,实际上能大大锻炼每个学生的文笔水平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期末考试会在平时给学生带来压力,而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学案显然跟传统语文课中的作业差不多。论文虽然也有要求,但毕竟得分比期末考试宽松,不会在平时造成多大的紧张感。因此,此特征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和实际能力的特点,但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将每个学生都默认为愿意并且能够把语文学好的学生,而实际上真正这样的学生却较少。这是一种具有理想化倾向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比较满意。而谈到各种特征与压力的关系,我们则可以发现,5个特征中有3个加重了压力,1个减轻了压力,1个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附中语文相对传统语文在理论上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造成的综合压力更大。
然而有趣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约32.35%的学生认为课改后附中语文带给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约67.65%的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带给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但是,上述从理论角度分析北大附中语文课程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与实际调查的情况比较却很不相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学习的压力更大。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约82.35%的学生认为附中语文课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而约17.64%的学生认为传统语文课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显然大部分学生认为附中语文课占用课余时间更多。这一结论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问卷调查结论是:①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学习压力更大;②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余时间消耗更大。也许学生在填问卷时对于压力这个词的定义不大相同。
由于中国绝大部分高级中学还是采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那些少之又少的进行改革的学校所实施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跟北大附中的模式有点像,却依旧有较大出入。因此,北大附中所进行的课改后的新型语文课具有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独特性。毕竟中国绝大部分高中采取的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传统语文是什么样子。北大附中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①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②采取小班教学,每个班15~20人;
③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④进行小组汇报,对文本进行赏析;
⑤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特征大家都知道,此不赘述。现在针对以上五个特征分别进行详细分析,并就这些特征与学生学习压力的关系作简短的评判。
一、废除传统教材,采用经典文本
传统教材就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经典文本则指《论语》、《孟子》、《礼记》、《庄子》、《荀子》、《史记》、《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清平山堂话本》、《红楼梦》、茅盾和莫言等现当代作家的小说、《万历十五年》、《荷马史诗》、《哈姆雷特》等经典名著。
这些经典文本不仅包括中国古典名著,也包括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古典名著和外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但实际上,针对前者(中国古典名著)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单本经典的阅读课程,“庄子”课就讲《庄子》,“红楼梦”课就讲《红楼梦》;而针对后者,则是许多本经典放在一起进行节选阅读的课程,“现当代小说阅读”课包括茅盾、莫言等一系列作家的作品,“方古典名著选读”涵盖了8书。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从高考语文主要考查内容来看,学校依旧更重视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经典文本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大挑战,上课不再像以往那么轻松,每节课前都得预先把指定的篇章读完,要不然根本无法参与讨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加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
二、采取小班教学,每班15~20人
小班是指与传统的40多人的大班相对比较而言人数更少的15~20人的班,小班教学使得教师易于把控课堂进程。考虑到附中语文的模式过于先锋化,很多学生可能不适应,因此教师能否把控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求也很高。
文学是一门个人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应该因材施教。没有“所有人的语文”,只有“个人的语文”;没有所谓的“最好的语文”,只有“最适合的语文”。文学上任何方面的集体主义都只会导致形式化、死板化、僵硬化和保守化,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班教学的灵活性能够克服上述弊端。
小班教学更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更易于教师对每位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更易于学生之间迅速地熟悉起来。但这些都与学习压力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特征对学习压力没有影响。
三、增加研讨环节,对文本进行讨论
研讨会,即英文中的seminar,是一种大学的课堂模式。北大附中语文课引入了这种模式,希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但附中语文并没有全盘使用这种模式,虽然教师实际讲课的时间依旧大大减少,但讲课与讨论实际上融为一体,教师对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所以,目前附中语文实际上不是完全的研讨课,而是半研讨课半传统授课的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大学和普通中学之间的模式。
研讨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虽然研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学生为了更好地研讨文本内容,课下肯定要精心阅读文本。之前说到阅读文本是一大挑战,须知此种阅读的要求还不仅是普通的阅读要求,而是一种精读的要求。可见,此特征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取消期末考试,采用学案和论文模式
北大附中语文学科取消了实际意义上的期末考试,虽然个别教师也许会偶尔进行一两次小测验,但严格意义上的考试已经几乎不存在了(《鲁迅作品选读》课除外)。取而代之的,是学案和大作文(论文、阅读报告、大写作之类),这种灵活并更有实际好处的方式代替了形式固化的传统考试。
相比传统考试中的作文写作,附中语文的论文因其对题材、思想情感内容和文风的放开和不作限制,实际上能大大锻炼每个学生的文笔水平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这两项能力是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期末考试会在平时给学生带来压力,而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学案显然跟传统语文课中的作业差不多。论文虽然也有要求,但毕竟得分比期末考试宽松,不会在平时造成多大的紧张感。因此,此特征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的来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呈现出一种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和实际能力的特点,但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将每个学生都默认为愿意并且能够把语文学好的学生,而实际上真正这样的学生却较少。这是一种具有理想化倾向的语文教学模式。尽管如此,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比较满意。而谈到各种特征与压力的关系,我们则可以发现,5个特征中有3个加重了压力,1个减轻了压力,1个没有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附中语文相对传统语文在理论上给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造成的综合压力更大。
然而有趣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约32.35%的学生认为课改后附中语文带给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约67.65%的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带给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但是,上述从理论角度分析北大附中语文课程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与实际调查的情况比较却很不相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学习的压力更大。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约82.35%的学生认为附中语文课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而约17.64%的学生认为传统语文课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多。显然大部分学生认为附中语文课占用课余时间更多。这一结论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
问卷调查结论是:①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语文学习压力更大;②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程改革后的课余时间消耗更大。也许学生在填问卷时对于压力这个词的定义不大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