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在德国吃月饼的时光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浩,北京出生的郑浩,自1990年开始,先后在香港《明报》、亚洲电视、《香港商报》出任记者和编辑,擅长采写国际新闻。为报道重大新闻,郑浩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出色地完成了凤凰卫视大型直播节目,比如“9·11”事件、北京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等。
  我和夫人在德国学习生活了5年,也在异国他乡渡过了5个中秋佳节。虽然那已经是差不多20年前的事了,可是每逢中秋的时候,我俩回味起在德国吃月饼的岁月,也还是那么甜滋滋的。
  记得到了德国第一次过中秋的时候,要不是家里人寄来一盒月饼,我们还真没想起来。我和夫人琢磨着,怎么着也得和德国最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之一、联合国粮农署的经济顾问奥伯霍夫教授分享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甜点,顺便再宣传宣传咱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但后来发生的事,让我们想想都觉得悬……
  那天下午我们专挑了个喝咖啡时间,拿着月饼直奔奥伯霍夫的办公室。教授听明了来意,甚是高兴,脸上露出了在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微笑。在老婆的暗示下,在慌乱中忙壮起胆子,用半咸不淡的德语,抡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故事。老人家一直在仔细地聆听着我在瞎掰活儿,要放进嘴里的月饼,竟停在嘴边儿就没再动过。我花啦花啦把前晚背好了的月饼故事,一股脑儿地全撂在那儿了。满心以为完成了任务,可以和老教授一起“举饼遨明月”了。可万万没想到,老教授的一话,让我差点儿没把月饼盒打翻在地。
  “浩,为什么月饼和月亮有关系?再解释一下!”
  “这月饼……月亮……它们……,我说过有关系吗?”
  我有些慌了,其实我一早就料到老教授他一定会问问题的,不过,我当初设想的是,经济学家嘛,他也就是问问这月饼多少钱一块?中国老百姓能消费多少?可现在,月饼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深了!
  还是老婆精明,马上接过问题,用一口流利的德语,把月饼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娓娓道来:“月饼和月亮,在英文、德文里都姓‘月’,两者不仅形似,而且还有内涵:月饼内里有蛋黄,圆缺随人而为;月亮外表有环形山,满亏随季而行之。最主要的是,中秋时分,月明且大且圆,象征人间千家万户团团圆圆、圆圆满满;而这时候,再吃上一块浓香清甜的月饼,感觉上那就更加完美无缺啦!……”接着,她把嫦娥奔月的故事又讲述了一遍,把自然的、人为的、传说的、瞎造的,通通揉在了一起,听起来,让你不信这手中的月饼和那天上的月亮之间有那么点儿关系都难!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和老婆如释负重,像兔子般地蹦着往回跑,边跑还边说边笑边感慨。说的是,一盒月饼居然招出这么多的话瓣儿来,真令人啼笑皆非;笑的是,德国人啊,你真的是太认真、太注重逻辑道理了,不就是个神话故事嘛;感慨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太丰富诱人了,太能得到外国朋友的欣赏了。
  中国魅力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在文化上、食品上,而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它那丰富的、深邃的内涵上。你看,一块月饼,一轮明月,就能带出那么多可以是美好的、也可以是凄凉的,可以是甜蜜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故事和联想。难怪人家老教授还嘟嚷呢,咱德国人吃香肠几世纪了,怎么就没能吃出个神话故事来呢?
  就这样,从第一年的一盒月饼,到第五年的五盒月饼,每年我们都会和教授、朋友们分享中秋的快乐,也不断地一遍遍复述那月饼和月亮的老段子,讨论由此而引伸出来的中国“月饼经济学”……
其他文献
由本刊主办的“老歌·新声”,是一个专门演绎经典老歌的系列演唱会。该活动每月一期。我们将以过去年代里曾经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歌手或文化现象为主题,来全新演绎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在此,您不懂能和我们一起回到从前的美好时光,同时也能每次感到不同的惊喜。七月“老歌·新声”的主题为民谣年代。详情可致电86-755-25934560咨询。    城市游牧·中国都市民谣节  2005年3月26日,“城市
期刊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存在与否,以及有关认定标准,政府机构、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传媒,甚至包括很多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正呈现出莫衷—是的局面。    中等资产阶级,在我国多指民族资产阶级。——《现代汉语词典》    “6万元至5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程学斌  注: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
期刊
一提到书画,人人往往会认为越是大家之作越值钱,越有收藏价值。看到标题,也许有人会问:当代中青年人和名家们相较下,无论从功力、品质、年份都不及,为什么还会成为新的收藏热点。难道“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又有新定义?    难辨真假:老作品多赝品    记得一部《五月槐花香》讲述了收藏界的辛酸苦辣,入行再深的人都会遇到更强的对手。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好东西,自然造假的也跟着来了。很多专家都
期刊
与虎谋皮几千年    对动物图案的挚爱因何而起,已无从考证。在人类的历史上,太多太多这样的传说、痕迹。山中猎户所穿的毛皮、绘于达官贵人云锦上的白虎、猎豹、千乌、制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首饰、还有那九天的游龙、浴火重生的凤凰……千万年前的动物世界,比我们现在所能想象的还要绮丽、诡谲。当图腾崇拜出现,就有如现今的偶像效应般,每个细节都会拿来细嚼,不肯放过一丝一毫蛛丝马迹。那个游走于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幽灵——博
期刊
“住好d”之所以“住得更好”  取名“住好d”,绝对开宗明义。杨志超说:“1996年,我在英国大学修毕建筑学位回港,曾任职‘则师’(建筑师的俗称)数年,算是打过工,后来发觉本地建筑设计多多掣肘,创作空间有限。刚好遇上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创办了‘住好d’。‘住好d’是一句通俗的广东话口语,我们认为不论贫富,各人都想‘住好d’(提高生活质素),名字正好配合‘无阶级观念’及‘通俗’的品牌哲学(Brand
期刊
俏皮、性感、妩媚、优雅,天真的想法、诱惑的肢体语言、让所有人折服的女性魅力、以及无法模仿的灵秀气质……佳人的万千风情,因个性而成就。    俏皮地做个快乐精灵  请形容“佳人”二字在你脑海里的印象。  “佳人”应该是拥有少许美貌,多数是有气质的成熟女性,尤其是拥有自己一片天地的成功女性。    你认为“美女”跟“佳人”的区别在于哪里?  “美女”可以是任何长的漂亮的女孩子,而她们并不一定拥有很多内
期刊
这是一个徐满油彩的时代,任侗一个表面光鲜的人都可能藏着一颗卑微的心。这同样是一个和谐包容的时代,无论渺小与伟大,总能在人群深处找到自己立足的方寸空间。而中庸,则是中国人向来所信奉的—个哲学信条,不是太好,不要太糟,“刚冈好”才是最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间生活者”作为—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他们是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也是自身行业的中流砥柱,作为向12的一支温和力量,他们带给城市化进程中的中
期刊
在德国小城海德堡,诗人歌德跌入了爱慕玛丽安娜·封·威廉姆的苦海之中,他把她变成了他的《东西狄凡》中的“苏莱卡”。诗人在小巷徘徊,不由得低低吟唱:“我把心遗失了……”  总会把心里美好的部分留给某个地方,在某些个轻易就纠缠了情感的地方。每个人都因而变成了诗人,突如其来的感觉很奇怪,有点一见钟情的意思,仿佛寻找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要问喜欢这些地方的原因,每个人也许都能随口答出几个,但是好像又都说不完全
期刊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也是香港多份报纸的专栏作家。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节目。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
期刊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记者魏城来到中国,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走遍了北京、上海、重庆等中国城市。他比行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个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中国有没有中产阶级?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中产?中国的中产者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魏城的采访成果是12篇调查性报道。这些稿件以《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为题刊登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上。  这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专门针对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