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估算意识、能力、策略的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估算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改变学生被动估算的局面,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讨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激起学生估算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估算,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估算 意识 能力 策略
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列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1980年拟订《80年代行动计划》中就已强调估算技术。2000年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策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合理)做判断的习惯。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试用修订版)中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所谓估算,是指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的推断。
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内容如下: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的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凑巧,2004年3月10日看到一则报纸上的报道,觉得颇有意思,题目是《估算助你成功》,讲述的是一位富商靠估算取胜的经历。在课堂上,让一学生读了此文,并要求学生听完后写出感想片段,没想到有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听了《估算助你成功》的文章后,我颇有感慨,原来,估算在社会上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小学好估算,在解题时把估算都用起来,避免算出不可能答案,这样正确率就比较高。”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原来学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有如此的价值与作用。然后笔者通过实际调查,整理估算的实践题,突出了估算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时时刻刻有数学,为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学生在从事某种行为时,可以先对有关总问题做出粗略的初步估计,以确定此事可不可行,或者做此事有无必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如布置生活中的估算实践:(1)“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一家人从黄岩到××市的旅行计划,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估计自己家里的装修费用,并写出心中的感受。如此养成估算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口算训练。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后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么收获?
2.计算教学。学生一般都擅长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具体表现在:为估算而估算,要求估算结果却用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弄清精算和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大大缩简了判别的过程,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3.概念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
4.综合应用教学。运用适当的估算方法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不仅会增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数学建模意识。通过估算,从而判断一些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他们估算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或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 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估算 意识 能力 策略
许多国家已经把估算列入到小学数学教材中。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在1980年拟订《80年代行动计划》中就已强调估算技术。2000年美国教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全体学生应学会在计算时进行估算策略,养成对数值(包括计算结果合理)做判断的习惯。在我国,估算引入数学教材始于9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2000年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试用修订版)中增加了“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这一教学要求,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便明确指出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标准》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在第一、二学段中分别提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所谓估算,是指计算、测量时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测量,为了先大概地判断之后检验计算或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或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计算办法,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的推断。
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内容如下:
一、估算意识的培养
1.日常生活中的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凑巧,2004年3月10日看到一则报纸上的报道,觉得颇有意思,题目是《估算助你成功》,讲述的是一位富商靠估算取胜的经历。在课堂上,让一学生读了此文,并要求学生听完后写出感想片段,没想到有学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听了《估算助你成功》的文章后,我颇有感慨,原来,估算在社会上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从小学好估算,在解题时把估算都用起来,避免算出不可能答案,这样正确率就比较高。”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原来学生并不了解估算在生活中有如此的价值与作用。然后笔者通过实际调查,整理估算的实践题,突出了估算的实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时时刻刻有数学,为未来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量的简单推算。学生在从事某种行为时,可以先对有关总问题做出粗略的初步估计,以确定此事可不可行,或者做此事有无必要,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如布置生活中的估算实践:(1)“五一”长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一家人从黄岩到××市的旅行计划,并写出心中的感受。(2)估计自己家里的装修费用,并写出心中的感受。如此养成估算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行为的计划性。
二、估算能力的培养
1.口算训练。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观察比较,对问题作简约的推理后,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使问题得以解决。因而可以成立“口算训练营”、“估算训练营”,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如对参加估算训练营者布置作业:估计你从今天至小学毕业前夕,大约能做多少道题?然后写一片段,说说你的感想,会有什么收获?
2.计算教学。学生一般都擅长于精确计算,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他们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具体表现在:为估算而估算,要求估算结果却用精确计算等。因此,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估算的价值与作用,弄清精算和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学习、生活中自觉运用估算,是我们进行估算教学的目的。大大缩简了判别的过程,学生也真正体验到估算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感受到估算的魅力。
3.概念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凭借自己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良好的信息感,数据感和量化能力,不是对数量的简单识别,而是把抽象的数据符号经过比较、分析、综合,通过内化形成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最常估算的是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
4.综合应用教学。运用适当的估算方法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这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不仅会增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数学建模意识。通过估算,从而判断一些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教师也会从中收获意外的惊喜,培养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强化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他们估算越来越准确,估算方法越来越高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或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 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