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基本解题能力、得分能力的大小,新课改模式则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除了具有素质的一切特性外还具有精确性、思想性、开发性和有用性等特征。我校高效课堂——三段自主式模式的教学在我校已推进近六年,预习课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它直接影响展示课的成败、学生收获的多少。因此在预习课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我们预习课中的一些环节及做法,谈一谈我粗浅的认识。
一、精读读本
教方法: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先初步找出答案,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提要求:对概念的预习要求达到会叙述,会判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对定理、公式的预习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提问检查: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能说出本节知识点、基本定义、定理、解题步骤,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语言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形成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尝试练习,找出问题,回归课本
尝试练习:通过完成节后练习,完成我们编制的导学案,发现问题,找出自己薄弱之处,纠正自己第一次看书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再看书、查阅相关资料,再次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效果。学生经过预习,初步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展示课时抓重难点。通过此环节,可以通过问题解决与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地再学习,再探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新知的数学素养。
三、小组讨论,共探新知
通过预习课本、完成书后练习、导学案,通过再读书、查阅资料,学生肯定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点问题、概念理解、解题格式规范、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探索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生教学生,共同争论某些问题,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带动一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小组团队意识、互助意识,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四、教师引导,共同答疑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对知识理解、应用、解题能力是有限的,哪怕是经过小组讨论,问题不一定就解决了。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做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是有限的。有些隐性的,学生很难在预习课上看透教材,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加以补充。要让学生在展示课中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就有些问题进行再议、再探究。如何进行?先由小组代表陈述本组中存在问题,再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最后由老师点拨。小组间帮助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暴露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动态,为点拨奠定基础。
五、归纳知识,完成练习,整理导学案
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得较为清楚且得到升华,语言表达更加统一、准确,解题格式更加规范,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楚。但这只是存在表面,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下面就要求学生整理本节知识点,归纳解题方法,思考数学思想方法,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处理遗留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真正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意识内化为行动,进一步体会数学意识。这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处理知识的能力的数学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实际上,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读书习惯,解题格式,解题的方法,暴露自己的问题,对别人问题的争议,应用数学的意识,归纳整理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达,展示课中学生的展示、质疑、对抗。每一个环节用得好,处理得当都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老师,就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我想,我们的教师绝不会停,更不会退,一定会在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数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一、精读读本
教方法:第一步,初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先初步找出答案,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第二步,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三步,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提要求:对概念的预习要求达到会叙述,会判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对定理、公式的预习要达到能分清条件结论,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了解推证过程和应用。对例题、习题的预习仍要明确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得到此结论必备的理论论据,然后看题设与这一理论依据有何相同与不同,不同时又如何对题设条件进行转化,同时还要明确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及书写格式,以利于课堂上质疑问难。提问检查: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能说出本节知识点、基本定义、定理、解题步骤,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语言等方面的数学素养,形成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尝试练习,找出问题,回归课本
尝试练习:通过完成节后练习,完成我们编制的导学案,发现问题,找出自己薄弱之处,纠正自己第一次看书出现的问题,带着问题再看书、查阅相关资料,再次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预习效果。学生经过预习,初步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展示课时抓重难点。通过此环节,可以通过问题解决与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地再学习,再探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新知的数学素养。
三、小组讨论,共探新知
通过预习课本、完成书后练习、导学案,通过再读书、查阅资料,学生肯定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如知识点问题、概念理解、解题格式规范、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探索问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为创设活泼、生动、创新的课堂平台提供了可能。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生教学生,共同争论某些问题,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带动一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小组团队意识、互助意识,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四、教师引导,共同答疑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面,对知识理解、应用、解题能力是有限的,哪怕是经过小组讨论,问题不一定就解决了。书上看不到的教师要做补充,学生的“视力”毕竟是有限的。有些隐性的,学生很难在预习课上看透教材,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加以补充。要让学生在展示课中充分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就有些问题进行再议、再探究。如何进行?先由小组代表陈述本组中存在问题,再由其它小组帮助解决,最后由老师点拨。小组间帮助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可暴露自己小组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动态,为点拨奠定基础。
五、归纳知识,完成练习,整理导学案
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得较为清楚且得到升华,语言表达更加统一、准确,解题格式更加规范,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更加清楚。但这只是存在表面,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下面就要求学生整理本节知识点,归纳解题方法,思考数学思想方法,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处理遗留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真正体现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意识内化为行动,进一步体会数学意识。这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处理知识的能力的数学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实际上,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应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读书习惯,解题格式,解题的方法,暴露自己的问题,对别人问题的争议,应用数学的意识,归纳整理知识,提炼思想方法,数学语言的表达,展示课中学生的展示、质疑、对抗。每一个环节用得好,处理得当都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老师,就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但这项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聪明的智慧。我想,我们的教师绝不会停,更不会退,一定会在培养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数学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