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咖啡馆的路上,心情摇曳,好像遇到了一些飞鱼,艳丽的,捉摸不定的。那是二十出头的我,画着凌风上扬的眼线,有一副细腰,正急于演绎一切时尚的事物,深深地瞧不起大众。
二十出头的我恰逢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满城数数,咖啡馆不会超过十家,它们附着在老城的腹腔,灯火明灭。咖啡馆兼顾了酒吧的气质,爵士乐唱出即兴的摇摆,空中飘着洋酒和芝士的味道。泡在里面的都是风雅流氓,色嘻嘻却又通体文艺气,让人很难界定好坏。他们翘起二郎腿的时候会露出考究的袜子,他们从不当众挖鼻孔,深色外衣的肩膀上也没有头皮屑。他们中间有土著,也有港佬,以及三两个老外。土著喜欢说英文,老外会讲中国话,港佬左右兼顾,气氛总是很融洽。
姑娘都年轻,包括我。男人们则是永远的中年,常常单个独来,姑娘是被带来的,被供奉着也被消费着——别直接想到身体,更多时候,风雅流氓需要消费的不过是一些不经世事的笑声和青春的味道。
那些年的咖啡馆真干净。没有坐台的,也没有摸奶的。男人们口对口地喝小瓶啤酒,偶尔也会体察一下海明威热爱的杜松子酒。吹牛。竟然还谈艺术。我确实喝了咖啡。在那么深的夜,照常对咖啡不做提防。喝了咖啡的我,眼睛亮闪闪的,发丝亮闪闪的,牙齿亮闪闪的,皮肤亮闪闪的,一切都亮闪闪的,如果现在的我遇到那时的我,也一定会被闪花了眼。
有时候,我会央老板找来当日晚报,在副刊版面翻出刚刚发表的千字小文,来一段标准的朗读——咖啡不兑奶也不加糖,却要兑人戏文,这符合我的文艺怪癖。深呼吸,把腹壁夸张地贴近后脊梁,一张口,就是一个戏剧的自己。
我拿捏着低温的声线,拿捏着语速、停顿和句调。我那么自信于我的拿捏,皆因高考时玩心太重,考完美术专业,瞎闹着起哄,就考了隔壁的上戏表演专业,因从小的报幕幼功,台词关是过了二试的,后面的没成器,全是模样的错。
“黑的是斜的瓦,白的是直的墙,灰的是平铺的天。这是我的江南。”
“任窗外北风呼啸,这里永远都是酒红色的调子,模糊,缓慢,柔软。午夜交错,凌晨来临,仍有人穿着寒风而人,他们不像早起的,他们显然是被昨夜放逐的。”
“夜晚,我在灯下看书,或在床上抽烟,与现实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想像着黑夜中那些隐蔽起来的翅膀和蓝色的影子,却一点不想在这欧式老宅里,从欧美传过来的各种后现代语境中获得自娱自乐的方式。我不会在闺房中,在当下盛行的轻松美学中冒险或欢乐。”
1997年,我刚刚开始码字。对于文字变成印刷体公开发表这件事怀有莫大的好奇心,在摸索生命出口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虚荣的满足。犹记得当年行文没有女青年的娇嫩清甜,反倒弥漫开丝丝凉气,冷抒情加冷性感,沧桑入骨,似乎一生下来,我便老了。
懂得恭维和捧场,是风雅流氓的基本素养,他们把真实表演得那么好,还鼓起了掌,我因此志得意满。
很多年后,风雅流氓们终于成了老头,年轻姑娘则开始遍访他们曾经的生命领地。最早的咖啡馆在潮汐涨落中流放,和我的青春一起,几个浪头过后,便倏忽不见了。从此,我只路过,不再推门而入。新城新生的咖啡馆里没有我想要的气味,不是太吵闹就是太直白,老派的调情,他们不懂。
我依旧执拗地去走那些老路,通常都是爬行渐进的大上坡,通常都有一路密匝的梧桐树。万物生长,几易户主,诸事芜杂,我还是找回了当初的咖啡馆,蒙砂屋顶已如褪色的胭脂红,雍容而旧的外墙上爬满了草本的凋敝,它逃离了主干道,得以停顿在喧嚣一隅,仿佛拐角遇到的安静。
咖啡馆的主体都是民宅,由上世纪初期的别墅群构成,如果能像骨科医生审视X光片一样,将违章建筑的走势一一剔除,便会发现,这些老房子大都避免气宇轩昂的主入口,大门含蓄,少有中轴线对称的古典主义构图,虽在围墙、基座、平台等处大量采用了青岛本地盛产的花岗岩,却摈弃了石刻雕花,诸如连拱廊、封檐板、女儿墙等青岛老别墅里的经典元素也相当少见。当然,剔除违章建筑的走势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违章建筑如肿瘤,枝节末梢早已入了躯干,并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成为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不必叹息。这里不是巴黎,老街的名字不叫圣日耳曼大道,从前的咖啡馆不是“花神”,风雅流氓不是萨特,年轻姑娘也不是波伏娃。有人曾把咖啡馆比作法国的骨架,如果拆了它们,法国就会散架。萨特当年很喜欢就着“花神”的幽静、在咖啡刺激下疯狂而高速地写作。他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在那里成稿,甚至二战征召入伍令都是通过花神咖啡馆送到他手里的。
想着,走着,老路进入爬升阶段,我的身体开始倾斜,大约在锐角30度的地方,出乎意料地撞见了一家新的咖啡馆,竟是将早年违章搭建的柏油毡子揭掉,换上钢框架结构的玻璃天棚,因直透天光而多了仰望的视角,因梧桐枝桠的覆盖而多了肌理的层次,更因它的东窗外,可见老屋顶的一抹胭红,而让咖啡的味道里,陡然多出了一丝陇伤。
紧接着,又看见了第二家第三家……原来,这两年,老路上的咖啡小馆长势迅猛,渐次簇拥了十几家,老土著新移民对老房子的迷恋,让他们有勇气出手赌一把——只要情调做足,便能网罗一些对西城、老路、老宅、暗夜、陌生、自由等字眼感兴趣的人,以口味和情感为经纬划分,寻找同党或思念故乡,一切刚刚好。
我知道,我的最后一个人生梦想就是在老宅里开一间敞亮的咖啡馆,要么叫“阿占的城堡”,要么叫“阿占的子宫”,除了卖石磨咖啡还卖纸杯蛋糕,当然会有本我图案的恤衫围巾、家居布艺、手绘明信片……。不相识却合眼缘的人走进来,并非一定要买什么,哪怕只是为了走进来看看颜色、摸摸质地、聊聊天气。也有人愿意坐在临窗的位置,浪费着一个又一个的下午,眼前放一杯咖啡,偶尔补充一块蛋糕,他们都是日光动物,不晒月亮不玩夜,所以,我的咖啡馆一定能够在晚上的9点之前打烊。
最好开在老路的末梢。身后是个庭院,有无花果树,以及沿墙壁须臾而上的扁豆和丝瓜,成熟期之前,分别开出紫色黄色的花。通往后院的偏门,猫们出入自由,它们中间必有一个名字比这店的名字叫得更响,更有江湖派头——也许叫王美丽,也许叫王英俊,也许叫王春天。
小富,大美,最好的境界。才不要兵荒马乱川流不息,客人贵精不贵多,最好叮铃一声,门推开,能像梅格瑞安那样邂逅连锁书店大老板,或者上演女版诺丁山…一我不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赚一些花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在咖啡涩香与蛋糕的甜香之间画画,偶尔写一点不再发表的文字,这些文字会与我一起丢进坟墓。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一、第三个星期六、第四个星期四,是我的法定休息日,这听上去真的很拗口,但拥趸们一定摸得门儿清。
咖啡的款式根据季节而不同。夏天是冰咖,加了一点点白兰地和蜂蜜,不加奶。十一月,天凉渐渐的傍晚,煮咖啡的时候须放一勺现磨的杏仁粉。哦,亲爱的,又回到那一杯雨夜的杏仁摩卡。我碎碎念着。
嗅觉的记忆究竟来自味蕾还是鼻子?那些清晰并尖锐的记忆,到底是谁说了算。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嗅觉仍然是第一感觉,是它们理解和探索世界的首要工具。在《巴斯克威尔的猎犬》中,福尔摩斯通过一个女人的信纸气味认出凶手。他说,合格的犯罪专家必须至少能分辨75种香水的气味。
科学家认为,嗅觉是人类最早进化的感官知觉。嗅觉皮层位于大脑边缘系统,这个区域恰好与海马回、杏仁核重复交叠,前者是记忆储存中心,后者是情感处理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气味、感情和记忆如此痴痴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因了。
我为闪回的杏仁摩卡找到了答案。已经过去30年了啊。
二十出头的我恰逢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满城数数,咖啡馆不会超过十家,它们附着在老城的腹腔,灯火明灭。咖啡馆兼顾了酒吧的气质,爵士乐唱出即兴的摇摆,空中飘着洋酒和芝士的味道。泡在里面的都是风雅流氓,色嘻嘻却又通体文艺气,让人很难界定好坏。他们翘起二郎腿的时候会露出考究的袜子,他们从不当众挖鼻孔,深色外衣的肩膀上也没有头皮屑。他们中间有土著,也有港佬,以及三两个老外。土著喜欢说英文,老外会讲中国话,港佬左右兼顾,气氛总是很融洽。
姑娘都年轻,包括我。男人们则是永远的中年,常常单个独来,姑娘是被带来的,被供奉着也被消费着——别直接想到身体,更多时候,风雅流氓需要消费的不过是一些不经世事的笑声和青春的味道。
那些年的咖啡馆真干净。没有坐台的,也没有摸奶的。男人们口对口地喝小瓶啤酒,偶尔也会体察一下海明威热爱的杜松子酒。吹牛。竟然还谈艺术。我确实喝了咖啡。在那么深的夜,照常对咖啡不做提防。喝了咖啡的我,眼睛亮闪闪的,发丝亮闪闪的,牙齿亮闪闪的,皮肤亮闪闪的,一切都亮闪闪的,如果现在的我遇到那时的我,也一定会被闪花了眼。
有时候,我会央老板找来当日晚报,在副刊版面翻出刚刚发表的千字小文,来一段标准的朗读——咖啡不兑奶也不加糖,却要兑人戏文,这符合我的文艺怪癖。深呼吸,把腹壁夸张地贴近后脊梁,一张口,就是一个戏剧的自己。
我拿捏着低温的声线,拿捏着语速、停顿和句调。我那么自信于我的拿捏,皆因高考时玩心太重,考完美术专业,瞎闹着起哄,就考了隔壁的上戏表演专业,因从小的报幕幼功,台词关是过了二试的,后面的没成器,全是模样的错。
“黑的是斜的瓦,白的是直的墙,灰的是平铺的天。这是我的江南。”
“任窗外北风呼啸,这里永远都是酒红色的调子,模糊,缓慢,柔软。午夜交错,凌晨来临,仍有人穿着寒风而人,他们不像早起的,他们显然是被昨夜放逐的。”
“夜晚,我在灯下看书,或在床上抽烟,与现实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想像着黑夜中那些隐蔽起来的翅膀和蓝色的影子,却一点不想在这欧式老宅里,从欧美传过来的各种后现代语境中获得自娱自乐的方式。我不会在闺房中,在当下盛行的轻松美学中冒险或欢乐。”
1997年,我刚刚开始码字。对于文字变成印刷体公开发表这件事怀有莫大的好奇心,在摸索生命出口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虚荣的满足。犹记得当年行文没有女青年的娇嫩清甜,反倒弥漫开丝丝凉气,冷抒情加冷性感,沧桑入骨,似乎一生下来,我便老了。
懂得恭维和捧场,是风雅流氓的基本素养,他们把真实表演得那么好,还鼓起了掌,我因此志得意满。
很多年后,风雅流氓们终于成了老头,年轻姑娘则开始遍访他们曾经的生命领地。最早的咖啡馆在潮汐涨落中流放,和我的青春一起,几个浪头过后,便倏忽不见了。从此,我只路过,不再推门而入。新城新生的咖啡馆里没有我想要的气味,不是太吵闹就是太直白,老派的调情,他们不懂。
我依旧执拗地去走那些老路,通常都是爬行渐进的大上坡,通常都有一路密匝的梧桐树。万物生长,几易户主,诸事芜杂,我还是找回了当初的咖啡馆,蒙砂屋顶已如褪色的胭脂红,雍容而旧的外墙上爬满了草本的凋敝,它逃离了主干道,得以停顿在喧嚣一隅,仿佛拐角遇到的安静。
咖啡馆的主体都是民宅,由上世纪初期的别墅群构成,如果能像骨科医生审视X光片一样,将违章建筑的走势一一剔除,便会发现,这些老房子大都避免气宇轩昂的主入口,大门含蓄,少有中轴线对称的古典主义构图,虽在围墙、基座、平台等处大量采用了青岛本地盛产的花岗岩,却摈弃了石刻雕花,诸如连拱廊、封檐板、女儿墙等青岛老别墅里的经典元素也相当少见。当然,剔除违章建筑的走势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违章建筑如肿瘤,枝节末梢早已入了躯干,并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成为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不必叹息。这里不是巴黎,老街的名字不叫圣日耳曼大道,从前的咖啡馆不是“花神”,风雅流氓不是萨特,年轻姑娘也不是波伏娃。有人曾把咖啡馆比作法国的骨架,如果拆了它们,法国就会散架。萨特当年很喜欢就着“花神”的幽静、在咖啡刺激下疯狂而高速地写作。他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在那里成稿,甚至二战征召入伍令都是通过花神咖啡馆送到他手里的。
想着,走着,老路进入爬升阶段,我的身体开始倾斜,大约在锐角30度的地方,出乎意料地撞见了一家新的咖啡馆,竟是将早年违章搭建的柏油毡子揭掉,换上钢框架结构的玻璃天棚,因直透天光而多了仰望的视角,因梧桐枝桠的覆盖而多了肌理的层次,更因它的东窗外,可见老屋顶的一抹胭红,而让咖啡的味道里,陡然多出了一丝陇伤。
紧接着,又看见了第二家第三家……原来,这两年,老路上的咖啡小馆长势迅猛,渐次簇拥了十几家,老土著新移民对老房子的迷恋,让他们有勇气出手赌一把——只要情调做足,便能网罗一些对西城、老路、老宅、暗夜、陌生、自由等字眼感兴趣的人,以口味和情感为经纬划分,寻找同党或思念故乡,一切刚刚好。
我知道,我的最后一个人生梦想就是在老宅里开一间敞亮的咖啡馆,要么叫“阿占的城堡”,要么叫“阿占的子宫”,除了卖石磨咖啡还卖纸杯蛋糕,当然会有本我图案的恤衫围巾、家居布艺、手绘明信片……。不相识却合眼缘的人走进来,并非一定要买什么,哪怕只是为了走进来看看颜色、摸摸质地、聊聊天气。也有人愿意坐在临窗的位置,浪费着一个又一个的下午,眼前放一杯咖啡,偶尔补充一块蛋糕,他们都是日光动物,不晒月亮不玩夜,所以,我的咖啡馆一定能够在晚上的9点之前打烊。
最好开在老路的末梢。身后是个庭院,有无花果树,以及沿墙壁须臾而上的扁豆和丝瓜,成熟期之前,分别开出紫色黄色的花。通往后院的偏门,猫们出入自由,它们中间必有一个名字比这店的名字叫得更响,更有江湖派头——也许叫王美丽,也许叫王英俊,也许叫王春天。
小富,大美,最好的境界。才不要兵荒马乱川流不息,客人贵精不贵多,最好叮铃一声,门推开,能像梅格瑞安那样邂逅连锁书店大老板,或者上演女版诺丁山…一我不是为了赚钱,我是为了赚一些花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在咖啡涩香与蛋糕的甜香之间画画,偶尔写一点不再发表的文字,这些文字会与我一起丢进坟墓。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一、第三个星期六、第四个星期四,是我的法定休息日,这听上去真的很拗口,但拥趸们一定摸得门儿清。
咖啡的款式根据季节而不同。夏天是冰咖,加了一点点白兰地和蜂蜜,不加奶。十一月,天凉渐渐的傍晚,煮咖啡的时候须放一勺现磨的杏仁粉。哦,亲爱的,又回到那一杯雨夜的杏仁摩卡。我碎碎念着。
嗅觉的记忆究竟来自味蕾还是鼻子?那些清晰并尖锐的记忆,到底是谁说了算。对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嗅觉仍然是第一感觉,是它们理解和探索世界的首要工具。在《巴斯克威尔的猎犬》中,福尔摩斯通过一个女人的信纸气味认出凶手。他说,合格的犯罪专家必须至少能分辨75种香水的气味。
科学家认为,嗅觉是人类最早进化的感官知觉。嗅觉皮层位于大脑边缘系统,这个区域恰好与海马回、杏仁核重复交叠,前者是记忆储存中心,后者是情感处理中心——这就是为什么气味、感情和记忆如此痴痴地纠缠在一起的原因了。
我为闪回的杏仁摩卡找到了答案。已经过去30年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