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等,并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向特定事物进行探索的内在引子。教育领域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语文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等待着教师这个辛勤的园丁去浇灌,发掘它们的美。每个学生的花期不一样,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判定他们的优劣,比如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是否有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教学中,除了日常的考试、小测验外,我还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重点挖掘、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二、课前提出预习要求,激發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开始预习时,很可能不习惯或不知道如何去预习,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地朗读课文、反复地练习生字词,这样的预习枯燥无味,效果也不明显。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不久、易分散、易转移等心理特征,为激发预习兴趣,可在朗读前巧设悬念,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心愿》一课,可布置预习问题:什么是心愿?这是谁的心愿?他们的心愿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学习的兴趣就很浓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机会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而产生这样的原因是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脚步,按照教师的安排去执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并没有兴趣去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创新求异,使学习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创设情景寻找切入点。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和“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和受教者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不管如何寻找“切入点”,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开好头,打好基础。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学生的思维有其年龄特点,对文章的感悟和兴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创设效果情境,激起探求的兴味
在教学进程中,要尽量抓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求的时机,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求效果的情境中,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愿望,积极自动地去探求新知识。创设效果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内心的愉悦感,激起学生探求的兴味。如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地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因此,教师是教学进程中效果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效果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效果看法和探求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五、平等评学激趣,让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微。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张明浩.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7):65.
[2] 唐仕林.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科学咨询,2011(9):5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向特定事物进行探索的内在引子。教育领域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语文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等待着教师这个辛勤的园丁去浇灌,发掘它们的美。每个学生的花期不一样,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判定他们的优劣,比如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是否有潜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教学中,除了日常的考试、小测验外,我还会经常举办一些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重点挖掘、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二、课前提出预习要求,激發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开始预习时,很可能不习惯或不知道如何去预习,就会出现千篇一律地朗读课文、反复地练习生字词,这样的预习枯燥无味,效果也不明显。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不久、易分散、易转移等心理特征,为激发预习兴趣,可在朗读前巧设悬念,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心愿》一课,可布置预习问题:什么是心愿?这是谁的心愿?他们的心愿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学习的兴趣就很浓厚,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占据着课堂的主体位置,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课,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讲。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机会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而产生这样的原因是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脚步,按照教师的安排去执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成绩,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并没有兴趣去学习,在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学思想观念,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创新求异,使学习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创设情景寻找切入点。文学作品离不开特定的“情”和“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实施者和受教者也都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教师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不仅能够焕发出语文课本身所具有的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成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品质、培育情感和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不管如何寻找“切入点”,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开好头,打好基础。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学生的思维有其年龄特点,对文章的感悟和兴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四、创设效果情境,激起探求的兴味
在教学进程中,要尽量抓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求的时机,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求效果的情境中,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愿望,积极自动地去探求新知识。创设效果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内心的愉悦感,激起学生探求的兴味。如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地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地引出课文第一段。因此,教师是教学进程中效果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效果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效果看法和探求动机,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五、平等评学激趣,让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信赖的自由氛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纵”,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板书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目的是多多学习他人的作文写法及评法,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优秀作文或评文,借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曾有老师感叹考试“不是考学生,而是考老师”。的确,一次考试,语文老师需几天才能改完,而那时学生早已把考试内容遗忘到九天云外,劳而功微。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张明浩.浅析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7):65.
[2] 唐仕林.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J].科学咨询,201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