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完成我们的课堂任务,我们往往按部就班地走,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展开,过于追求教学的流畅性,整个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这样的教学严重脱离学生,学生只能成为教学的附属,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一、在学生整理知识时等待,学生理清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教师开展新知识教学提供了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上课时利用课前开头几分钟通过师生对答形式了解好学生的知识经验。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上《小数除法》这一节课时,老师提问:对于除法,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学生一下子停顿下来,这时老师得等一等,等待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中有关除法的问题,梳理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1: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2:30颗糖果,每人分5颗,可以分给几个人?
老师没有马上打断学生的话,而是等一等。
这时学生3回答:平均分时,知道总数和份数,每份数=总数÷份数;知道总数和每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所以在等一等中,学生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什么情况列除法算式。为学生学习小数除法和解决小数除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这样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知识就变得更简单。
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等待,使所有学生弄清问题本质,豁然开朗,同时也使学困生更有自信。
教育是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他们也需要被尊重的快乐,也需要老师给他们更多的空间,更多的等待,短短的等待可能唤醒了学生“我可以,我能行”这种内心最深处的一种冲动。
曾经我在上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读写时,出了一个例题,3004怎么读?我们已经讲过了大数的读写,现在是通过练习巩固。我想这问题太简单了,应该考考那些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刚好有一个学困生举手,我就顺势请他回答。学困生站起来不回答,也不说话。我强装镇定,温柔地说:会读吗?结果她读成三千零四十。我让她再试一遍,结果说成是三千四百。我想再等等,再给她一次机会。于是耐着性子说,快对了,再试一下。终于她说出了三千零四,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三、在学生探索问题时等待,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动手、去动脑、去交流。在不断的操作和动脑之后的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这一切的行为都需要教师要学会等待,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停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表面达到对本质属性的认知,才能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记得牢固。同时也在成功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出示了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问题列出算式,6×8+4×8=(6+4)×8,并让学生说明其意义,即6个8加上4个8等于10个8,这个10就是6加4的结果。再让学生举类似的问题,你举一个,他举一个。就组成了一组等式。
如:6×8+4×8=(6+4)×8
3×9+7×9=(3+7)×9
8×15+2×15=(8+2)×15
老师提问从上面的一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此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会等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地思考,充分交流与讨论,自然就可以达到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学生因不理解规律的本质而导致(80+8)×125=80×125+8这种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这一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对这一知识理解性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了思考与思维,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激活,更加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四、在一题多解处等待,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一题多解的好处如此之多,这就需要老师好好引导,充分使用。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时,一位学生这样计算12×25=3×(4×25)=3×100=300,老师不要因为学生有了解题方法、题目有了答案就跳过去讲解别题,而应停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答方法呢?现在请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也许你还会发现其他解题思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等待中,学生就会乐于思考,打开思路,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就产生了以下的几种解法:①12×25=3×(4×25)=300;②12×25=6×(2×25)=300;③12×25=(2×5)×(6×5)=300;④12×25=10×25+2×25=300;⑤12×25=4×25+8×25=300;⑥12×25=20×25-8×25=300;⑦12×25=12×100÷4=300;⑧12×25=(12÷4)×(25×4)=300在独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思路得以扩展,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都能融入到知识的探索中,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新课堂新理念,学生需要等待,老师需要等待,只有等待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在等待中把课堂生成,生成更精彩、更有生机、更有活力的课堂。这种等待值得每一个老师进行学习。
一、在学生整理知识时等待,学生理清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教师开展新知识教学提供了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上课时利用课前开头几分钟通过师生对答形式了解好学生的知识经验。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例如:在上《小数除法》这一节课时,老师提问:对于除法,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学生一下子停顿下来,这时老师得等一等,等待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中有关除法的问题,梳理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1: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2:30颗糖果,每人分5颗,可以分给几个人?
老师没有马上打断学生的话,而是等一等。
这时学生3回答:平均分时,知道总数和份数,每份数=总数÷份数;知道总数和每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所以在等一等中,学生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和什么情况列除法算式。为学生学习小数除法和解决小数除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这样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知识就变得更简单。
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等待,使所有学生弄清问题本质,豁然开朗,同时也使学困生更有自信。
教育是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他们也需要被尊重的快乐,也需要老师给他们更多的空间,更多的等待,短短的等待可能唤醒了学生“我可以,我能行”这种内心最深处的一种冲动。
曾经我在上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读写时,出了一个例题,3004怎么读?我们已经讲过了大数的读写,现在是通过练习巩固。我想这问题太简单了,应该考考那些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刚好有一个学困生举手,我就顺势请他回答。学困生站起来不回答,也不说话。我强装镇定,温柔地说:会读吗?结果她读成三千零四十。我让她再试一遍,结果说成是三千四百。我想再等等,再给她一次机会。于是耐着性子说,快对了,再试一下。终于她说出了三千零四,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三、在学生探索问题时等待,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应该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动手、去动脑、去交流。在不断的操作和动脑之后的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这一切的行为都需要教师要学会等待,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停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去思考。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透过表面达到对本质属性的认知,才能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记得牢固。同时也在成功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出示了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之后,让学生通过问题列出算式,6×8+4×8=(6+4)×8,并让学生说明其意义,即6个8加上4个8等于10个8,这个10就是6加4的结果。再让学生举类似的问题,你举一个,他举一个。就组成了一组等式。
如:6×8+4×8=(6+4)×8
3×9+7×9=(3+7)×9
8×15+2×15=(8+2)×15
老师提问从上面的一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此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会等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地思考,充分交流与讨论,自然就可以达到对这一规律的理解,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避免学生因不理解规律的本质而导致(80+8)×125=80×125+8这种错误。这样学生就可以将这一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中,达到对这一知识理解性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了思考与思维,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思维的激活,更加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四、在一题多解处等待,引发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一题多解的好处如此之多,这就需要老师好好引导,充分使用。
例如: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时,一位学生这样计算12×25=3×(4×25)=3×100=300,老师不要因为学生有了解题方法、题目有了答案就跳过去讲解别题,而应停下来,引导同学们思考。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答方法呢?现在请大家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也许你还会发现其他解题思路。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老师的等待中,学生就会乐于思考,打开思路,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就产生了以下的几种解法:①12×25=3×(4×25)=300;②12×25=6×(2×25)=300;③12×25=(2×5)×(6×5)=300;④12×25=10×25+2×25=300;⑤12×25=4×25+8×25=300;⑥12×25=20×25-8×25=300;⑦12×25=12×100÷4=300;⑧12×25=(12÷4)×(25×4)=300在独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思路得以扩展,进而提高其创新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都能融入到知识的探索中,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新课堂新理念,学生需要等待,老师需要等待,只有等待才能让学生和老师在等待中把课堂生成,生成更精彩、更有生机、更有活力的课堂。这种等待值得每一个老师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