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说起最头痛的事情,莫过于学生的粗心问题了,而学生最粗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计算方面。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平时,我们对计算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也下了许多的功夫,但收获却总是很少。我想,这个问题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让我对“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些许的认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计算是枯燥乏味的,而在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时,就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历史加深对计算的兴趣
“数学计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人类用画实物的方法记录数据,到用结绳记事……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数学计算,计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把这些计算的历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从而用心去感悟:学好计算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学好计算。
2、创造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学生普遍的学习观念是为考试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枯燥的计算更是应付式学习。但是如果在低年级段老师和家长能相应地为学生创设一些特定的环境,让学生明白学的东西有用,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学生便会愿意去学,并乐此不疲。例如,家长在周末可以带领自己的孩子去菜市场,超市购物,车站买票等等,让孩子试着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计算,让孩子明白计算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跟计算有关的小游戏,如算24,小小商店(四人一小组,买卖商品,轮流当小小收银员)等等,让学生知道原来玩游戏也要懂计算,计算能力好游戏才能玩得棒,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注重口算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及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1、让学生坚持口算练习不间断
在今天,口算仍在社会上广泛应用着,如果口算没有过关,那笔算也会没有效果了。但口算训练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每节课伊始,我总会利用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如卡片练习,就是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报出得数,使学生从中建立了“算式和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有时我也让学生自行出题,同桌互答的形式
进行训练。
2、设计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
口算练习也要紧跟教材内容,教师要设计跟这阶段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册重点学的是一到九的乘法口诀,那么教师设计的口算练习可以是紧密围绕乘法口诀,当然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加减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初步掌握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接下来的小数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加减法,乘除法,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单位名称的换算等等,都要在相应的阶段展开训练,让学生及时的,扎实的掌握所学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交流口算练习的多种方法
在日常教学教学中,我常常留意那些错误率高,行动较慢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不高,而形成了以上的缺陷,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交流口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总结、记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让他们记住25×4=100、125×8=1000,3/4=0. 75,1/8=0. 125,152 =225,252 =625,352 =1225……等特殊的算式,这些数据在各种类型的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熟练掌握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当然,有时口算还要和估算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估算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计算“29×8=?”的算式,可以通过估算把29看成30,结果是比240小,但如果你口算的结果大于240就说明算错了,要重新口算,看来估算也是口算的一个好朋友,它能及时提醒你,纠正你的错误。
……口算不仅能让学生复习所学的计算方法,更能提高其思维反应能力。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方法
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即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因此,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有关的定律、性质
小学数学涉及到的重要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律那就能给计算带来方便,而且大大提高计算的质量。例如:78×102,如果学生不知道用运算律,那就是要列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但是如果学生能想到用乘法分配律:78×(100+2)=78×100+78×2=7956,那就能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样,还有两条重要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要让学生多练习运用这些性质来计算的题目,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只有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定律、性质和法则,才能让学生经过思考进行正确的计算。
2、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计算时,有时侯老师一不留神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应用题需分析得很透彻,要让学生明白数量关系式,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而计算似乎只要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就好了,其实不然。教计算题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还要说明为何这样做的道理,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方乐学、善学。我们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老师可以随机出示左右手中的粉笔,“左右,再右左”结果粉笔总数是一样的,通过演示直观形象的说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有时也可通过操作学具理解算理,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在教学“9+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去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还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联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上衣每件62元,裤子每条48元。买6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列出两个算式:62×6+ 48×6和(62+48)×6,通过一题两解,帮助学生理解分配律。虽然这样的理解没有经过严格推理论证。但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容易混淆的计算错误的对比练习
学生计算题错误中很多都是由于题目间的互相混淆而造成的,这就需要老师把题目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细细地观察和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类题目:
4×3÷4×3109-73+2714×5
(4×3)÷(4×3)109- (73+27) 12×5
教学就象放风筝,我们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飞翔,但若方向偏了,我们又要收收手中的线,让他们及时调整方向,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根治计算时出现错误的最根本措施。分析了学生的错误原因后可以得知,相当一部分的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学生审题时是否细心(有没有看错计算符号或数字),计算时是否认真(写错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是否正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计算的准确率。教学中,我想尽办法让学生在计算时养成集中精力认真计算、能自觉检查的习惯。我还注重学生的书写格式,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只要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更应该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当学生的计算作业中出现了不规范的错误时,我会及时让其纠正,对于书写不工整的给予指出并批评,让他作出改正。错误率较大的,我在课堂上作详细的讲解,教会学生方法,还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当学生的习惯渐渐养成,其计算的正确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总之,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多花心思、精心培养,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时间上求速度,形式、内容上求新颖,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学会及时总结计算方法,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计算是枯燥乏味的,而在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时,就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历史加深对计算的兴趣
“数学计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原始社会人类用画实物的方法记录数据,到用结绳记事……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数学计算,计算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把这些计算的历史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从而用心去感悟:学好计算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祖先的文明和智慧,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学好计算。
2、创造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学生普遍的学习观念是为考试而学,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枯燥的计算更是应付式学习。但是如果在低年级段老师和家长能相应地为学生创设一些特定的环境,让学生明白学的东西有用,对自己的发展有好处,学生便会愿意去学,并乐此不疲。例如,家长在周末可以带领自己的孩子去菜市场,超市购物,车站买票等等,让孩子试着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计算,让孩子明白计算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些跟计算有关的小游戏,如算24,小小商店(四人一小组,买卖商品,轮流当小小收银员)等等,让学生知道原来玩游戏也要懂计算,计算能力好游戏才能玩得棒,真正体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注重口算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及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只有基本口算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才能使学生过好计算关,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
1、让学生坚持口算练习不间断
在今天,口算仍在社会上广泛应用着,如果口算没有过关,那笔算也会没有效果了。但口算训练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是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每节课伊始,我总会利用3-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如卡片练习,就是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报出得数,使学生从中建立了“算式和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有时我也让学生自行出题,同桌互答的形式
进行训练。
2、设计多种形式的口算练习
口算练习也要紧跟教材内容,教师要设计跟这阶段学习相关的内容。例如:二年级上册重点学的是一到九的乘法口诀,那么教师设计的口算练习可以是紧密围绕乘法口诀,当然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加减法,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替中初步掌握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接下来的小数加减法,乘除法,分数加减法,乘除法,有关圆周率的计算,单位名称的换算等等,都要在相应的阶段展开训练,让学生及时的,扎实的掌握所学的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交流口算练习的多种方法
在日常教学教学中,我常常留意那些错误率高,行动较慢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不高,而形成了以上的缺陷,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交流口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总结、记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让他们记住25×4=100、125×8=1000,3/4=0. 75,1/8=0. 125,152 =225,252 =625,352 =1225……等特殊的算式,这些数据在各种类型的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熟练掌握能使计算变得简便,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当然,有时口算还要和估算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估算,估算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计算“29×8=?”的算式,可以通过估算把29看成30,结果是比240小,但如果你口算的结果大于240就说明算错了,要重新口算,看来估算也是口算的一个好朋友,它能及时提醒你,纠正你的错误。
……口算不仅能让学生复习所学的计算方法,更能提高其思维反应能力。
三、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方法
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即与计算能力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指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因此,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
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有关的定律、性质
小学数学涉及到的重要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如果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律那就能给计算带来方便,而且大大提高计算的质量。例如:78×102,如果学生不知道用运算律,那就是要列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但是如果学生能想到用乘法分配律:78×(100+2)=78×100+78×2=7956,那就能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同样,还有两条重要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要让学生多练习运用这些性质来计算的题目,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只有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计算的定律、性质和法则,才能让学生经过思考进行正确的计算。
2、讲清算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计算时,有时侯老师一不留神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应用题需分析得很透彻,要让学生明白数量关系式,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而计算似乎只要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就好了,其实不然。教计算题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方法,还要说明为何这样做的道理,只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方乐学、善学。我们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如一年级教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老师可以随机出示左右手中的粉笔,“左右,再右左”结果粉笔总数是一样的,通过演示直观形象的说明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有时也可通过操作学具理解算理,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在教学“9+4=?”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去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还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联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以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上衣每件62元,裤子每条48元。买6套这样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元?”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列出两个算式:62×6+ 48×6和(62+48)×6,通过一题两解,帮助学生理解分配律。虽然这样的理解没有经过严格推理论证。但它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3、容易混淆的计算错误的对比练习
学生计算题错误中很多都是由于题目间的互相混淆而造成的,这就需要老师把题目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细细地观察和比较,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一类题目:
4×3÷4×3109-73+2714×5
(4×3)÷(4×3)109- (73+27) 12×5
教学就象放风筝,我们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思考,去飞翔,但若方向偏了,我们又要收收手中的线,让他们及时调整方向,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根治计算时出现错误的最根本措施。分析了学生的错误原因后可以得知,相当一部分的因素是属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学生审题时是否细心(有没有看错计算符号或数字),计算时是否认真(写错数字、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是否正确),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计算的准确率。教学中,我想尽办法让学生在计算时养成集中精力认真计算、能自觉检查的习惯。我还注重学生的书写格式,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只要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更应该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当学生的计算作业中出现了不规范的错误时,我会及时让其纠正,对于书写不工整的给予指出并批评,让他作出改正。错误率较大的,我在课堂上作详细的讲解,教会学生方法,还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当学生的习惯渐渐养成,其计算的正确率也就随之提高了。
总之,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多花心思、精心培养,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时间上求速度,形式、内容上求新颖,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学会及时总结计算方法,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